《文物学》在获评“20世纪中国文博考古图书”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而成。全书从文物学概述、文物研究与文物学的历史发展、文物学与相关学科、文物定名、文物分类、文物鉴定、文物价值与作用、古器物、古书画、古文献、古代文化史迹、近代现代文物文物保护管理、文物保护技术、21世纪的文物学等方面,对文物学这一学科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本书在对文物保存学科构架及基本理念介绍的基础上,以影响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为对象,详细介绍了保存科学中的温度、湿度、光辐射和空气污染物五类因素的基本概念、对文物的影响方式、监测与调控方法等内容。
本文以五代十国墓室壁画作为纵向观察中心,结合同期石窟寺壁画、寺观壁画以及传统卷轴画进行横向比较,通过 壁画地理学 、 考古类型学 等研究方法,聚焦该时期壁画的地理分布、壁画等级标准、主题分类、题材内容、图像样式、艺术风貌、交流与影响等研究内容,阐述五代十国壁画艺术在唐宋时期之间的过渡和桥梁作用,突出壁画 变 的特点,围绕 变 的总体特色,重点论述五代十国壁画的主题分类和地域性特征、首次概括提出体现五代十国壁画中具有显著地域性特色的三种主体样式,对五代十国壁画中出现的代表性主题图像进行专题解读。
“大都无城”的说法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对中国古代都邑遗存显现出的某种现象的一个提示,对都邑发展阶段性特质的归纳和提炼。作者许宏在《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一书中,从考古材料出发进行独立的分析思考,宏观了两千余年都邑动态大势,解读了上古历史大都无城时代。
《红色文物中的长征》是一部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以红色文物呈现长征历史的全媒体通俗读物。全书精选长征不同阶段数十件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以历史叙事结合文物阐释的方式,以时间为线索,以文物为载体,一一讲述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还原文物的历史环境和背景,通过一件件“活起来”的红色文物,以点带面,串联起惊天动地的长征壮丽史诗。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梳理出参与长征各个部队的行军路线和重大节点,包括中央红军正式长征前北上的红七军团和西征的红六军团及留在根据地打游击的部队,并配以相应文物。本书见物、见人、见事、见史,内容真实饱满,图文生动,是一部有温度、可触摸、可收藏的长征读物。
《考古与文明》系列丛书探讨的,是人们触摸得到的曾经深藏在历史尘埃中的华夏文明,拂去历史尘埃,这些神州宝藏便见缤纷光彩。沫浴文化的雨露,蹈循历史的印迹,我们可以聆听到华夏文明演进的千古足音。 本书为《考古与文明》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主要是对古代玺印与篆刻的回顾,以图文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战国古玺、秦汉玺印、明清流派印的风格特点,并对典型案例进行进一步分析。通过对古代玺印篆刻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古人的历史渊源、习俗好尚, 有助于我们对现代篆刻的理解。本书是对篆刻研究的通论性书籍,对当代篆刻艺术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金石录》三十卷,北宋赵明诚撰,是中国历 的碑刻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本书成书于北宋末年,赵明诚南宋建炎中去世后,由其妻 女诗人李清照加以整理、撰写后序并上于朝廷。 本书体例仿欧阳修《集古录》,采用录目和跋尾体例。前十卷为铜器铭文和石刻目录,共20条, —17条为铜器铭文,18—20条为先秦至北宋一千九百余种石刻目录,以时间顺序为标准著录三代至五代之金石文字。每一目下注明碑文的撰写和书写人的姓名,以及立石的年月。后二十卷为跋尾,计502条,汇集了作者多年研究的看法和心得。是书搜集古文奇字、钟鼎款识、碑志叙记、残章断画等甚富,为史书补阙纠谬之重要史料。 《金石录校证》由 编审金文明校证,底本及校本选择精当,注释细致,校证充分。
“大都无城”的说法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对中国古代都邑遗存显现出的某种现象的一个提示,对都邑发展阶段性特质的归纳和提炼。作者许宏在《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一书中,从考古材料出发进行独立的分析思考,宏观了两千余年都邑动态大势,解读了上古历史大都无城时代。
礼乐制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青铜礼器是中国礼乐文明的载体和标志,承载了丰富的精神内涵。许宏在本书中,梳理了中国距今六千多年至三千多年从原始铜合金到红铜、青铜的考古发现,捋清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一千多年青铜技艺发展的脉络,勾画了东亚大陆青铜文明画卷的卷首,追溯“青铜中国”的肇始。 一书尽览中国青铜文明源流。 权威考古学家从考古发现入手,结合多年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成果,用公众最为熟悉的语言,将读者带回六千年前的中国,一起重走青铜之路。 许宏用全新的视角、全面的视野、详尽的资料、独特的解读,展开青铜在中国落地生根、影响后世的过程;用两百多幅图片,多幅原创表格立体呈现知识点,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书后注释和参考资料丰富,是延展阅读的指南。
本书由名物研究入手,分二十二个专题,时代从汉直到明清,广泛而深入地考订叙述古代士人使用的日常生活器物,以及与此相系的生活场景、生活习俗、生活情趣的源流发展史。
作者以敦煌守望者的身份,以40余天守望敦煌的独特经历,包括敦煌讲解员的“修炼”过程,讲述敦煌的历史地理、莫高窟的开窟概况、各个时期的经典洞窟、敦煌守护者们以及莫高精神,一起揭开众多不开放洞窟的神秘面纱,窥见窟顶治沙、洞窟数字化、壁画修复等敦煌 技,深入浅出地向大众展示出一个璀璨、多元、神秘,但又与每一个人都能够产生关联的并不高冷的敦煌。宇宙与人生、历史与现实、家国与英雄、信仰与情义、科技与人文、现状与传承、自我与他者、日常与旅行,多重视角交织,带给读者关于敦煌的多维印象。200幅彩图,亦是眼到心到神游敦煌的纸上之旅。 敦煌热近年呈上升趋势,敦煌旅游热、数字敦煌、敦煌游学等让敦煌频繁进入大众视野,培育了大众进一步了解其多样性文化的心理需求。就图书市场而言,《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
张骞、玄奘走过的路,我们可以重走;高仙芝、马可·波罗看过的城堡烽燧,我们也能再看。 丝绸之路上曾经繁荣热闹的伊斯法罕巴扎还没有被现代化摧毁,中亚、西亚古老的金银器,还在以沥青为底模手工制作。设拉子出产的风靡世界的蔷薇水,至今仍在传统的作坊中生产。 一路考察,仿佛在现实与梦境中穿梭。 现实与历史,就这样顽强地藕断丝连。 一线考古专家 读者神游丝绸之路,还原鲜活的历史。欣赏异域风味的精美器物,感受壮美的丝路传奇,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分享鲜为人知的考古生活。
温州是考古学家夏鼐的故乡。夏鼐先生身后留下的长达半个世纪的私人日记中,有关温州的记述占有相当的篇幅。《夏鼐日记·温州篇》从夏鼐日记中摘出其在温州时日所记的文字独立编成。《夏鼐日记·温州篇》分10个篇章,包括夏鼐赴北平读大学、去英国留学前后,1948年冬脱离中研院到1949年秋在乡家居时期,以及在外地工作期间多次回乡省亲、处理家事、参加各项活动的日记;其中1948年12月到1949年10月的日记,是 完整地公开发表。日记展现了夏鼐刻苦求学,谨严治学, 终成为中国 有成就的考古学家的人生历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此书溢价图书 实书拍摄 介意请勿拍
本书为系列学术论丛,旨在推出有关甲骨文、金文、简帛、碑刻及敦煌文献等出土文献研究的 新学术成果。全书收集论文16篇,有关出土文献研究的学术成果包含诸多学科的研究内容,部分论文是 社科基金的阶段性成果,其观点鲜明,材料扎实,论证严密,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及出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