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官窑考》(英文题名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是由英国学者白兰士敦于1938年编撰而成,由北京法文图书馆印制发行,首次印刷仅650册。该书作为西方部系统研究中国明初官窑瓷器的论著,参引价值极大。该书出版后,引起了西方古陶瓷学界、鉴赏界和艺术界的强烈反响和极大轰动,使当时西方各界对陶瓷的关注点由中国外销瓷转向更加精美的明清官窑瓷,并掀起了一股鉴赏、研究明代及其以后官窑瓷器的热潮。可惜的是,如此重要的一部由西方撰写的中国古代陶瓷论著,却没有中文译本,这不能不说是陶瓷研究中的一种遗憾和缺失。有鉴于此,本译著应运而生。白兰士敦于1941年去世,此书英文版已公版。
本书是对秦始皇帝陵一号坑新出土大型陶质彩绘兵马俑保护修复技术的总结,系统介绍了考古现场出土文物应急保护、信息提取方法、科学检测分析、病害认知类型、保护修复过程、数字化辅助修复研究及制作工艺探讨等,以典型的案例互补复杂彩绘文物保护修复的方法。
本书以中医药中独具特色的“香药”为切入点,通过200余件(套)海上丝绸之路香药、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和50余件现代香药植物标本,以及丰富的文献、图表资料,讲述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香药的故事,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彰显中医药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科学价值。
本書收?h作者?W?g論文三十六篇,依據研究内容,大?w可分爲文字考釋、文句解?x、竹簡編聯、古書校?x、古史校考和古器物研究等六個類型。研究材料上至甲從骨文、金文、戰國簡帛和古?t印,下至秦?h簡帛,大?w涵?w了作者二十?N年來所從事研究工作的基本?I域。研究方法上,各篇論文嚴格遵守將地下出土新材料?c傳世文?I相互印?C的“二重?C據法”。在出土先秦文?I?I域,文字考釋是相?P研究的重要基石,因此文字考釋也是本書多數論文的研究重?c。
《夏文化十二讲》系对河南大学夏文化暑期研讨班的十二个极有代表性的有关夏文化探索的讲座的整理,既有较为宏观的夏文化研究概况的叙述,亦有对夏文化学术史的梳理或理论方法的阐释,还有对具体遗址、文化类型等问题的分析,关于海外学者对夏文化的认识也尽量涉及,全面包含了有关夏文化探索的点(代表遗址、文化类型)、线(区域、发展流程)、面(研究概况)的所有问题。全书采用讲座的形式娓娓道来,可读性强,对于从事夏商考古的学生和老师来说,有很好的参考性,对对考古及历史感兴趣的一般读者,也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
☆知乎考古大V项木咄用 破案式 的考古学思维,带你围观11个震惊世界的考古现场; ☆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不仅是想让读者了解考古知识,更是想通过考古学的思维方式,教会读者如何用很少量的信息,分析出大量的见解; ☆尼雅遗址、马王堆遗址、贾湖遗址、定陵、郭庄楚墓 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勾起了我们对历史的窥探欲,我们迫切地想知道,《鬼吹灯》里的 精绝古城 真的存在吗?为什么发掘定陵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明神宗真的是瘸子吗?刘备的祖宗中山靖王刘胜真的有一百多个儿子?
本书以中南海为轴心,以建国以来重大政治事件为背景,生动而详尽地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世界,准确而清晰地再现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本书是对1972年发掘的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土资料的系统整理。该墓是帝陵级别的东晋墓,由蒋赞初先生主持发掘,并于1973年4月在《文物》上刊发整理简报,公布了出土的主要器物等70余件(组)。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挖掘条件和设备,大多数当时公布的照片和资料已不能满足科研需要,基于此,本书编者团队在简报的基础上,对收藏于南京大学博物馆的北园东晋墓出土器物进行了整理、拍照、线图绘制,并重新绘制墓葬平剖面图、出土器物分布图,按陶器、青瓷器、金属器和其他的分类编排,以文字和图版的形式呈现,便于读者获取信息。并且,本书还收录了整理札记、蒋赞初先生有关发掘经历的回忆口述以及王志高、吴桂兵两位学者对于墓主身份的讨论,将与墓葬有关的相关材料收集、整理齐全,是两晋考古和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是对甘肃陇东地区蒲河流域**发掘出土田园子石窟和调查新发现的薛李石窟、柳州城石窟及申家山石窟等几处石窟寺遗存的考古报告。基于传统石窟寺考古方法,运用数字化模型重建的技术来记录石窟寺,综 合展现石窟寺建筑和佛教艺术的内容,并通过对相关石窟寺遗存及出土佛 造像的对比研究,从宏观上探讨蒲河流域石窟及造像佛教艺术的交流和传 播及丝绸之路东段北线上古道支线交通等问题。
为配合朔黄铁路建设,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山国古城遗址管理所的配合下,于平山县访驾庄、北七汲、中七汲三个地点发掘古中山国墓葬近八十座,出土各类文物近千件。本书全面、系统、详细的报告了相关发掘情况。此次发掘的三个地点位于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灵寿城址北城墙、西城墙的外侧。大量的战国中山国中、小型墓葬的发掘及近千件富有特色文物的出土为研究中山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材料。
图书以 南海I号 的发现、打捞、考古和出水文物、海贸研究为主线,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案例,充分反映出 中国水下考古 为世界水下考古技术发展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实施整体打捞 南海I号 的 华天龙号 起重船,也展示了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良好形象。 图书通过介绍以 南海I号 为代表的中国远洋商贸沉船的出水,表明中国在历史上是海丝商贸的重要商品产地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动力源。中国海商不断开辟新航线,扩大海洋贸易地理范围和朋友圈。中国传统文化更加频繁且规模化的走向世界。中国与海丝沿线国家共同创造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澳门圣保禄学院遗址发掘报告(2010-2012)》全面系统地公布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组成的澳门联合考古队于2010~2012年期间在圣保禄学院遗址发掘的成果。遗址内发现学院夯土围墙和大型基岩坑等重要遗迹,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陶瓷器碎片以及砖瓦类建筑构件残片,其中包括不少年代约为明末清初的外销瓷残片,为中国陶瓷器外销、海上丝绸之路等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证。《澳门圣保禄学院遗址发掘报告(2010-2012)》的出版对于深化澳门历史考古研究、中葡贸易史乃至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齐都临淄是中国历史上以工商业繁盛发达而闻名的东方大都市,在东周秦汉时期是全国*为重要的金属冶铸基地之一,因而,临淄齐故城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包括各种金属冶铸遗迹和遗物在内的手工业遗存。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之一, 山东临淄齐故城冶铸遗存考古发掘与研究 立足学科前沿,在田野调查、发掘以及多学科合作研究和综合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不仅对东周秦汉时期青铜冶铸业和铁器工业及其技术发展水平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还有助于引导国内城市手工业考古的进一步开展。
《盘龙城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收录了2019年“盘龙城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学者的论文21篇。内容涉及盘龙城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盘龙城与中原等不同地区文化的关联及遗址博物馆陈列展览等相关方面,代表了该领域研究的较高水平。这些成果对于推进夏商时期考古与历史学研究,促进盘龙城遗址考古研究、保护利用、展示陈列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淅川下王岗:2008~2010年考古发掘报告(全三册)》是一部全面系统公布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2008年至2010年发掘成果的考古报告。下王岗遗址这一阶段发掘面积为3002平方米,发现了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西周等不同时期丰富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西周时期遗存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研究早期楚文化考古学材料方面的空白;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存是豫西南地区二里头文化*典型代表;龙山文化遗存对豫西南地区以及相邻区域龙山文化谱系或序列研究具有标尺作用;仰韶文化时期聚落成为研究史前聚落完整面貌的典型个案。
本书梳理了2012年以来盘龙城遗址的环境考古工作,主要包括陆地考古勘探、水下考古勘探与试掘、湖泊地形测绘、湖泊钻孔植物遗存分析、典型剖面沉积物分析;在对环境考古采集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盘龙城遗址的地貌形态、河湖分布与生态环境;最终对商文化时期盘龙城的聚落景观进行了复原,进而对同时期盘龙城周边聚落的空间分布和层级进行了讨论。
2017年11月,为纪念南海Ⅰ号沉船发现三十周年,在广东省阳江市召开了“南海Ⅰ号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员、亚欧国家的考古学家代表,以及国内各地专家学者齐聚海陵岛共襄盛会。《南海Ⅰ号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集中选录会议中的精华发言和学术文章,以南海Ⅰ号沉船的发现与研究为切入点,广泛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水下考古、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东西交流、海上贸易等相关领域的重要课题。
《边疆考古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5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
本报告整理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2020年至2021年间在朝阳区东坝乡、三间房乡、金盏乡、崔各庄乡开展的7处发掘项目。共发掘古代墓葬108座(包括汉代墓葬2座、魏晋墓葬1座、北朝墓葬1座、元代墓葬1座、明清墓葬103座)、古代道路遗迹6条、坑1座。出土器物包括陶瓷器、铜器、银器、金器、料器、铜钱等。朝阳区位于北京东部,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本报告的出版为了解该区域汉代至明清各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人群结构、文化面貌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