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1972年发掘的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土资料的系统整理。该墓是帝陵级别的东晋墓,由蒋赞初先生主持发掘,并于1973年4月在《文物》上刊发整理简报,公布了出土的主要器物等70余件(组)。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挖掘条件和设备,大多数当时公布的照片和资料已不能满足科研需要,基于此,本书编者团队在简报的基础上,对收藏于南京大学博物馆的北园东晋墓出土器物进行了整理、拍照、线图绘制,并重新绘制墓葬平剖面图、出土器物分布图,按陶器、青瓷器、金属器和其他的分类编排,以文字和图版的形式呈现,便于读者获取信息。并且,本书还收录了整理札记、蒋赞初先生有关发掘经历的回忆口述以及王志高、吴桂兵两位学者对于墓主身份的讨论,将与墓葬有关的相关材料收集、整理齐全,是两晋考古和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边疆考古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5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
赣州七里镇窑址是1956年在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在赣南发现的窑址,后被列为江西省宋元时期的四大名窑之一,先后被公布为江西省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里镇窑遗址分布在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水东镇七里村和沿垇村的贡江北岸,分布面积有100万平方米,保存至今的窑业堆积多达18处。1985—2018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七里镇窑址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揭露6座晚唐至明初时期的龙窑,出土瓷器标本几万件(片),主要有晚唐五代时期的青瓷、两宋时期的宋白瓷与酱釉瓷、宋元时期的黑釉瓷等四大类,对研究我国南方地区的瓷业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系列考古报告之一,主要对2006年保定容城北张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进行了整理和介绍。此次发掘的工作面积1000多平方米,总计清理各类遗迹单位30余处,其中包括先商时期、战国至汉时期、唐至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遗迹遗物,为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面貌及发展演变状况均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本书是2019~2020年对金中都外城西、南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的呈现,对首次正式揭露的城墙、马面、护城河、城内街道路等外城城墙体系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整理和研究,初步探讨了金中都外城的营建方式、建造工艺、防御工事和形制格局等特征,论及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等城市变迁的历程。通过科技考古分析以及与北宋东京城、辽上京、金上京、元大都等城址的比较研究,总结了金中都城的营建特点,突显了金中都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乃至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演变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价值。
隋仁寿宫建于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历经二年,于开皇十五年竣工。担任设计和营造这座行宫的是隋代有成就的建筑大师宇文恺。隋朝覆灭后,仁寿宫也随之废弃。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以隋仁寿宫为基础,加以修缮,并改名为九成宫。《九成宫醴泉铭》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代表作,被誉为楷书之宗。碑文的作者是宰相魏征,文中记载了贞观六年唐太宗在九成宫发现泉水的故事和这座离宫华丽的景色。 1978~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对麟游新县城及其周围进行了多次考察和发掘,充分证实了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即在陕西省麟游县的新城区。本书为十几年考古工作的总结报告。 隋仁寿宫是隋建筑大师宇文恺的作品,代表着隋代建筑的水平。由于西安地区隋的建筑遗址多已破坏殆尽,隋仁寿宫是保存下来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肆)》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五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及尺寸更新表和异体字表。
本书主要介绍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环境考古相关研究的*成果,是作者及其课题组在长江流域从事环境考古学研究近20年来成果的总结。全书共四部分15章,重点介绍长江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区域的遗址时空分布学研究、典型遗址考古地层学研究以及典型自然沉积地层环境演变背景研究等,并在此基础上对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典型遗址地层与自然沉积地层做综合对比集成研究,从而揭示出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与特征,以期更好的服务于当前长江流域科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并为政府决策部门和考古部门提供有关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