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度量衡史》是中央编译出版社 编译中国学术 系列丛书中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计量学家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的编写大约始于1934年,是中国第一部度量衡通史专著,论述了中国历代度量衡制度的标准及变迁,其最大特点是引用古籍资料齐全,条理清晰。可以说,这本书建立起了中国度量衡史体系,是研究中国度量衡史的参考书籍。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记载的个王朝,关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本书从一场关于 早中国 的论辩谈起,通过对传世文献和学术史的梳理与分析,对二里头遗址及以其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基本情况的介绍,论证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二里头都邑是夏都,乃目前合理的学术推论。后,从政治理念、精神信仰、生产生活、兴盛历程等方面展开论述,力图为读者展示一幅翔实的早中国的社会图景。本书图文并茂,语言简洁流畅,通俗易懂,兼具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对于加快推进二里头遗址发掘保护利用和夏文化研究工作、推动夏文化探索和中华文明探源、宣传普及夏文化和文明交流互鉴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30年和1934年,黄文弼两次赴新疆罗布淖尔(即罗布泊)考察,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本书对罗布泊及其附近水道变迁问题、河源问题、罗布沙漠迁移问题、楼兰国史及其国都方位问题、楼兰在中西交通上的地位及其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等,都做出了许多独到的论述。
里耶秦简为秦王朝洞庭郡迁陵县官署遗留的公文档案,共计38000余枚。本书是对2012年1月《里耶秦简(壹)》所公布2627枚简牍的编年整理与研究,收录《里耶秦简(壹)》中能确定具体年代或年代范围的简文,按年代早晚次第排列。年代上限为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下限为秦二世元年(前209)。释文均经作者据有关简牍图版校定。每一简例之后附有按语,主要阐明校正简牍释文、确定简牍年代(或年代范围)的缘由,同时还包括对简文内容的解析和考证、文书性质的阐述,以及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书后附录有《〈里耶秦简(壹)〉人名统计表》、《秦始皇二十五年至秦二世三年朔闰表》、《主要参考文献》等。
本书系统记录了重大考古发现双槐树遗址的发掘过程,全面展现了双槐树遗址的建筑结构、墓葬及牙雕蚕、北斗九星文化遗迹、祭祀遗迹等重要发现,并引用大量翔实的考古材料,多层次、立体化地展现了 河洛古国 的文化坐标及历史意义,勾勒了5300年前中华文明的*初样貌,书写了黄帝时代的灿烂历史。 本书不仅讲述了考古,还讲述了一代考古人的背后故事,让大家仿佛跟着考古人一起身临现场,一起发现发掘探索遗址背后的历史,兴奋、紧张、匆忙、如释重负,探索的欲望像火焰一般越烧越旺。 作者将较为艰深的考古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更易读者阅读。
本书主要收录了明、清、民国500多年共20代玉溪东山王氏土司历史的变迁。其为国守疆固土,战功累累,共封总兵官三个,都督两个;朝廷因功封为世袭宣慰使司,土州判等。他们在作战中,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有王思忠大胆救主、宰大象,王爵三征麓川(今瑞丽)有功封总兵官;王耀祖1629 1644年出征湖北、四川、广东、广西加都督,反清扶明被吴三桂灭;王凤带兵,阵前反戈,降诚大将军赖塔,因功封为总兵官,消灭吴三桂之孙吴世璠,因功封为世袭土州判。东山土司在明朝封为宣慰使司,管理着云南滇中的新兴、江川、河西、峨山、易门、昆阳六个县的地盘,新兴土司府号称滇中府土司府。
作为 五代在碑志 第三种,本书以更为密集的墓志碑文(50帧)来揭示、考察五代时期各阶级阶层的社会流动,以期从前人研究的五代历史实相中,纠正以往以帝王将相作为传主的 失于一偏 的研究倾向和被忽视的个体,展现了五代社会的实际样貌。 此外,本书为我们重新审视五代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视角。通过解读具有代表性的五代文人、武人、僧侣、平民等五代众生相的墓志碑铭,我们发现:恩荫、婚姻、家世仍是五代社会流动的重要条件;五代的阶级流动尽管较为活泼,但阶层流动有限,高级官衔和实权职位仍然掌握在少数家族手里;成就宋初向文治倾斜的,不单是皇帝或文人,整个五代武人团体的自我转型或对传统武风允文允武的追求,都是重要因素。 五代在碑志 五代在碑志 系列包括《世变下的五代女性》《五代武人之文
商,在周代文献中首先是取得王朝地位的王室的名字。它是被商王室统治的国家的称号,也用以称呼商国人民及其他同时代人民所创造的文明。商还用来称呼中国历史上被商王朝统治的那一时代。本书从传统历史文献、青铜器、卜甲和卜骨、考古学、理论模式这五个角度切入,依据已知的考古发现和文献材料,力图全面呈现商文明的各个方面。基于所有可以利用的材料而撰写的一部简明而又整合的中国商代文明史,商文明的研究者传统上都是文献、甲骨、金文和考古等专注于某一些特殊材料的独立的学科里培养出来的,所有这些材料都是重要的。但是,每一门学科不可避免地侧重于商文明的某几个或某一些特殊的方面。
水洞沟遗址从发现到如今已经历整整100年,中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也走过了100年的征程,但对于旧石器考古研究的认识和理解,目前仍较多地局限在专业学者内部。如何使更多的人了解旧石器考古和早期人类历史,可能是目前我们旧石器考古学者需要做的一项工作。《管窥水洞沟:旧石器考古的那些事》以水洞沟遗址的研究为核心,结合世界各地其他地区的研究案例,着重介绍旧石器考古的一些研究内容和方法,希望能够使读者了解旧石器考古,了解探索早期人类历史的方法和过程。
1843年,法国考古学家博塔的团队在伊拉克摩苏尔东北的一个小村庄附近挖出了几块奇怪而有趣的浮雕和刻着铭文的石头,一个神秘古文明的面纱自此被揭开。这个古文明就是亚述。 从公元前23世纪见于历史记录,到公元前612年帝国首都尼尼微沦陷,亚述约2000年的历史,是一个底格里斯河畔小城邦经过几起几落,成为横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然后又骤然陨落的故事。 同罗马一样,亚述一开始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城邦。这个城邦就是阿淑尔。公元前2000年左右,阿淑尔获得政治独立。在接下来的300年里,即所谓的古亚述时期,它是一个由民众大会和君主共同统治的贸易城邦,通过锡和纺织品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从公元前1700年左右开始,阿淑尔陷入300多年的“黑暗时代”,被米坦尼等外部势力支配。 公元前1363年左右,阿淑尔摆脱米坦尼控制,开始蜕变为一个领
秦始皇兵马俑考古发掘领队的考古“寻秦记”,盗墓小说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的发掘现场趣事,袁仲一、马伯庸、许宏 。 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和秦咸阳城发掘领队许卫红根据30年来亲历的发掘现场,结合秦帝都咸阳60年的考古发掘成果,从考古发现的物质凭证,讲述史书上没有记载的秦人生活场景、秦国崛起的秘密,以及秦人创造的绚烂文化。跟随考古大咖,真正看懂兵马俑,读懂秦王朝。
本輯共收錄22篇文章,涉及清华簡、安大簡、上博簡、里耶秦簡、張家山漢簡、懸泉漢簡、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等多批簡牘帛書資料。內容則涵蓋簡牘綴合、字詞考釋、內涵解析、材料整理等諸多方面。較為全面地反應了現今簡帛學研究的基本面貌。另外,書中還有《2022年中國大陸秦漢魏晋簡牘研究概述》,廣泛地收集每年的研究動態與 成果。本書作爲一個連續性集刊,對學術界產生持續的影響,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