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初见时》精选收录了敦煌壁画复原艺术专家史敦宇和其父母、 代敦煌学者和艺术家史苇湘、欧阳琳所作的112幅壁画复原图作品。两代敦煌人潜心研究的复原临摹是在现状临摹的基础上,经过多角度考证复原壁画脱落部分和初始色彩,力图剥去岁月的侵蚀和尘埃,重现古壁画完成之初的精美面貌。书中所录作品涵盖敦煌壁画中 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六大主题:故事画、经变画、乐舞飞天、世俗生活、供养人图、敦煌遗画 (特别收录藏经洞中被西方列强盗走、如今流失海外的画作复原图19幅)。每幅作品均配以文字解说画中的故事、文化内涵、艺术精髓和复原重点,让读者深度领略敦煌艺术的华美生动和博大精深。史敦宇出生在敦煌,自幼跟随父母和先辈大师们进出洞窟学习临摹,一生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她五十多年来专注于壁画复原工作,以父辈面壁临摹
敦煌壁画绚烂多姿,是分工合作的产物,画师如何作画?僧侣、供养人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敦煌壁画原来是千年前的《秘密花园》般的“填色书”?敦煌壁画的画稿和后期被文人追捧的线条优美的“白描”单色画有何关系?……敦煌画稿作为画师记录创作构思的草图,是中国艺术中 罕见的直接来自生产创作过程的材料。本书是知名东亚艺术史学者胡素馨教授关于敦煌画稿的著作,书中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纸本画稿为中心,全面分析了敦煌画稿及其相关供养人的经济社会网络,是首先系统讨论敦煌画稿与工坊中的绘画实践、供养人关系及洞窟营建之间关系的著作。本书还涉及了唐代画史画论对绘画创作的品评,分析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对即兴自发的推崇及其关联的书法理论、道家思想,讨论不假外物的壁画家何以成为唐代绘画的主角。本书收录100余
\\\\\\\\\\\\\\\" 这个绘本自小女孩无意间捡到的一枚石头开始:老石头长了一副“老人脸”,像一位老神仙似的被小女孩自沉眠的旧梦中唤醒,将纵穿数千年的敦煌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湖水干涸、雅丹地貌形成时,它在地质变迁中诞生;经历了金戈铁马、四方征战、初建长城的汉朝;与苦行僧乐僔一起在石窟中孤独地寂坐、潜心修行;及到唐代,它又与壁画匠人一起采选域外天青石磨制颜料,着手雕琢飞天玄女;战乱时中原与塞北三朝的统治者,交错进入这片土地,平民朝不保夕、民不聊生,只能借助修佛寻求来世慰藉…… 这片土地,经历过纷争战乱,也经历过繁华盛世;经历过“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也经历过“人烟凋敝,春风不度”。石头一路沉睡到欧洲的探险家入窟,在它眼前将敦煌文物带到西方世界。 直到敦煌成了一门 学科,越来越多的专家
方广锠教授以“缘督室”为斋名,提倡“离两边,行中道”,此书取名《缘督室札记》即是希望弘扬此种精神。全书分为“谈敦煌遗书”“书评”“他人论著序跋”“自己论著序跋”“回忆录”五个部分,主要涉及敦煌学、 文献学等。此书一方面展示了作者治学的心路历程和众多成果,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新的学者和读者去发现、探索这些学术领域。
本书通过对于敦煌文献中涉及女性的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讨论,进而勾勒出在唐、五代、宋初的历史背景下,在敦煌这一一特殊地区,女性在社会、家庭、政治、宗教、教育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生态环境,分析其生存状态,研究女性在家庭以及家庭以外所具有的地位,进而研究女性作为一种社会性别对敦煌地区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在不同时代和地区其女性角色的不断变化。此外,本书还希望能够从女性审美的角度对敦煌文献中的女性形象予以描摹。
本书共分为五编,分别论述了敦煌石窟中的鲜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五个少数民族的服饰。每一编中运用大量敦煌石窟中的形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对该民族帝王、王妃、官吏、贵族妇女、侍从侍女、平民、儿童等社会阶层人物的服装、发型、化妆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述。论文的论述不只停留在敦煌服饰表面,而是把服饰研究置于民族迁徙、民族政权变更、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大背景下,分析了该民族服饰源流、与中原汉族服饰的相互影响、各民族之间服饰相互影响,深入探讨了该民族服饰发展的历程。
《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研究(套装上下册)》内容介绍: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将其称之为“千佛洞以北诸洞窟”。到了20世纪40年代,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学者将莫高窟有洞窟的崖面划分为11段,其中1~8段在今南区,名为“南大段”,9~11在今北区,名为“北大段”,当时尚无北区之称。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敦煌文物研究所学者“根据洞窟分布的情况,可分为南、北两区”,正式提出了莫高窟北区之名称。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 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 作者 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 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 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 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敦煌研究院于2022年8月30日至2023年5月5日携手推出迄今为止规模 的敦煌艺术展——“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展览展出来自敦煌研究院的191套/组/件作品,包括一级文物30件,复刻洞窟8座、壁画临本100件、雕塑临本12身、数字复制作品20件。除藏经洞珍贵出土文献、彩塑临品等作品外,本次大展还同时展出历史文献、现当代艺术家敦煌题材、敦煌精神作品70余组件,力求全景式、立体化呈现人类文明宝库敦煌的浑厚博大与创造力。其中多件重要作品如董希文的《云南驮马图》何赵亮的《乌海》等为第一次公开展出。
方广锠教授以“缘督室”为斋名,提倡“离两边,行中道”,此书取名《缘督室札记》即是希望弘扬此种精神。全书分为“谈敦煌遗书”“书评”“他人论著序跋”“自己论著序跋”“回忆录”五个部分,主要涉及敦煌学、 文献学等。此书一方面展示了作者治学的心路历程和众多成果,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新的学者和读者去发现、探索这些学术领域。
\\\\\\\\\\\\\\\" 这个绘本自小女孩无意间捡到的一枚石头开始:老石头长了一副“老人脸”,像一位老神仙似的被小女孩自沉眠的旧梦中唤醒,将纵穿数千年的敦煌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湖水干涸、雅丹地貌形成时,它在地质变迁中诞生;经历了金戈铁马、四方征战、初建长城的汉朝;与苦行僧乐僔一起在石窟中孤独地寂坐、潜心修行;及到唐代,它又与壁画匠人一起采选域外天青石磨制颜料,着手雕琢飞天玄女;战乱时中原与塞北三朝的统治者,交错进入这片土地,平民朝不保夕、民不聊生,只能借助修佛寻求来世慰藉…… 这片土地,经历过纷争战乱,也经历过繁华盛世;经历过“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也经历过“人烟凋敝,春风不度”。石头一路沉睡到欧洲的探险家入窟,在它眼前将敦煌文物带到西方世界。 直到敦煌成了一门 学科,越来越多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