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闻玉先生采用 三证合一 的论证方法,将文献记载、青铜器铭文与实际天象三者紧密结合,整理、分析数十件王年、月序、月相、日干支俱全的西周铜器铭文,利用十项 铜器历日研究条例 规则,以 月相定点 为核心理论,一一落实这些铜器记载的纪年。针对自西汉刘歆以来及至 夏商周断代工程 的种种结论,作者指出 二重证据法 的不足及 月相四分 的失误,在强调 月相定点 的基础上,考证出西周的王序和王年,对考古界和历史研究界的断代既有补充,也有纠正。
《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六辑)》是作者的第六《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六辑)》,与前五《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六辑)》性质相同,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及其铭文。共收入论文18篇,主要是作者近三年来的新作。《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六辑)》既有关于新出青铜器意义价值的探讨,也有结合其他青铜器,对某一类、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青铜器做综合研究的文章,并通过对青铜器形制、纹饰、铭文的多方面研究,做比较深入的理论探索。
无
本书是多卷本《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系列丛书之一,以西周时期曾国青铜器(主要是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为研究对象,在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与文化因素分析法,对曾国青铜器的分期与年代判断、纹饰、文化属性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对西周时期曾国的族属问题、文化性质及相关问题有较为客观的认识。
刘家庄遗址是山东省济南市区内 发现并发掘的商代遗址,出土大量带有族徽铭文的青铜器。器物形制多与殷墟同类青铜器相似,表明晚商时期刘家庄区域居住着至少一支与商都殷墟有密切关系的氏族,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吉金藏礼——山东济南刘家庄商代青铜器保护修复与研究》是对济南刘家庄遗址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的系统梳理与总结。全书分为九个章节,主要介绍了济南刘家庄青铜器考古发掘概况、文物病害及成因、本体保护修复、铸造工艺研究、矿料来源探究以及对文物保护成果的展望。书末另有附录六篇,涉及青铜器保护修复与研究的主要内容。该书从多方面展现了济南刘家庄青铜器科技分析内容,为商晚期青铜器生产来源与流通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为 深入研究海岱地区与殷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是一部学科交叉、
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核心文化,它们的初兴和扩展奠定了高度发达、*具特色的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基础,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原早期青铜时代 聚落与礼器专题研究》围绕中国广域王权国家诞生及初步发展时期的聚落形态及礼器群的发展与变化,所收的六篇论文分别从考古学、历史文献学、社会学等多维视角,对洛阳盆地的聚落形态、青铜礼容器的空间分布、纹饰所见青铜铸造技术、陶铜相似器的缘由、铜玉礼器的角色嬗变、玉器群的来源构成与背景等进行了讨论分析,力图深化对中国早期国家与文明形成的理解。
书稿共收录21篇论文,分为三大板块:一、新出青铜器讨论,集中探讨格(霸)姬簋及卫侯之孙书钟等新出器物;二、金文与殷周史,主要为铭文字词考释、涵义辨析等;三、青铜器及相关考古学研究,涉及铜器纹饰、器用制
浙江是我国古代汉、六朝和南宋时期的铜镜产地,其中会稽镜及湖州镜更是名闻遐迩,成为中国铜镜发展*重要的镜类之一。历史上浙江铜镜屡被收进考古著录,其中以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士伦研究员编著的《浙江出土铜镜选集》(中国古典出版社,1957年)、《浙江出土铜镜》(文物出版社,1987年)和日本著名考古学者梅原末治的《绍兴古镜聚英》(桑名文星堂,1939年)为代表,均得到了国内外专业人士的重视。 《浙江出土铜镜选集》修订本编写中,力图保持与忠实1987年版的《浙江出土铜镜》原有风格面貌,在此基础上,再经过挑选斟酌,增加了50余面近20年来浙江新出土铜镜,并据新出土资料,对原书著录的个别铜镜类型重新做了梳理和排列。
《闲情偶寄》是清代李渔的名著。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全书8部,前3部是戏曲理论,后5部写丝竹歌舞、房舍园林、家具古玩、饮馔调治等生活情趣,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李渔将戏曲与之合写,不作专著,足见他认为艺术附丽于生活中。作者常年携家庭戏班辗转各地演戏,舞台实践使他体会到连金圣叹评的《西厢记》,也只是文人的案头游戏。他立足于“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提出“结构 ”、曲文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宾白求肖似。题材贵创新,以脱窠臼为 使命的一系列主张,还建立了一套“立头脑”、“减头绪”、“密针线”的具体创作方法。 李渔的理论成为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 之作,在中国文学 享有独特的地位。 ,只要我们认真研读,仍可汲取到丰富的营养。
......
本书以两周青铜器装饰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周青铜容器的造型设计、器表装饰、地域风格及审美观念与装饰风格的嬗变等方面的系统考察,力求在宏观把握两周青铜器装饰艺术总体面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两周青铜艺术丰富内涵的认识和探索。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自清代道光年间(公元1849年)出土之后,历经坎坷,颇多传奇,为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该鼎内壁铸有铭文19行,为研究西周奴隶制度、分封制度的重要史料,向为史学家所重视。其书法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端严凝重,雄壮而不失秀美,布局整饬中又见灵动,十分精美,是西周前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加之器形巨大,造型端庄堂皇、浑厚雄伟, 呈现出一种磅礴气势和恢弘的格局,从而为世人所瞩目。本书分前篇与再篇一部分:前篇详细介绍并辨析了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五种大盂鼎旧拓本以及早期大盂鼎拓本的流传与”二白”本,同时考稽梳理了”全形拓”的相关知识、大盂鼎的出土和归藏历史以及有关”小盂鼎”的知识。再篇从清仪阁铜器拓本着眼,考稽了早期”全形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