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六辑)》是作者的第六《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六辑)》,与前五《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六辑)》性质相同,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及其铭文。共收入论文18篇,主要是作者近三年来的新作。《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六辑)》既有关于新出青铜器意义价值的探讨,也有结合其他青铜器,对某一类、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青铜器做综合研究的文章,并通过对青铜器形制、纹饰、铭文的多方面研究,做比较深入的理论探索。
无
本书是多卷本《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系列丛书之一,以西周时期曾国青铜器(主要是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为研究对象,在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与文化因素分析法,对曾国青铜器的分期与年代判断、纹饰、文化属性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对西周时期曾国的族属问题、文化性质及相关问题有较为客观的认识。
无
王会田主编的《山东临淄战国汉代墓葬与出土铜镜研究(共2册)(精)》分两大部分。 部分概括介绍了临淄战国、汉代墓葬与铜镜的出土情况,综述了不同等级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特点,列举了战国、两汉时期大、中、小型墓葬不同的表现形式。将筛选的684面铜镜,依据铜镜的镜体、主题纹饰及铭文的不同,划分为17类。每一类型的铜镜,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进行对比研究,介绍了不同阶段铜镜的形制、纹饰特点、演变规律及各时期的文化特征。第二部分以铜镜照片和拓片为主,每面铜镜都配有文字介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形象、生动地展示临淄所出铜镜形制、纹饰及铭文。
......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中国“九五” 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是我国 个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大型科学研究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将夏、商、西周三个时期的年代学进一步科学化、量化,制定这一时期有科学依据的年表,为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BR》本书是对“夏商周断代工程”9大课题、44个专题研究的综合与总结,是在《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的框架和结论的基础上编写修订而成,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和研究过程、取得的成果和结题后的重要新进展。
漳州市博物馆“赫赫曾侯·穆穆和钟--曾国七百年青铜器特展”,共展出湖北随州、枣阳等地出土的历代曾侯青铜器48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6件/套,勾勒出曾国从周初始封屏卫周朝,到战国中晚期被楚所灭,约700年间的历史画卷。展览共分“左右文武以藩屏周”“左右楚王·附楚抗吴”“华夏正声· 楚风”三个单元。展出文物包括“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曾侯乙墓出土器物,以及获2011、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叶家山蔓地及文峰塔墓地文物,包含了礼器、乐器、 及杂器等各类青铜器,时间跨越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晚期,种类齐全,制作精美、纹饰华丽、工艺复杂。本书即是上述展览成果的汇总。
《山西博物院青铜器CT扫描分析研究报告》是一本以包括CT扫描的X射线成像技术为基础的商周青铜器研究专著,研究对象是山西博物院收藏的商周青铜器中的代表性藏品。射线成像技术提供了器物的内在结构,技术手段属于国际前沿,对认识青铜器的工艺技术和风格因素均有创新性突破,基于这些信息的深入研究,对重新认识青铜器的年代、产地、技术和艺术传统提供了新的结果和解决方案。
大园子墓地位于云南省师宗县漾月街道新村社区,是滇东高原上一处规模较大的青铜文化遗存。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具体实施内容之一,对大园子墓地的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清理西南夷墓葬400余座,出土铜器、玉石器、陶器等各类随葬品600余件(组)。此项发掘及其成果,填补了西南夷考古的一个重要地域空白,对完善和研究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夷青铜文化的谱系,探索当时滇东高原及滇、黔、桂三省区交会地带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族群构成和分布等,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