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春秋时期许公墓青铜编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2年发掘的许公墓中纽种、甬钟、鎛钟等三十余件出土乐器的研究,旨在揭开周初许国历史的面纱。本书以许国在春秋时期的地理特点和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为背景,借助考古发现和仅存的少量古文献记载,针对许公墓编钟进行 、系统综合性研究。
書稿共收錄20篇論文,分爲三大板塊:一、新見青銅器討論,探討夫人昶姬匜、“陳侯因咨造”銅戈等新見器物;二、金文與殷周史,主要爲銘文字詞考釋、涵義辨析等;三、青銅器及相關考古學研究,涉及銅器紋飾、器用制度及銅器群的形成等問題。該書承續《青銅器與金文》 輯至十二輯,將對商周考古學界和古文字學界產生持續的影響。
本书中的宋元明金银首饰两卷,堪称空谷足音,它正是在开篇所述背景下为向往者期待已久的力作。书中不仅对各类器物条分缕析,而且始终把它们放进整体的视野中作通盘观察,所以体系清楚,条理分明,其定名给人以各得其所之感。但要在文献中找到与实物的形制相符、彼此合辙对号的记载谈何容易,因为这些名称大部分并未在五经正 出现,作者必须博贯群籍,穷搜僻书逸典,披沙拣金,始有一得。她引用的好些文献都是颇不经见的,这就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启迪。比如宋元时曾流行一种弧形大钗,江苏江阴梁武堰宋墓所出者,以三十三对高高的金花筒排列而成,宽度达17.5厘米。簪戴起来,横亘髻上,将成为其妆束中之辉煌的高峰。
本书以春秋时期许公墓青铜编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2年发掘的许公墓中纽种、甬钟、鎛钟等三十余件出土乐器的研究,旨在揭开周初许国历史的面纱。本书以许国在春秋时期的地理特点和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为背景,借助考古发现和仅存的少量古文献记载,针对许公墓编钟进行 、系统综合性研究。
书稿共收录21篇论文,分为三大板块:一、新出青铜器讨论,集中探讨格(霸)姬簋及卫侯之孙书钟等新出器物;二、金文与殷周史,主要为铭文字词考释、涵义辨析等;三、青铜器及相关考古学研究,涉及铜器纹饰、器用制
本书中的宋元明金银首饰两卷,堪称空谷足音,它正是在开篇所述背景下为向往者期待已久的力作。书中不仅对各类器物条分缕析,而且始终把它们放进整体的视野中作通盘观察,所以体系清楚,条理分明,其定名给人以各得其所之感。但要在文献中找到与实物的形制相符、彼此合辙对号的记载谈何容易,因为这些名称大部分并未在五经正 出现,作者必须博贯群籍,穷搜僻书逸典,披沙拣金,始有一得。她引用的好些文献都是颇不经见的,这就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启迪。比如宋元时曾流行一种弧形大钗,江苏江阴梁武堰宋墓所出者,以三十三对高高的金花筒排列而成,宽度达17.5厘米。簪戴起来,横亘髻上,将成为其妆束中之辉煌的高峰。
20世纪以来,贫瘠的黄土丘陵地区陆续出土了数百件晚商时期精美的青铜器。这个现象长期吸引着考古学界的关注。为了理解它,作者通过检视过去调查的标本,确认了晚商时期遗址400余处;通过在石楼县的区域调查、采
为纪念中国考古,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湖北理工学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大冶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承办的“中国考古-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与青铜文明研究学术研讨会”,共收相关专业论文31篇,是对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宣传和推广, 是对中国青铜文明中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人物画像纹青铜器最早见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早期,分布范围甚广,多出土于吴越、齐鲁、三晋、燕地和巴蜀地区中不同等级的墓葬。过去对于这类青铜器的研究多仅关注于某一类工艺手法、某个区域中的发现或某种图像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