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州摩崖石刻自唐宋至民国绵延不 ,迄今批准为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阳华岩、朝阳岩、浯溪、月岩、澹岩、玉管岩、月陂亭诸处,其余省保、市保达数十处,内容多为诗文、题记、榜书之类,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价值独特。 本书精选湖南永州地区两宋摩崖石刻作品一百种,分为诗刻、题记、题刻、榜书、图刻五类,各类按编年排序。图片均为拓片全图,约半数有局部放大图;正文详细著录年代、发现地点、尺幅等信息,并系以释文、考证,以便研究者使用。
本书主张在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中,对中国摩崖文字开展综合研究。本书将摩崖文字纳入先秦至现代两千余年的书作发展史,详细讨论了东汉到盛唐的四组摩崖案例——汉中石门石刻、山东郑道昭题刻、山东北朝刻经及泰山唐代石刻,对中国文字景观的历史脉络与视觉意义做出 建设性的观察。 作者既强调书法内部的形式与技术分析,也注意关联书作内涵、尺度、媒介、赞助人、书写者与其政治、文学或 等文化语境,重视文字的现场观看与阅读方式,同时对石刻可视性提出谨慎的审思。作者认为,仅通过文字便可改变自然世界,在人群、文字与精神领域之间建构联系的观念牢固地占据着古代中国人的内心,摩崖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公共艺术形式在中古走向高峰。
本书的内容基于1993年至2003年近十年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成果,本书以广义概念“石刻”即“石质文物”为研究对象,按营造工艺我们可将它们分为:在天然岩体上凿刻(建造)的文物(如石窟寺、摩崖造像、摩崖题刻等);用多块岩石建造的建筑物及构筑物(如坊、阙、亭、塔等);用单块岩石雕刻的文物(如碑碣等)三类。因此,本次图纸编入的内容中包括了部分有关的建筑构件测绘图,如下岩寺摩崖造像、皇华城遗址等。 本次编录的图纸不仅包括了所有的现状勘测图,而且还包括了研究卷第十三章重要工程案例的设计及工程图纸。为了 好地开展测绘工作,本次采用了传统测绘技术与现代测绘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地形图及平面测绘采用的是经纬仪、全站仪测量技术,独立坐标系统,黄海高程系;立面、剖面采用的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
贾书晟主编的《殷墟甲骨文书法探赜(共3册)》对甲骨文书法的叙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文字流畅,是学习甲骨文书法的一本极好的教科书。书中对甲骨文书法理论进行探赜,新意迭出,是甲骨文书法研究的力作,相信研治甲骨文或甲骨文书法的学者,也会从中受到裨益。
潭柘寺是北京地区古老的寺院,历史悠久, 文化资源深厚。其历代石碑在北京地区保存也是 多 完整。潭柘寺有四十多块碑刻,内容有皇帝诗碑、皇帝谕祭碑、居士愿力碑、置地修道碑、香会碑、修殿碑等。本书记述了几个朝代关于潭柘寺的重大事迹,详实的记录了当时的状况。这些碑刻对研究潭柘寺的历史、文化和传承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经过了几百年的历史长河,风吹日晒,有些字迹已经斑驳、漫漶模糊不清。拓片是比较好的保存碑刻内容的一种方式,让 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收藏家、艺术家和爱好者能看到读到触摸到,能够起到传承、研究、收藏、欣赏的作用。
碑刻艺术是古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之一,镌刻于碑石上的纹样千变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本书从碑刻纹样的起源、发展和审美价值入手,从艺术设计学的角度对碑刻纹样进行研究。一方面从纵向上以朝代为序,对古代碑刻纹样进行整理,研究、分析古代碑刻纹样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总体特征;另一方面从横向上进行比较,将同朝代碑刻纹样与其他器物上的纹样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并对每种纹样的形态进行分类分析,梳理碑刻纹样的历史流变规律,分析中国传统纹样在碑刻上的传承、创新与运用,以期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提供基础性的助益。
孙明编著的这本《菏泽市古石刻调查与研究》在田野考古调查的基础上,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对菏泽市现存的汉代至清代有代表性的各单体石刻,就其存放单位、形制、基本内容等均做了言简意赅的题录;对涉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也逐一做了简介。进而,以历史发展为脉络,分别对菏泽市古石刻的起源、形制、分类、纪年和价值等进行了总结和概述,为鲁西南地区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艺术、民俗等研究和今后菏泽市古石刻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本书适合考古学、历史学、地方史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收录晋城市沁水县古今碑刻400余通,分简介、碑文、拓片图片三大部分,末附索引,极具资料价值。 石刻,指镌刻有文字的历代碑、碣、造像碑、经幢、石幢(内容非经文者)、摩崖题记、墓志铭、画像石等,是历史文化的重要栽体。石刻,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专指“碑”;广义的理解,包括碑、墓志、造像等各类刻石。所谓“碑”,汉以前就有了,但那时的碑不是为了刻字,而是立于宗庙、学校,用以观日影,记时刻、测方向的。古代礼仪规定,主人迎宾进宗庙之门要当碑而揖。祭祀时亦常常把祭祀用的牛羊等牺牲先拴于碑上。碑在古代还有另一种用途,就是立于墓前用于下葬,称为“窆石”。下棺时用以固定辘轳,所以早期的墓碑中上部有穿,称之为“碑穿”,用以系绳下棺;宗庙之碑则为系牺牲的牛羊所用。因此,初碑的用途并非
=石刻,指镌刻有文字的历代碑、碣、造像碑、经幢、石幢(内容非经文者)、摩崖题记、墓志铭、画像石等,是历史文化的重要栽体。石刻,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专指“碑”;广义的理解,包括碑、墓志、造像等各类刻石。所谓“碑”,汉以前就有了,但那时的碑不是为了刻字,而是立于宗庙、学校,用以观日影,记时刻、测方向的。古代礼仪规定,主人迎宾进宗庙之门要当碑而揖。祭祀时亦常常把祭祀用的牛羊等牺牲先拴于碑上。碑在古代还有另一种用途,就是立于墓前用于下葬,称为“窆石”。下棺时用以固定辘轳,所以早期的墓碑中上部有穿,称之为“碑穿”,用以系绳下棺;宗庙之碑则为系牺牲的牛羊所用。因此,初碑的用途并非为了刻字,而是实用。 现代意义上的“碑”,兴起于西汉而盛于东汉。原来在西汉以前,即商周
潭柘寺是北京地区古老的寺院,历史悠久, 文化资源深厚。其历代石碑在北京地区保存也是 多 完整。潭柘寺有四十多块碑刻,内容有皇帝诗碑、皇帝谕祭碑、居士愿力碑、置地修道碑、香会碑、修殿碑等。本书记述了几个朝代关于潭柘寺的重大事迹,详实的记录了当时的状况。这些碑刻对研究潭柘寺的历史、文化和传承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经过了几百年的历史长河,风吹日晒,有些字迹已经斑驳、漫漶模糊不清。拓片是比较好的保存碑刻内容的一种方式,让 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收藏家、艺术家和爱好者能看到读到触摸到,能够起到传承、研究、收藏、欣赏的作用。
《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安泽县卷》分上下两编。上编收录北齐时期(550—557)至今的现存石刻文字184篇;下编收录原碑已佚而碑文尚存的佚失石刻文字27篇。按时代分:南北朝时期5、唐2、宋2、金1、蒙古汗国1、明4、清78、民国31、中华人民共和国40、纪年不详20(其中摩崖石刻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40。佚碑存文:金1、元1、明14、清10、民国1。按类型分:有碑碣、摩崖题刻、牒、经幢、墓志、联文、造像碑及其他杂类。按内容分:有礼部牒文、重修庙宇道观文、庙学书院碑文、集资施银、乡规民约、法事案、烈士纪念碑文、表文、联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