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是置于墓圹范围内的祔葬品,其上书镌逝者姓名、生卒、乡贯、家世、婚宦、德行等相关信息。因其材质、形制与书镌文字体例、内容反映了葬俗变迁,蕴含重要社会历史信 息,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南京出土东晋南朝墓志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与恒久的艺术魅力,是六朝古都南京出土的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文物。南京市博物总馆编著《贞珉流徽》一 书,旨在对东晋南朝时期墓志及其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正文图版和释文收录南京多家文博机构所藏东晋南朝墓志共计53方。因体例及其它原因图版未予收录的墓志,在绪言附 图与所附表格中也有所统计,几乎囊括了目前已发现的所有东晋南朝墓志的资料。书中同时收录了学界关于东晋南朝墓志重要的专题研究。
《陶寺物华:陶寺遗址出土文物类全概览》是“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2013~2015)”之“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三大都邑性聚落综合研究”的课题成果。《陶寺物华:陶寺遗址出土文物类全概览》以陶寺遗址出土可移动文物数据库资料为资源,按照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再按照陶器、玉石(铜器)、骨角蚌漆木器三大类,对精选的293件/组标本进行编排,力图反映陶寺遗址早、中、晚三期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对重要的器物,力求在附加的说明中,展示的研究成果与新认识。《陶寺物华:陶寺遗址出土文物类全概览》将为有兴趣进行陶寺遗址和陶寺文化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学者,提供有用的重要资料。
本报告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哈密市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共同编著,是对1988年、1989年、1992年、1993年和199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掘的天山北路墓地资料的全面公布。天山北路墓地是迄今为止哈密绿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青铜时代墓地,共发掘墓葬706座,出土彩陶、铜器、玉器、石器等各类人工制品万余件,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发展、技术传播、文化交流等问题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两汉中小型墓葬。通过对中国南方地区两汉墓葬材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将中国南方地区划分为四个考古学意义上的分区。在分区基础上,根据各区墓葬材料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考古学分期研究,由此建立起中国南方地区两汉墓葬的年代框架。在分期基础上,对各区墓葬进行文化因素分析。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因素的势力消长关系,来考察各区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继而对各区墓葬所展示出来的地域特色进行归纳,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经济、政治及宗教因素,分析各区地域特色文化的形成原因。最后将中国南方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概括汉文化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形成过程,总结中国南方地区汉文化的特点,并结合当时中国南方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及政治经济等因素来探究其特点的形成原因。
宿白先生是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和权威,《中国石窟寺研究》这部书正是他在石窟寺考古方面的典范性研究。本书一共收录了二十三篇文章,主要是宿白先生从50年代起陆续写就发表的,内容包括对克孜尔、敦煌、云冈、龙
罗马的大多数皇帝建造了属于自己的宫殿,其奢靡与华丽可同世间任何宫殿媲美。古代城市复原领域巨擘让-克劳德·戈尔万重现了这些面积和奢华程度都令人瞠目的皇帝住所,让读者可以走进皇帝的私人房间,漫步在他们的花园,参与他们的休闲活动。巴黎南泰尔大学拉丁与古代文化名誉教授卡特琳·萨勒的精彩解读,将进一步展示古罗马统治者的精神迷宫,剖析古罗马帝王居所如何成为权力几何学的具象载体。尼禄的镀金穹顶于幻想中开始旋转,卡里古拉的船宫在纸面上又一次航行,历史角落中的奢靡狂欢、权力焦虑与审美野心于砖石中苏醒——本书既是建筑考古学的盛宴,亦是解码古罗马权力基因的密钥,让沉睡两千年的权力空间重新呼吸。
本书系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西安文理学院在西安市马腾空村联合发掘的汉、唐遗迹清代墓葬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该墓葬群位于西安东郊,发掘总面积417.49平方米。发现墓葬20处,其中唐墓17座,汉墓1座。本书全面系统地公布了此次考古发掘的遗迹与遗物,为研究西安地区汉唐墓葬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本书不仅厘清了浙江诗路古迹及其相关文化遗产现状, 通过深入挖掘诗路古迹上的经济元素,如隐士隐居、书法艺术、田园茶道等,对打造浙江省大花园建设中的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以及未来诗路文化遗产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浙江矾山明矾工业遗址调查研究报告》是专注于特定地区、特定遗址类型的学术性专著,基于详尽的田野调查、历史文献耙梳与深度访谈,对以浙江矾山10千米矿脉为中心、广布浙南闽北多地的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资源现状调查与历史追溯。 本书通过脉络梳理呈现了矾山六百余年明矾生产进程与区域生产环境的变化,以采炼生产、交通运输、生活繁衍三类遗存为基本架构,探寻了以矿脉为中心的浙闽矾业文化圈的组成与结构,阐述了矾山在中国乃至世界同类遗址中的地位与价值,并对其保护发展给出建议。旨在为日益热烈的矾山明矾工业遗址开发利用提供可借鉴的依据,以实现对当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支撑。同时,希望对我国现有工业遗产体系有丰富与补充作用,能够为各领域研究者提供可深入探寻的案例样本。 本书可供文化遗产、工业遗产保
本书全面整理、公布了 考古研究所栎阳考古队1980~1981年开展秦汉栎阳城考古所得的所有发掘资料。通过集中整理,在《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已发表资料基础上,对1980~1981年秦汉栎阳城考古所得栎阳城遗址、东南墓区、太上皇陵的全部考古资料,在新的资料整理要求下开展全面梳理,在科学编排后,提供给考古学、历史学等学者使用。
大连金普骆驼山金远洞遗址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珍贵哺乳动物化石,同时存储了我国东北地区近300万年以来地质事件、生物事件、气候事件、环境变迁等方面的巨大信息,为探讨该地区哺乳动物化石及古人类起源、发展、演化过程和生态系统演替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和证据。本书展示和回顾了骆驼山金远洞开展发掘以来的系统性成果,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精美的照片向社会大众述说一个如宝库般的古生物化石地点如何被发现、发掘,如何开展研究和保护。以化石为线索,我们可以看到大连第四纪的原始风貌,沧海桑田变化中的恢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