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是置于墓圹范围内的祔葬品,其上书镌逝者姓名、生卒、乡贯、家世、婚宦、德行等相关信息。因其材质、形制与书镌文字体例、内容反映了葬俗变迁,蕴含重要社会历史信 息,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南京出土东晋南朝墓志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与恒久的艺术魅力,是六朝古都南京出土的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文物。南京市博物总馆编著《贞珉流徽》一 书,旨在对东晋南朝时期墓志及其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正文图版和释文收录南京多家文博机构所藏东晋南朝墓志共计53方。因体例及其它原因图版未予收录的墓志,在绪言附 图与所附表格中也有所统计,几乎囊括了目前已发现的所有东晋南朝墓志的资料。书中同时收录了学界关于东晋南朝墓志重要的专题研究。
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生活、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不仅是精美的古代雕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是东汉末年画像石极盛时期成熟的代表佳作。著名考古学家、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主持发掘整理并主笔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堪称考古发掘报告的典范之作,在学术界享有极高声誉,是汉画像石研究经典,被评为 二十世纪考古发掘报告 之一。本次由沂南北寨汉墓博物馆增加了 研究综述 内容,予以重新出版,以飨读者。
北宋东京顺天门遗址发掘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2-2018年度在开封市进行的一项重要发掘项目。顺天门是北宋东京外城西墙上的一座城门,遗址发掘面积3550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北宋东京城考古中最大规模的发掘项目。此发掘成果丰硕,不仅揭示了宋代顺天门主城门结构布局和叠压在顺天门之下的五代时期迎秋门的西侧断面,还发现了五代、宋、金、元、明、清、近现代等各时期大量的遗存,包括479个灰坑、24条沟渠、16座院落、59座房屋、179道墙、40条道路、2处农田、1口井、43口灶等遗迹,出土了3653件陶瓷、金属、砖石、钱币等类型的文物,提取了5500多份陶、瓷、骨、贝、砖、瓦、构件、石、植物、金属、土样等类型的文物标本。
本书详细记述了在河南省舞阳县发掘出土的八千年前贾湖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资料。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系统地阐述了该遗址的文化内容、分期、年代、性质及与周围文化的关系;下卷对其自然环境、人种及人类体质、经济结构、技术工艺、聚落形态、原始宗教、音乐文化等进行了探讨。本书对研究中原地区及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稻作农业起源、音乐起源、原始宗教和卜筮起源、原始契刻及汉字起源、全新世气候与环境演变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为石峁遗址研究资料汇编,收录调查简报和发掘简报22篇,追忆与访谈和纪要与纪事15篇,考古学文化研究相关论文11篇,聚落与社会研究相关论文19篇,族属与体质人类学研究相关论文18篇,文化交流研究相关论文8篇,环境与生业研究相关论文12篇,建筑研究相关论文13篇,玉石器研究相关论文38篇,石雕研究相关论文6篇,音乐文物研究论文7篇,科技考古研究论文11篇以及争鸣与讨论相关论文6篇,共186篇。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一组学堂梁子。该遗址发现的“郧县人头骨化石”获得199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报告为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1989-1995年调查、发掘石制品的专门报告。本报告有以下几点特点: ,尝试参考和借鉴法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石制品的类型学方法,融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类型学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对于石核和石片以及相关的石器的定位设制了参考方法,以便于观察测量, 限度地避免了砾石石器和石片石器的随意定位和人为因素干扰。第二,针对所有的石锤、石核、石片、有疤孤立片疤的砾石、单向加工的砍砸器、手镐、单面器、双向加工的砍砸器、手斧、斧状器、刮削器、凹缺刮器、尖状器、尖突、雕刻器和“可拼合标本”均制备了观察卡片,进行了
赵廷隐墓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青龙村一组,2010年11月~2011年6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出土墓志和买地券明确记载墓主人为后蜀宋王赵廷隐。赵廷隐卒于后蜀广政十三年(950年)冬,葬于广政十四年(951年),墓葬修建年代应在950年左右。该墓规格较大、器物精美,出土随葬器物共116件,包括彩绘陶俑、庭院模型、陶器、瓷器、锡器、铜器、铁器、砖石质文物等。本报告共分四章,**章为绪论部分,详细介绍了墓葬所在区域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及墓葬发掘过程,第二章详尽介绍了墓葬结构及葬具、人骨等相关信息,第三章按器物质地逐一报告了墓葬出土器物的情况,第四章对墓主赵廷隐的生平、家世以及墓葬的形制、盗掘情况、出土庭院和乐舞俑作了相关研究。
崖墓是古代开凿于山崖或岩层中的墓葬。在中国存在于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双流田家寺崖墓群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是一处数量多,分布密集,保存完好的古墓葬群。本书是双流田家寺崖墓群的考古发掘清理报告。本报告分成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田家寺墓地和所在地双流县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历年来县境内汉晋墓葬及遗址的发现情况。然后介绍田家寺墓地的发掘经过、资料整理和编写情况。第二章对墓葬资料进行详细的、客观的报告。先介绍墓葬位置,保存状况,发掘情况。再介绍每座墓葬形制、器物,器物按照陶、铜、铁、金银等质地逐类叙述。第三、四章是墓葬的初步研究。先对墓葬形制、器物进行初步的类型学研究。 参考成都、四川及中原地区相关墓葬的分期和时代情况断代,结合墓地出土的钱币等具
《大元遗帆——漳州圣杯屿沉船调查与保护(2010-2020)》是福建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2010—2020 年水下考古调查与保护成果报告。《大元遗帆——漳州圣杯屿沉船调查与保护(2010-2020)》介绍了圣杯屿及其周边海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2014、2016 年两次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概况、遗址状况和出水文物,2011、2020 年两次破获的圣杯屿沉船遗址盗捞案件缴获文物的情况,并通过将圣杯屿沉船遗址出水文物与龙泉窑考古发掘及海外沉船出水的同类器物进行比较,对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的性质、年代、航线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大元遗帆——漳州圣杯屿沉船调查与保护(2010-2020)》对研究中国水下考古、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古代造船史、海外交通史、贸易陶瓷史以及元代龙泉窑瓷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本书是关于民乐五坝墓地的考古发掘报告,年代为半山类型晚期——西城驿/齐家文化时期,该墓地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民乐县六坝镇五坝村,2009年秋为配合民乐县“村村通”工程饮水管道建设和道路建设项目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布探沟5个,发掘墓葬53座,随葬有陶、骨、石器及串饰品等。根据叠压打破关系及出土器物组合及演变特征,整个墓地分为三期四段,五坝墓地早期相当于半山晚期阶段,中期可以分为早晚两段,分别相当于马厂类型中期和晚期阶段,晚期相当于西城驿二期-齐家文化早中期阶段。早期 年代为4400-4250BP,中期 年代为4200-4000BP,晚期 年代为4000-3800BP。该墓地随葬陶、骨、石、玉器及串饰品等逮物,为认识五坝墓地葬俗葬制、手工业生产工艺及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基于五坝墓地出土的少量动物和人骨稳定碳氮同位素结果,结合河
本书全面整理、公布了 考古研究所栎阳考古队1980~1981年开展秦汉栎阳城考古所得的所有发掘资料。通过集中整理,在《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已发表资料基础上,对1980~1981年秦汉栎阳城考古所得栎阳城遗址、东南墓区、太上皇陵的全部考古资料,在新的资料整理要求下开展全面梳理,在科学编排后,提供给考古学、历史学等学者使用。
本书是乌兰木伦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发掘报告。乌兰木伦遗址2010~2013年共五次发掘,出土和采集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为主,此外还有石英、燧石、石英砂岩、片麻岩、硅质岩、玛瑙、玉髓等。石制品以小型为主,类型丰富,有石核和石片以及各种类型的工具。此外, 尺寸小于1cm的碎片数量之多也是遗址石制品构成一大特色。多组拼合石制品的发现,表明遗址原地埋藏的性质,也说明史前人类在此打制石器事实。动物化石种类有大哺乳、小哺乳、鸟类和软体类动。部分标本表面有切割痕、刻划痕等人工痕迹。还发现有用火遗迹和颜料块。年代为距今5.0-6.5万年。该遗址曾获2011年六大考古发现,乌兰木伦遗址作为该地区在新世纪新发现的一处重要旧石器考古遗址,以其良好的埋藏状况,可靠的地层序列以及丰富的人类遗物和遗迹,从
龙王辿遗址是我国 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龙王辿遗址 地点(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掘报告)(精)》以龙王迪遗址的资料为切入点,建立起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谱系和年代框架,以究明黄土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带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面貌,探寻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文化演进与环境变化证据,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细石器工业的起源、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的起源及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等重大学术课题提供科学依据。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个大一统时期,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早期盛世,也为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在此设立桂林、南海、象郡三郡,以番禺(今广州)为南海郡治。公元前203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南越国历5世93年,公元前111年为汉武帝军队所灭。作为秦汉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在南越国时期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实现了空前繁荣。广州是全国*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资源丰富。1953年起,广州配合城市建设工程开展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至今整整七十年。七十年间,广州地区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广州考古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南越国遗迹——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与其他西汉早期物质文化遗存共同呈现了秦汉岭南家国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
黎城关西墓地于2005年发掘。黎城西关西周墓地是一处西周晚期的大型墓地,已探明的墓葬有92座,目前共发掘10座。发现有随葬车和精美的青铜器、玉器。 为重要的发现是带铭文的青铜器,其中两件青铜壶的铭文明确标明为“楷侯”。研究表明,“楷侯”就是“黎侯”,表明西周时期确实存在一个黎国。此墓地为楷侯墓地,为黎城就是春秋早期黎国所在地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本报告收录、整理已发掘10座墓葬的考古资料。 本报告附录对出土青铜器的材质工艺进行了科技研究,发现了黎城西关青铜器主要是铅锡青铜铸造的,青铜容器铸造时垫片使用复杂,青铜器铸造技术较成熟;对出土人骨的鉴定,确定了相关墓主人的性别和年龄,发现了该人群接近古中原类型,同时,在病理现象方面分析了一些疾病与造成疾病在饮食方面的原因,对动物骨骼的鉴定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的墓葬。全书总结了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的发现和研究概况,并根据墓葬的构筑特点和存在方式不同,将该地区青铜时代的墓葬划分为洞穴墓、石棺墓、石棚墓、积石墓、大石盖墓、封石墓、土坑墓、瓮棺墓八大类别,对各类墓葬的分布范围、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在墓葬分类的基础上对墓葬的形制做了进一步划分,从中归纳总结出各类墓葬的细部特征。根据墓葬中随葬品的文化面貌和器物组合将该地区青铜时代墓葬划分为六群,依共性和差异将各群墓葬中出土的陶器进行类型学排比,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新资料,分别对各群墓葬进行分期和年代讨论,并总结出各群墓葬之间的谱系关系。 ,对各类墓葬的群特征和阶段性特征进行梳理与分析,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墓葬的型制特点、分布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