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武王墩》是一本武王墩墓考古的通俗普及读物。安徽淮南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 、等级 、结构 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是2024“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入选2024年度 十大考古新闻。武王墩墓主人究竟是谁? 青铜大鼎是否会超过铸客大鼎?新发掘出土了哪些器物?这些器物又传递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线索?文物在发掘、提取过程需要注意什么?本书汇聚多位武王墩墓的一线考古专家,通过易懂的文字、120余帧高清彩图,带领读者走进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从历史、出土文物、文化等多个角度,注解“何为雄楚”,读懂武王墩墓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用一手资料再现遥远而灿烂的楚文化。
本书由位于河北平山县的战国中山国王陵入手,主要从艺术史的角度探讨其规划营建过程中的诸问题,并试图藉此考察中山国文化身份转换的轨迹。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考古学还是艺术史,在观察墓葬材料时,都倾向抽取单个器物或门类进行讨论。本书力图避免将都城遗址、墓葬和器物三者割裂来看,而试图由作品生成的角度,将它们置于共同的背景下观察。本书认为,不仅王陵内的器物可被视为作品进行解读,王陵本身从规划到完成的过程,亦可被视为人力创造的作品。甚至王陵存在的城市及空间,都是预 行过规划和设计的,而不是随心的产物。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将整个墓葬视为作品,讨论其生成的过程,以及它与参与构筑墓葬者之间的关系。本书认为,中山王墓提供了观察墓葬从规划到营建过程的 范例。通过对这一墓葬的观察,可以看到 墓作为作品,其
本书为汉代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从死亡观念中的生命意识、解除术给身体以圣洁、生居与死所中介的墓葬和死后生命的变形四个部分,从死亡与再生观念、解除之术、墓葬构造与功能、再生仪式等方面相互贯通,对墓葬背后的汉代信仰要素进行系统的解释和论述。
万娇专著的《苍洱地区史前文化》以洱海盆地为中心,梳理了大理市及其附近地区历年考古发掘和调查成果,综合述评了以往对该区域的考古研究。在此基础上,以近期发掘的大理银梭岛遗址出土的材料作为基础,通过对T10、T15所出遗物深人的地层学、类型学分析,将该遗址分为了四大期七期十一段,涵盖了苍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发展历程。以陶质陶色、纹饰、器物的典型组合为依据,初步拉出银梭岛遗址距今5000~2500年的年代序列框架。 在初步建立文化序列后,以年代为框架,通过各期的遗物、遗迹现象的分析,对银梭岛遗址各期的文化属性、社会生活一一进行推测、判断。 为了建立苍洱地区的年代序列,在对银梭岛进行重点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结合环洱海地区调查材料和历年考古发现,对银梭岛遗址的年代序列进行了填补和扩充,并对
“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丛书”系统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历届扬州市委、市政府带领扬州人民在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方面走过的光辉历程。 丛书共分为五册,各分册紧扣新世纪以来的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这一核心线索,用扎实的史料、生动的描写和鲜明的人物, 、多梯次地介绍了近年来扬州各相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在古城保护和发展、大运河申遗、文化博览城建设和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还特别介绍了隋炀帝陵发现和考古挖掘的经过。 华德荣主编的这本《雷塘数亩田(扬州隋炀帝陵发掘和展示)》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
“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丛书”系统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历届扬州市委、市政府带领扬州人民在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方面走过的光辉历程。 丛书共分为五册,各分册紧扣新世纪以来的扬州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这一核心线索,用扎实的史料、生动的描写和鲜明的人物, 、多梯次地介绍了近年来扬州各相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在古城保护和发展、大运河申遗、文化博览城建设和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还特别介绍了隋炀帝陵发现和考古挖掘的经过。 华德荣主编的这本《雷塘数亩田(扬州隋炀帝陵发掘和展示)》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
《发现武王墩》是一本武王墩墓考古的通俗普及读物。安徽淮南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 、等级 、结构 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是2024“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入选2024年度 十大考古新闻。武王墩墓主人究竟是谁? 青铜大鼎是否会超过铸客大鼎?新发掘出土了哪些器物?这些器物又传递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线索?文物在发掘、提取过程需要注意什么?本书汇聚多位武王墩墓的一线考古专家,通过易懂的文字、120余帧高清彩图,带领读者走进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从历史、出土文物、文化等多个角度,注解“何为雄楚”,读懂武王墩墓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用一手资料再现遥远而灿烂的楚文化。
万娇专著的《苍洱地区史前文化》以洱海盆地为中心,梳理了大理市及其附近地区历年考古发掘和调查成果,综合述评了以往对该区域的考古研究。在此基础上,以近期发掘的大理银梭岛遗址出土的材料作为基础,通过对T10、T15所出遗物深人的地层学、类型学分析,将该遗址分为了四大期七期十一段,涵盖了苍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发展历程。以陶质陶色、纹饰、器物的典型组合为依据,初步拉出银梭岛遗址距今5000~2500年的年代序列框架。 在初步建立文化序列后,以年代为框架,通过各期的遗物、遗迹现象的分析,对银梭岛遗址各期的文化属性、社会生活一一进行推测、判断。 为了建立苍洱地区的年代序列,在对银梭岛进行重点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结合环洱海地区调查材料和历年考古发现,对银梭岛遗址的年代序列进行了填补和扩充,并对
《发现武王墩》是一本武王墩墓考古的通俗普及读物。安徽淮南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 、等级 、结构 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是2024“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入选2024年度 十大考古新闻。武王墩墓主人究竟是谁? 青铜大鼎是否会超过铸客大鼎?新发掘出土了哪些器物?这些器物又传递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线索?文物在发掘、提取过程需要注意什么?本书汇聚多位武王墩墓的一线考古专家,通过易懂的文字、120余帧高清彩图,带领读者走进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从历史、出土文物、文化等多个角度,注解“何为雄楚”,读懂武王墩墓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用一手资料再现遥远而灿烂的楚文化。
......
大遗址展示,这一话题自2000年以后广为学术界所热烈讨论。它一方面是一个关切到成百个大遗址未来发展路径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也如同一面窗户,折射着近年来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诸多初见锋芒、值得深究的学术问题。该书正是基于现实和理论两方面的诉求,结合作者搜集到的诸多实证材料而最终所成。作者希望做到的,不仅是对西方理论的一个中国式议题的补充,而是能在既有的理论框架中对一些原生的重要缺陷做出回应。
万娇专著的《苍洱地区史前文化》以洱海盆地为中心,梳理了大理市及其附近地区历年考古发掘和调查成果,综合述评了以往对该区域的考古研究。在此基础上,以近期发掘的大理银梭岛遗址出土的材料作为基础,通过对T10、T15所出遗物深人的地层学、类型学分析,将该遗址分为了四大期七期十一段,涵盖了苍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发展历程。 以陶质陶色、纹饰、器物的典型组合为依据,初步拉出银梭岛遗址距今5000~2500年的年代序列框架。 在初步建立文化序列后,以年代为框架,通过各期的遗物、遗迹现象的分析,对银梭岛遗址各期的文化属性、社会生活一一进行推测、判断。 为了建立苍洱地区的年代序列,在对银梭岛进行重点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结合环洱海地区调查材料和历年考古发现,对银梭岛遗址的年代序列进行了填补和
......
本书由位于河北平山县的战国中山国王陵入手,主要从艺术史的角度探讨其规划营建过程中的诸问题,并试图藉此考察中山国文化身份转换的轨迹。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考古学还是艺术史,在观察墓葬材料时,都倾向抽取单个器物或门类进行讨论。本书力图避免将都城遗址、墓葬和器物三者割裂来看,而试图由作品生成的角度,将它们置于共同的背景下观察。本书认为,不仅王陵内的器物可被视为作品进行解读,王陵本身从规划到完成的过程,亦可被视为人力创造的作品。甚至王陵存在的城市及空间,都是预 行过规划和设计的,而不是随心的产物。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将整个墓葬视为作品,讨论其生成的过程,以及它与参与构筑墓葬者之间的关系。本书认为,中山王墓提供了观察墓葬从规划到营建过程的 范例。通过对这一墓葬的观察,可以看到 墓作为作品,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