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是置于墓圹范围内的祔葬品,其上书镌逝者姓名、生卒、乡贯、家世、婚宦、德行等相关信息。因其材质、形制与书镌文字体例、内容反映了葬俗变迁,蕴含重要社会历史信 息,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南京出土东晋南朝墓志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与恒久的艺术魅力,是六朝古都南京出土的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文物。南京市博物总馆编著《贞珉流徽》一 书,旨在对东晋南朝时期墓志及其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正文图版和释文收录南京多家文博机构所藏东晋南朝墓志共计53方。因体例及其它原因图版未予收录的墓志,在绪言附 图与所附表格中也有所统计,几乎囊括了目前已发现的所有东晋南朝墓志的资料。书中同时收录了学界关于东晋南朝墓志重要的专题研究。
本书是曹操高陵考古发掘报告出版之后第一项关于曹操高陵的综合性研究成果。陵墓、陵园和陪葬墓等关键要素的完整考古面貌,曹操高陵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各种质疑观点的真实情况,相关画像石、卞后墓葬和曹操DNA研究等问题的再分析,相关研究中的学术规范问题等,都在本书中逐一展现。其中陪葬墓等多项考古材料为首次公布,关于各类质疑观点的梳理分析也是首次尝试。希望通过这些成果,能够让学者和公众看到曹操高陵的完整面貌以及其从发现到研究的全过程,从而对其有一个更加科学、理性和全面的了解。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编著的《红色留踪——广西革命遗址遗迹览胜》(上、下册)这套书主要收录了反映广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关中共党史、革命史的重要遗址及各种纪念设施(包括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内容包括党、政、军、群机关驻地旧址、遗址,会议旧址,重大事件遗址、旧址,人物故居,纪念馆、纪念碑,烈士陵园、陵墓等。全书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这些革命遗址的历史由来和保存现状,追溯了革命历史事件和革命历史人物及其影响,展现了党领导广西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兼具可读性和实用性。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对包括海防遗址在内的 大型线形文物 设立专项研究,对我国东部和南部沿海修建的明代以防倭为主要目的、清代以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为目的的明清海防工程开展了相关保护和研究工作。广东和浙江作为国家文物局 明清海防遗址保护研究 试点单位,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随着上海的经济开发,众多的海防遗址面临保护危机。近年,临港新城、自贸区等的建设,也对上海如何加强海防遗址的保护和如何发挥其在区域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对于上海现存明清海防遗址的数量、保存状况等尚缺乏细致的把握。上海的海防遗址调研与保护是文物部门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本书厘清上海现存明清海防遗址数量和保存状况,既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须,也是探讨上海海洋历史与文化的必须,对于加强民众对海防
为了使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进一步认清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侵华罪行,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抵御日本侵略的历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批*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通览》编者姚金果在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这80处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背后的故事及其现状,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配以相关图片。通过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这80处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形成的历史过程,切身体会到那14年间感人的历史场景、悲壮的历史回响、惨烈的历史画面、激昂的历史呼唤。
本研究通过古人口学、人体测量学、古病理学等多种学科方法与手段,对采集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大堡山墓地不同墓向的44例人骨标本进行系统研究: ,该墓地出土人骨标本的死亡年龄、骨骼形态、病理现象等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墓向差异。两性比例相对均衡,平均预期寿命为34.35岁。似乎存在一定两性分工,多患有龋病、根尖周病等口腔疾病,女性居民在发育过程中的营养摄入不及男性,但整体营养状况良好。 第二,该墓地古代居民好发龋病的同时,后部牙齿磨耗较为严重,根据其四肢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好发部位及四肢长骨的发育情况来看,该墓地古代先民应拥有较为成熟的农业经济,可为其提供大量植物性食物,同时该人群还摄取一定量的动物性食物,结合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推测其主要生活方式是在进行一定程度粟作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充分
本书为汉代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从死亡观念中的生命意识、解除术给身体以圣洁、生居与死所中介的墓葬和死后生命的变形四个部分,从死亡与再生观念、解除之术、墓葬构造与功能、再生仪式等方面相互贯通,对墓葬背后的汉代信仰要素进行系统的解释和论述。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编《金沙遗址考古资料集(三)》。本书共收录16篇分析测试报告和27篇研究论文。金沙遗址时代约为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分布面积约5km2,文化内涵丰富,对研究古蜀文明的发展演进历程有着重大意义。本书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金沙遗址多年科技考古成果的集中反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白沙宋墓》是新中国考古学泰斗宿白先生的成名之作。它全面报道了1951年河南禹县白沙镇三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抢救性发掘过程,详细介绍了这三座墓葬的墓室结构、墓中遗物及墓室装饰(壁画、建筑)情况。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利用大量历史文献、传世绘画以及其他地区的出土文物等材料,在书中做了大量说明性注释,澄清历史背景,比对同类器物,从建筑、绘画、服饰、器用、民情、风俗等方面,多角度再现了宋代的日常生活图景。虽为一部考古报告,实可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书来阅读。 作者在《白沙宋墓》中严格区分报告主体和编写者的研究,确立了历史时期考古学报告的典范。自195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整六十年,仍为学界所重。但由于之前印量有限,在市面上已断档很长时间,本次三联再版《白沙宋墓(宿白集)(精)》,作为“宿白集”之一种
尹国兴著的《白山秘境:吉林舒兰完颜希尹家族墓地研究》一书从多个角度叙述完颜希尹家族墓地和完颜希尹的生平业绩,深入到完颜希尹和女真族生产、生活、围猎、作战、治国的每一个细节,以白描的手法对完颜希尹的思想文化和历史遗存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现。 全书分为五个篇章、两个附录,包括《墓地的地象》《文物和遗存》《碑文考释》《完颜希尹其人其事》《完颜希尹的传统文化基因》《完颜希尹问答》《完颜希尹家族史料》。其中,《文物和遗存》《完颜希尹的传统文化基因》两篇以汉语拼音为顺序排列。《完颜希尹问答》一篇囊括了与完颜希尹有关的历史和地理问题及其解答。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走向共和的足迹——安徽辛亥革命遗迹调查》成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它忠实反映了辛亥革命期间安徽人民的奋斗历程,生动再现了民主革命先驱的精神风范。对于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奋力推进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11年10月10日,在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组织领导下,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风暴席卷全国。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的进步闸门,在中国历史上树起了不朽丰碑。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思想在安徽积极传播,进步组织先后成立,巡警学堂起义、马炮营起义等连续发动。武昌首义后,全省各地迅速响应。
本报告是汝州张公巷窑遗址2000年~2012年考古发掘的初步成果。其间先后四次发掘,共揭露面积283.3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的建筑遗址11座、池2个、灶10个、灰沟4条、水井5眼和灰坑127个等遗迹,其中与张公巷窑烧造有直接关系的建筑基址(作坊)2座,陶洗池1个,灰沟1条,灰坑7个和较完整的地层堆积2处。出土张公巷窑烧制的瓷器、素烧器和各类窑具数十万件(片)。同时,还出土一大批与窑址烧造无关的晚唐五代、北宋、金、元、明等不同时期陶瓷标本,为张公巷窑及张公巷周边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提供了一些研究线索。《BR》经过勘探,初步确定张公巷窑的烧造区域面积约3600平方米。通过对现有考古发掘资料的梳理、比较和综合研究判断,本次考古发掘认为,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在汝窑类汝瓷之后,大约不早于金代,其性质应属于官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