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对伊犁河谷清代“伊犁九城”、牛录城堡、卡伦、营盘等驻防城的考古学调查、测量和勘探,结合中外文献、图片资料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证和研究。伊犁驻防城体系的发展历经初建、高潮、完善、战乱、重建五个阶段。各城形制规整、特点鲜明,军事防御设施完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双核心”布局,互为掎角之势。伊犁河谷清代驻防城是在中央王朝的主导下,由各族兵员百姓共同建起来的,它们有效地稳固了边疆局势,维护了国家统一。以此材料和史实为本,作者还就城市考古学、城市形态学、“中心地”、边疆理论、“新清史”等理论范式做了深入反思。
作为汉代特殊的丧葬艺术品,汉画像石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发展进程,其在艺术史与文化目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汉画像石虽存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与时间发展上的不均衡,但各地汉画像石在题材内容与构图形式上却存在明显的趋同性与程式化特征。基于这一认识,本书从整体上揭示了汉画像石图像艺术所具有的主题思想——汉代生死观,并以鲁南、苏北、皖北、豫东一带汉画像石为例分析了其图像艺术所展现的汉代生死观的发展演变历程,揭示了该地域汉画像石所具有的重要史学价值。另外,“宇宙空间图式”乃是贯穿于整个汉画像石发展始末的一条重要线索。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一图式与汉画像石图像艺术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其所产生的文化渊源。
石窟及摩崖造像病害的产生与造像所处地层岩石条件、区域气候条件、大气降雨条件甚至人类生产生活及工程活动影响密切相关。何发亮、贺晓东、韦荃、丁建芳、郭如军编著的《四川石窟及摩崖造像病害与治理工程实践》从四川石窟及摩崖造像分布、造像所处地层岩石条件与环境气候条件、造像病害现状、造像病害成因和病害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实践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四川石窟及摩崖造像病害治理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提高病害治理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水平、保护四川石窟及摩崖造像艺术瑰宝提供技术指导。本书对其他地区石窟及摩崖造像病害治理也有参考价值。
《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影宋抄本营造法式》在内容上集我国传统建筑技术之大成,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技术者的一部经典建筑类著作。《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影宋抄本营造法式》流传至今版本众多,此次影印出版,底本选用的是故宫藏清初影宋钞本。此本几代建筑学家、版本学家对其进行过多次详细考证与校勘,认为其是《营造法式》一书存世的善本。其中多处收录的内容、图样都是其他版本中未见的已佚内容。 《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影宋抄本营造法式》以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利用新扫描设备采集的高清图像制版,以上下册精装形式出版,以利广大读者,特别是古建筑方向从业者和古籍爱好者案头查阅。
【新华书店旗舰店】 元 广济寺 福胜寺 龙兴寺,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张明远主编,赵海燕著 著 原价 ¥630.00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1-01
戴裔煊著的《干兰--西南中国原始住宅的研究》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干兰”式建筑从古代起便盛行于我国西南地区,成为我国古代的主要建筑形制之一。全书分五章,分别论述了干兰的名称考释、干兰的类别及其特征、干兰式建筑的作用、栅居的分布及传播、栅居的变迁及残存等问题,详尽梳理了“东南亚洲栅居文化”的源流与传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