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对伊犁河谷清代“伊犁九城”、牛录城堡、卡伦、营盘等驻防城的考古学调查、测量和勘探,结合中外文献、图片资料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证和研究。伊犁驻防城体系的发展历经初建、高潮、完善、战乱、重建五个阶段。各城形制规整、特点鲜明,军事防御设施完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双核心”布局,互为掎角之势。伊犁河谷清代驻防城是在中央王朝的主导下,由各族兵员百姓共同建起来的,它们有效地稳固了边疆局势,维护了国家统一。以此材料和史实为本,作者还就城市考古学、城市形态学、“中心地”、边疆理论、“新清史”等理论范式做了深入反思。
作为汉代特殊的丧葬艺术品,汉画像石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发展进程,其在艺术史与文化目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汉画像石虽存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与时间发展上的不均衡,但各地汉画像石在题材内容与构图形式上却存在明显的趋同性与程式化特征。基于这一认识,本书从整体上揭示了汉画像石图像艺术所具有的主题思想——汉代生死观,并以鲁南、苏北、皖北、豫东一带汉画像石为例分析了其图像艺术所展现的汉代生死观的发展演变历程,揭示了该地域汉画像石所具有的重要史学价值。另外,“宇宙空间图式”乃是贯穿于整个汉画像石发展始末的一条重要线索。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一图式与汉画像石图像艺术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其所产生的文化渊源。
朝天宫位于南京市区水西门内,莫愁路东侧,依冶山而建,是目前江南地区现存规模优选、等级很高、保存很完整的文庙古建筑群,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古塔为祖国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古塔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
全书共包括詹布鲁恩已出版的摄影集《北京美术品第三部》《北京美术品第五部》和部分其所拍摄的底片制作而成的彩色明信片三部分素材,依照片内容进行了主题划分。《北京美术品第三部》初版于1914年左右,收录了天坛入口、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建筑景观十九幅及袁世凯1914年冬至祭天场景八幅,共27张老照片。《北京美术品第五部》初版于1914年左右,收录了颐和园、西山、北海、碧云寺、长城等共28张老照片。明信片初版时间不详,收录了食品小贩、清道夫、满族妇女、驼队、金兰斋饽饽铺、剃头匠等老北京百姓日常和部分风景、庙宇等内容,共44张老照片。
《民国建筑工程期刊汇编》收录了民国时期出版较有影响力的建筑工程期刊文献三十余种,如《复旦土木工程学会会刊》《工程》《工程会报》《工程季刊》《工程界》《工程译报》等。本书再现了民国时期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历程,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为中国近代建筑工程发展的研究者及建筑工程从业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及依据,对当今中国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有所助益,既可以让读者纵览民国时期我国建筑期刊的风貌,亦可为研究民国时期乃至近代中国的建筑发展历史提供新的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