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是北京三大文化带中熠熠生辉的一脉,本书以泉水、湖泊、河流、桥闸、道路、古城、粮仓、通州为主题分为八个章节,从灵动的泉水讲起,到星罗棋布的湖泊,蜿蜒的河流,每一处水域都与大运河息息相关。桥闸的设置,见证着运河漕运的调度智慧;道路因运河而生,古城依运河而兴,粮仓靠运河充实,通州作为运河终点,更是集萃了运河文化的精华。作者用质朴清新的语言和信手拈来拍摄的图片记述了自己的行走和寻访经历,将这条古运河的往昔风华与当今新貌如画卷般缓缓展开,让北京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文化符号,而是化作一条触手可及、可以行走的文化脉络,再现了北京大运河的前世今生。本书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游记,更是一场追溯历史、感受文化的心灵之旅,带领读者领略大运河北京段的独特魅力。
作为汉代特殊的丧葬艺术品,汉画像石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发展进程,其在艺术史与文化目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汉画像石虽存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与时间发展上的不均衡,但各地汉画像石在题材内容与构图形式上却存在明显的趋同性与程式化特征。基于这一认识,本书从整体上揭示了汉画像石图像艺术所具有的主题思想——汉代生死观,并以鲁南、苏北、皖北、豫东一带汉画像石为例分析了其图像艺术所展现的汉代生死观的发展演变历程,揭示了该地域汉画像石所具有的重要史学价值。另外,“宇宙空间图式”乃是贯穿于整个汉画像石发展始末的一条重要线索。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一图式与汉画像石图像艺术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其所产生的文化渊源。
本书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若干进一步的补充调查和分析,以通俗而不失专业水准的笔触,本次再版对原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图片增补工作。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前身清漪园的建造过程、历史背景、整体山水构架、建筑布局和庭园的风光,以及造园的意境和手法。下篇包括颐和园重建过程、帝后生活空间,及至现今名胜景区的概况,作者跟随颐和园的历史,笔调转为沉重,湖光山色、亭台楼阁、砖石土木亦散发着人文气息。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 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的这本《中国石窟云冈石窟(2)》以高质量的图片呈现了云冈石窟,适于研究及收藏。
本报告是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哈密市文物局、哈密博物馆、伊吾县文物管理局共同编著,是对2004~200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哈密市文物局等单位联合考古发掘的拜其尔墓地资料的全面公布。全书分为以下几部分。 章前言,概括了拜其尔墓地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介绍了墓地发现、发掘、资料整理、报告编写过程,以及报告的体例说明。 第二章墓葬综述,介绍了墓地的总体情况。该墓地处于天山山系东端莫钦乌拉山南麓的戈壁台地上,是拜其尔聚落遗址的组成部分。共发掘墓葬92座,形制结构基本一致,地表多有石圈或低缓石堆标识,墓圹均为竖穴土坑,以石块、原木及木板、土坯等构筑葬具或不使用葬具。以单人葬为主,也有多人合葬,流行侧身屈肢葬和扰乱葬的葬俗,墓内常见动物牺牲。随葬遗物包括陶器、
《土遗址保护方案案例》是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继《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案例辑》(第一辑)(第二辑)后对院内设计人员所从事的土遗址类文物勘察保护设计方的一次全面总结。杨予川编的《河南省土遗址保护方案案例辑(精)》共收录七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勘察设计案例,主要以土遗址、城墙及墓葬为主,这些案例除陕西梁带村M27的勘察为实习项目外,其余方案均原则通过了 文物局的审批。
本书为“丝路甘肃建筑遗产研究”书系之一的《丝路甘肃建筑遗产研究:兰州传统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卷,基于作者多年从事兰州地区古建筑研究、设计及修缮实践的技术、经验积累,遵照现代工程设计制图标准,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总结兰州地区传统木作技术的著作。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兰州地区古建筑木作营造释名、古建筑的主要形式、种类、通则及权衡、构造方式及构造技术、大木制作与安装技术、斗?的构造、制作及安装技术、古建筑中的雕刻、装饰,工程建设及修缮实践。本书对兰州地区古建筑的保护修缮、仿古建筑设计等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对兰州传统木作技术的传承与保护亦具有重大意义。
本报告是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哈密市文物局、哈密博物馆、伊吾县文物管理局共同编著,是对2004~200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哈密市文物局等单位联合考古发掘的拜其尔墓地资料的全面公布。全书分为以下几部分。 章前言,概括了拜其尔墓地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介绍了墓地发现、发掘、资料整理、报告编写过程,以及报告的体例说明。 第二章墓葬综述,介绍了墓地的总体情况。该墓地处于天山山系东端莫钦乌拉山南麓的戈壁台地上,是拜其尔聚落遗址的组成部分。共发掘墓葬92座,形制结构基本一致,地表多有石圈或低缓石堆标识,墓圹均为竖穴土坑,以石块、原木及木板、土坯等构筑葬具或不使用葬具。以单人葬为主,也有多人合葬,流行侧身屈肢葬和扰乱葬的葬俗,墓内常见动物牺牲。随葬遗物包括陶器、
【新华书店旗舰店】 明 清 净信寺,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佚名 原价 ¥690.00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1-01
《八主祠》将分布在山东半岛上的八个祭祀对象天地兵阴阳月日四时的祠祀地点及其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环境进行调查发掘并结合文献研究成果,认定八主祭祀是战国晚期齐地思想家根据宇宙论创设的一种祭祀体系,把原有祭祀地点进行统摄分配而成八主祠祀地点。 秦汉时期, 政治体制由血缘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地缘制政治转化,新型政权寻求祖先祭祀以外的宗教支持时,八主祭祀得到秦汉皇帝的祭祀。汉成帝时期,王莽改制确立了 宗教郊祀制后,八主祭祀即从 祀典中废止。八主祭祀在思想理路上可谓郊祀制的先声。
《八主祠》将分布在山东半岛上的八个祭祀对象天地兵阴阳月日四时的祠祀地点及其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环境进行调查发掘并结合文献研究成果,认定八主祭祀是战国晚期齐地思想家根据宇宙论创设的一种祭祀体系,把原有祭祀地点进行统摄分配而成八主祠祀地点。 秦汉时期, 政治体制由血缘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地缘制政治转化,新型政权寻求祖先祭祀以外的宗教支持时,八主祭祀得到秦汉皇帝的祭祀。汉成帝时期,王莽改制确立了 宗教郊祀制后,八主祭祀即从 祀典中废止。八主祭祀在思想理路上可谓郊祀制的先声。
全书共包括詹布鲁恩已出版的摄影集《北京美术品第三部》《北京美术品第五部》和部分其所拍摄的底片制作而成的彩色明信片三部分素材,依照片内容进行了主题划分。《北京美术品第三部》初版于1914年左右,收录了天坛入口、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建筑景观十九幅及袁世凯1914年冬至祭天场景八幅,共27张老照片。《北京美术品第五部》初版于1914年左右,收录了颐和园、西山、北海、碧云寺、长城等共28张老照片。明信片初版时间不详,收录了食品小贩、清道夫、满族妇女、驼队、金兰斋饽饽铺、剃头匠等老北京百姓日常和部分风景、庙宇等内容,共44张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