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保存着众多的美术遗迹,这些美术遗迹主要以遗址的形式呈现,本书分五章,分别是河南篇、陕西篇、甘肃篇、新疆篇、中亚篇,作者在对这些地区汉唐时期的遗址美术的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再进行详细梳理、论述,从不同层面体现汉唐时期的风貌和东西方文明交流,为读者展现这些遗址的魅力和曾经的辉煌。
主体部分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考证孔子见老子的意涵,偏文献思想观念方面;下编“过眼录”是作者的调查日志,资料价值颇大,亦能体现出作者的观察视角,和田野考察之过程,以及研究细节,可供读者学习揣摩。另附与之主题相关的两篇考证文章。
吴白庄汉画像石墓位于临沂市南六公里的罗庄区盛庄街道吴白庄村西北角。其发掘工作自1972年11月27日开始,至12月26日结束,共清理画像石38块,从村里井台上找回5块,合计43块。本书汇集了该汉墓的画像石照片、拓片等,以及该墓出土的水晶兽坠饰、货币、残青瓷器碎片等文物图片,书前有关于该项目的概括性介绍和文物考古报告。
《河南古代壁画馆壁画品鉴》主要内容包括:汉墓壁画中的升仙图、汉墓壁画中的辟邪图 驱傩、汉墓壁画中的伏羲女娲、两个女娲 美术史 的登场、卜千秋汉墓壁画的笔法 艺术的旨趣、浅井头汉墓壁画的两种样式、汉墓壁画中的日月、汉墓壁画中的西王母、天界之门 天门、汉墓壁画中的龙、汉墓壁画中的凤鸟、北方之神 玄武、汉墓壁画中的羽人、仙人王子乔等。
明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董其昌集前人之大成,融会贯通,洞察画坛时弊,明智地提出画分“南北宗”的画学审美观,并以创作实践充分印证其理论所达到的文化高度,足以与“元四家”及唐宋各大家相媲美,无可争议地被载入中国杰出文人画家的史册,同时也是文人画理论 的又一个高峰。尤其是董其昌“笔墨论”的提出,翻开了文人画史的新篇章,清四高僧、四王吴恽、金陵画派、新安画派,乃至晚清近三百年的画坛,大都在其理论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群体性的文人画创作高潮。本书以“董其昌和他所处的江南社会”为切入点,邀请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 知名博物馆与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撰文,内容主要涉及时代背景、地域环境到董其昌的交游、鉴赏、艺术理论与创作,以及董其昌的后
明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董其昌集前人之大成,融会贯通,洞察画坛时弊,明智地提出画分“南北宗”的画学审美观,并以创作实践充分印证其理论所达到的文化高度,足以与“元四家”及唐宋各大家相媲美,无可争议地被载入中国杰出文人画家的史册,同时也是文人画理论 的又一个高峰。尤其是董其昌“笔墨论”的提出,翻开了文人画史的新篇章,清四高僧、四王吴恽、金陵画派、新安画派,乃至晚清近三百年的画坛,大都在其理论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群体性的文人画创作高潮。本书以“董其昌和他所处的江南社会”为切入点,邀请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 知名博物馆与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撰文,内容主要涉及时代背景、地域环境到董其昌的交游、鉴赏、艺术理论与创作,以及董其昌的后
主体部分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考证孔子见老子的意涵,偏文献思想观念方面;下编“过眼录”是作者的调查日志,资料价值颇大,亦能体现出作者的观察视角,和田野考察之过程,以及研究细节,可供读者学习揣摩。另附与之主题相关的两篇考证文章。
两宋时期,社会进步超乎想象,诸如民生与工艺、艺术与哲学、技术与商业无不粲然,域外史家谓之 近世 ,或称 新社会 ,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宋以文艺复兴,形成新的人文天际线。 文艺复兴带来的审美自由,适合艺术蓬勃地生长,从五代、两宋开始,中国绘画才真正迈进独立的艺术门槛。中国山水画的兴起,尤其水墨山水的兴起,成为 10 世纪至 13 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标志。 本书按照历史顺序,分为五代、北宋和南宋三个时期,解读了近 30 位名家、近 100 幅传世经典画作,探究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绘画类别由技入艺以至于境的发展过程;讲述个体与王朝相互勾连,命运与天才相激共振的历史事件。创作体例上,赏析与评传结合;方法上,审美与思辨兼济。作者试图以此建构新的中国艺术史,这是一部思想、艺术、文化、美学、文学交织的更大的历史作品
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它们同起源于原始符号,同在华夏文明的土壤中滋长,使用相同的笔墨纸砚,均以线条为基础的造型手段,追求共同的笔墨技巧和抒情写意的审美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