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部分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考证孔子见老子的意涵,偏文献思想观念方面;下编“过眼录”是作者的调查日志,资料价值颇大,亦能体现出作者的观察视角,和田野考察之过程,以及研究细节,可供读者学习揣摩。另附与之主题相关的两篇考证文章。
这是一部科学、系统地反映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三星堆文化的 大众读物。该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六百多幅精美图片,从文明前夜、青铜器、古蜀王国的政治形态等方面阐述了三星堆文明的内涵,对三星堆文明的农业、手工业、城市、交通、贸易等经济方面,以及三星堆文明与中原及其他地区文明以至西亚古代文明等都进行了科学、详尽地描述,全面、系统地探讨了神秘的古蜀文明,并对笼罩着三星堆文明的诸种未解之谜一一给予了妙趣横生的科学解释。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石窟艺术占有独特的地位。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重要的 建筑。它分布广泛,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 艺术。本书即是以此为主要对象展开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对中国石窟艺术历史与特点的整体论述,对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刻以及其他石窟艺术的具体论述。本书结构合理,脉络清晰,内容丰富新颖,适合中国石窟艺术的爱好者与学习者阅读。
汉代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它根植于汉代社会生活的土壤中,其审美意蕴不仅受到儒家文化、黄老学说、道教文化等精神的影响,而且受到楚地民俗文化意识的侵染,继承了楚地“好巫信鬼神”富有
本书在前人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榆林窟第3窟这一营建于西夏时期的窟室作为研究对象,挖掘梵、藏、汉与西夏文文献记录的珍贵信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榆林窟第3窟壁画的题材内容及其配置内涵。透过榆林窟第3窟的图像,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西夏人对汉地大乘佛教和密宗 本书着重讨论的时代,即10~13世纪,是中国历 的重要时期,其间经历了各民族文化的互相交流、融合,涌现出很多全新的艺术现象和图像样式,党项、吐蕃、回鹘、汉等族在河西地区均留下了各自的生活痕迹,反映在石窟壁画艺术方面就是壁画内容的多元性和宗教思想的复杂性。10~13世纪的中原人士和印度僧团互相交往,创造了继唐代前往西土求取佛经盛况之后的又一个求法高峰,这一时期开辟出来的取经路线使得印度、中亚地区的造像题材和艺术风格顺
本书分析各个时期敦煌壁画中所见的风景因素,以探索其时代的特征及其所所映的当时中国山水画的时代风格,同时,从一些风景因素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对 美术所产生的影响。全书分为四章: 章〈序论〉,总述敦煌壁画山水因素的出现及传统思想的影响。第二章〈早期敦煌石窟中风景表现的诸因素〉详细分析敦煌北朝到唐代壁画中的一些风景因素。第三章〈空间表现的成熟〉主要围绕风景的空间表现问题进行研究。第四章〈水墨山水表现及文人意识〉阐述了唐代后期开始的山水画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由青绿山水向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并剖析其社会原因。
主体部分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考证孔子见老子的意涵,偏文献思想观念方面;下编“过眼录”是作者的调查日志,资料价值颇大,亦能体现出作者的观察视角,和田野考察之过程,以及研究细节,可供读者学习揣摩。另附与之主题相关的两篇考证文章。
明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董其昌集前人之大成,融会贯通,洞察画坛时弊,明智地提出画分“南北宗”的画学审美观,并以创作实践充分印证其理论所达到的文化高度,足以与“元四家”及唐宋各大家相媲美,无可争议地被载入中国杰出文人画家的史册,同时也是文人画理论 的又一个高峰。尤其是董其昌“笔墨论”的提出,翻开了文人画史的新篇章,清四高僧、四王吴恽、金陵画派、新安画派,乃至晚清近三百年的画坛,大都在其理论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群体性的文人画创作高潮。本书以“董其昌和他所处的江南社会”为切入点,邀请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 知名博物馆与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撰文,内容主要涉及时代背景、地域环境到董其昌的交游、鉴赏、艺术理论与创作,以及董其昌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