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类别,也是中国古代瓷器中一个特殊的品种。对其的研究跨越学科甚至行业,是不少领域都关注的文物。元青花中的一部分精品已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品。本书从300多件元代青花瓷中精选出35件,对其进行原样临摹,手工绘制了原图,不仅还原了原作风貌,同时全方位地展现瓷器上的青花图案。为了进一步帮助读者了解元代的青花瓷及其历史和特点,同时又对元代的历史背景加以介绍。 博物馆绘本 这种形式目前在国内尚属首创。本系列还将陆续推出《玉器》、《陶瓷》、《青铜》、《家具》等。 本书由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主编。
《德化陶瓷史》以时间为轴,简明扼要地阐述德化陶瓷的发展历史,厘清每一个时期德化窑的时代特点及艺术,遴选了各个时期德化陶瓷200多件,以大量翔实的实物图片,立体直观地展现了德化陶瓷的发展变化过程,为研究、鉴赏德化陶瓷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参考资料,大大丰富了德化窑的研究内涵。书内收录了许多的德化陶瓷标准器,时间跨度长,涵盖面广,对德化陶瓷的研究和鉴定具有很大的帮助,客观分析了德化窑在千年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的发展状况,集中展示了历代德化瓷工艺人务实开拓、善于钻研、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2019年7月至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惠东县白盆珠镇区域进行了为期90天的区域系统调查,期间对白马窑址周边区域进行了文物考古调查于勘探工作。本次调查共计发现窑址19处,其中江板、匣斗墩等四处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发现烂屋仔、陂角、石鼓岭、犁头坑等十处窑址,复查核实已知的三官坑等窑址。本次调查搞清楚了白马窑的产品类型和延续时间及分布范围,运输途径、规模变化。为白马窑的下一步文物保护鬼话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信息,并对惠州市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提供了资料支持。本书既是对此次调查成果的集中体现,书中详细介绍了调查成果,包括展示了调查收货的重要的200余件瓷器标本。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在以往的陶瓷研究中被约定俗成地称为空白期。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的陶瓷烧造情况几乎不见于文献记载中;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这一时期生产的官窑和民窑瓷器在国内外的出土品、传世品中均非常罕见,尤其是带年款的官窑作品。然而,近年来伴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丰富与学术研究的持续深入,所谓的空白期瓷器的窑业制度、风格特征、贸易销售等情况已逐渐清晰。本书为上海博物馆2019年“明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特展教育读本,特邀请研究空白期瓷器以及亚洲历史的著名学者撰文,力求展现学界对于空白期的近期新研究成果,以及该时代背景下的亚洲整体局势与发展情况。
王亚民和王莉英编著的《釉上彩瓷器研究》内容包括:广彩瓷器中人物纹饰的演变;广彩促进中西瓷画技巧的演变;绚彩华丽金碧辉煌的广彩瓷器;试论广彩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初识广彩瓷;广彩刍议;扒龙舟盛景——佛山市博物馆藏广彩瓷盘释读;乾隆时期广彩纹章瓷器边饰的流行年代及断代意义;浅议广彩瓷的“红”与釉上彩瓷的“红”之异同;广彩彩绘显微分析研究等。
王亚民等编著的《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研究》为古陶瓷学会2013年年会的论文集,总共收录了34篇论文,涉及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研究两大课题,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证据和文献材料,资料翔实,观点明确,立论充分,文字流畅,图文并茂,是研究中国古陶瓷,获取大量新材料的一本的好书。
《青白瓷器研究》内容包括繁昌窑与景德镇窑瓷器研究;繁昌窑与其他窑青白釉堆贴技法的比较研究;从繁昌窑、景德镇窑早期产品看青白瓷创烧成因;中国长江三峡出土的繁昌窑青白瓷;元代青白瓷器初步研究;清官旧藏宋元青白瓷研究;吉美博物馆收藏的青白釉观音;从故宫博物院窑址调查看五代宋元时期青白瓷生产概况;宋元时期景德镇窑青白釉瓷标本赏析;湖田窑与繁昌窑青白瓷的特征指纹化学组分散布分析;各地出土青白瓷器研究;河南出土宋代青白瓷研究等。
王亚民和王莉英编著的《釉上彩瓷器研究》内容包括:广彩瓷器中人物纹饰的演变;广彩促进中西瓷画技巧的演变;绚彩华丽金碧辉煌的广彩瓷器;试论广彩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初识广彩瓷;广彩刍议;扒龙舟盛景——佛山
中国瓷器文化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中国瓷器缠枝纹装饰随着瓷器艺术的发展在元、明、清三朝达到 ,成为瓷器的重要装饰语言之一,其多样的装饰母题,丰富的装饰内容,蕴含着深刻、吉祥的中国传统装饰意味,传达着中华民族的大善大美。本书研究了明代瓷器缠枝纹的主题、造型、意义、价值,共绘制了中国明代的近二百幅的缠枝纹装饰纹样,表现了高度的样式化、普及的世俗性、浓厚的装饰美,是明代吉祥文化的代表,展示了明代百姓的世俗生活。本研究丰富了中国传统纹样的资源,挖掘了中国瓷器装饰文化价值内涵,对构建中华 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实现中华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集罗田县博物馆馆藏陶瓷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利用于一体,主要分为五章。 章简要介绍了罗田发展历史、罗田县博物馆历史沿革及其藏品状况、库房条件、展览与宣教成果等;第二章重点阐述了罗田县博物馆馆藏陶瓷文物保护修复措施,包括项目概述、现状调查、检测分析、价值评估、保护与修复意义、保护修复技术路线、保护修复实施过程、保护修复重难点及其处理、修复前后对比等内容;第三章对罗田县博物馆馆藏陶瓷文物进行了专题研究;第四章探索了罗田县博物馆陶瓷文物预防性保护和展示利用;第五章介绍了罗田县博物馆馆藏陶瓷文物精品。 本书是罗田县 部较为全面地介绍罗田县博物馆藏品、文物保护项目开展、文物专题研究和文物资源利用情况的书籍,本书的编写不仅是对博物馆以往工作的回顾和总结,也为未来博物馆开展文物保护利
中国瓷器文化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中国瓷器缠枝纹装饰随着瓷器艺术的发展在元、明、清三朝达到 ,成为瓷器的重要装饰语言之一,其多样的装饰母题,丰富的装饰内容,蕴含着深刻、吉祥的中国传统装饰意味,传达着中华民族的大善大美。本书研究了明代瓷器缠枝纹的主题、造型、意义、价值,共绘制了中国明代的近二百幅的缠枝纹装饰纹样,表现了高度的样式化、普及的世俗性、浓厚的装饰美,是明代吉祥文化的代表,展示了明代百姓的世俗生活。本研究丰富了中国传统纹样的资源,挖掘了中国瓷器装饰文化价值内涵,对构建中华 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实现中华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窑口》系列丛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梳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端、产生、演变与传承,本丛书区别于以往的系列丛书,界限着重从窑口的发端的社会、人文、习俗、制度、地貌,窑口所处的地域。《汝窑(精)/中华文脉中国窑口系列丛书》由曹春生、张丽娟、汪灵芝编著,汝窑,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 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中华传统制瓷 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器。
本书是“陶宝:甘肃史前彩陶艺术”展同名图录。彩陶是中华文明早期阶段 重要的物质载体,绚丽的彩陶代表着新石器时代人类 工艺水平,承载着原始先民的认知、艺术、审美和观念。基于湖南博物院和甘肃省博物馆联袂策划的“陶宝:甘肃史前彩陶艺术展”,展览遴选了来自甘肃省的210多件史前彩陶精品,本书从文化艺术视角解读彩陶之美,从考古学角度阐释彩陶花纹与器形的关系、彩陶的器形和器用、彩陶工艺、彩陶纹饰的发展和演变,从而反映史前先民的审美意趣和思想观念,以及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感受原始先民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的成长。本书通过诠释中华史前文明悠久与辉煌,绚丽与变化,赓续中华文明精神图谱的重要底色
“曜变天目”是世人 的中国建窑黑釉茶盏 ,具备艳丽多变的光晕和炫彩,享有“碗中宇宙”“天下神品”的美誉。2009 年,具备曜变特征的建盏瓷片在南宋临安城遗址(杭州东南化工厂原厂址)被发现,引起了考古和收藏界的轰动。 2020 年以来,本书作者运用多种科学手段,对南宋临安城曜变残盏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解密“曜变天目”的制作工艺,阐释曜变现象产生的科学机制。这是在世界范围内 对“曜变天目”进行的多方法综合研究,具有独创性和重大意义。建窑“曜变天目”,是人类智慧结晶和杰出创造,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高超的工艺水平,是中华 陶瓷文化的杰出代表。
本书主要介绍了8个项目,包括车加工技术认知、轴类工件的车削、槽类工件车削、内孔轴工件车削、普通螺纹工件车削、成形面工件车削、偏心件车削、典型零件车削训练内容。全书每个项目都以任务目标、任务布置、任务引导、理论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课后反思的方式呈现,让学者在学习过程中轻松了解和掌握车削加工相关的知识点和操作技巧,培养机械类学生在机加工岗位上的车削加工能力。在知识渗透的过程中,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支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