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类别,也是中国古代瓷器中一个特殊的品种。对其的研究跨越学科甚至行业,是不少领域都关注的文物。元青花中的一部分精品已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品。本书从300多件元代青花瓷中精选出35件,对其进行原样临摹,手工绘制了原图,不仅还原了原作风貌,同时全方位地展现瓷器上的青花图案。为了进一步帮助读者了解元代的青花瓷及其历史和特点,同时又对元代的历史背景加以介绍。 博物馆绘本 这种形式目前在国内尚属首创。本系列还将陆续推出《玉器》、《陶瓷》、《青铜》、《家具》等。 本书由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主编。
《德化陶瓷史》以时间为轴,简明扼要地阐述德化陶瓷的发展历史,厘清每一个时期德化窑的时代特点及艺术,遴选了各个时期德化陶瓷200多件,以大量翔实的实物图片,立体直观地展现了德化陶瓷的发展变化过程,为研究、鉴赏德化陶瓷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参考资料,大大丰富了德化窑的研究内涵。书内收录了许多的德化陶瓷标准器,时间跨度长,涵盖面广,对德化陶瓷的研究和鉴定具有很大的帮助,客观分析了德化窑在千年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的发展状况,集中展示了历代德化瓷工艺人务实开拓、善于钻研、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2019年7月至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惠东县白盆珠镇区域进行了为期90天的区域系统调查,期间对白马窑址周边区域进行了文物考古调查于勘探工作。本次调查共计发现窑址19处,其中江板、匣斗墩等四处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发现烂屋仔、陂角、石鼓岭、犁头坑等十处窑址,复查核实已知的三官坑等窑址。本次调查搞清楚了白马窑的产品类型和延续时间及分布范围,运输途径、规模变化。为白马窑的下一步文物保护鬼话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信息,并对惠州市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提供了资料支持。本书既是对此次调查成果的集中体现,书中详细介绍了调查成果,包括展示了调查收货的重要的200余件瓷器标本。
陶瓷是中国文化中 世界影响力的元素之一。湖北是文物大省,各地博物馆陶瓷藏品丰富,建于木兰湖畔的是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是一座专题博物馆。2021年,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对馆藏海洋出水陶瓷文物进行了全面整理,深入研究了其历史、艺术、文化价值,并对其中破损严重、文物价值较高的陶瓷文物进行了保护修复。本书收录了这批陶瓷文物研究的成果、保护修复的过程以及展示利用的探索。本书的出版能为湖北省文化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能为文物研究、保护修复及利用提供范例。
“曜变天目”是世人 的中国建窑黑釉茶盏 ,具备艳丽多变的光晕和炫彩,享有“碗中宇宙”“天下神品”的美誉。2009 年,具备曜变特征的建盏瓷片在南宋临安城遗址(杭州东南化工厂原厂址)被发现,引起了考古和收藏界的轰动。 2020 年以来,本书作者运用多种科学手段,对南宋临安城曜变残盏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解密“曜变天目”的制作工艺,阐释曜变现象产生的科学机制。这是在世界范围内 对“曜变天目”进行的多方法综合研究,具有独创性和重大意义。建窑“曜变天目”,是人类智慧结晶和杰出创造,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高超的工艺水平,是中华 陶瓷文化的杰出代表。
《湖北省国有博物馆馆藏陶瓷文物保护及利用研究》以《湖北省国有博物馆陶瓷类文物保护利用研究报告》为蓝本,增补湖北各地博物馆专业工作者 的陶瓷文物研究成果和馆藏珍贵陶瓷文物的精美图片及介绍。本书主要从文物保护及利用研究概论、陶瓷类文物总体情况、历代陶瓷价值分析、陶瓷类文物保护状况研究四个方面加以介绍。本书可为湖北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湖北省各个国有博物馆和社会公众保护和利用陶瓷类文物资源提供参考,为进一步促进我省陶瓷类文物的有效保护和资源整合利用服务。
本书是 古陶瓷鉴赏家、前景德镇文物考古所所长刘新园先生的主要作品之一,全书从晚明野史笔记中有关明宣德帝喜好“促织之戏”的材料出发,结合各类文献记载,同时比照明御器厂故址所出土之瓷器实物,进而对明宣德官窑所制蟋蟀罐进行深入分析,所述涉及对宣德蟋蟀罐造型、纹饰、年款等细节的对比研究,同时就蟋蟀罐的“斗盆”“养盆”之辩、宣德蟋蟀罐不见诸于清宫藏瓷这两个谜团进行了详细的考析,对宣德蟋蟀罐的来龙去脉做出了通俗而细致的介绍。
本书主要介绍了8个项目,包括车加工技术认知、轴类工件的车削、槽类工件车削、内孔轴工件车削、普通螺纹工件车削、成形面工件车削、偏心件车削、典型零件车削训练内容。全书每个项目都以任务目标、任务布置、任务引导、理论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课后反思的方式呈现,让学者在学习过程中轻松了解和掌握车削加工相关的知识点和操作技巧,培养机械类学生在机加工岗位上的车削加工能力。在知识渗透的过程中,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支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本书综合运用历史学、管理学、文化学等理论,阐述了越窑青瓷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保护与传承实践,在对越窑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越窑青瓷从业人员以及大学生、市民、游客等群体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越窑青瓷文化保护传承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加强越窑青瓷遗址和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等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慈溪市如何塑造“秘色瓷都”城市品牌形象等进行了探讨。
本书摘录清帝御制诗文、清宫造办处档案、奏折、清人笔记、曾供职清廷的外国传教士书信和英法联军回忆录等相关的文献、档案资料,并收录了出土瓷器残片的照片,同时与收藏于其他博物馆内的相似的清宫旧藏完整瓷器进行对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连缀历史,解读文物遗存、印证文献资料,全面论述了盛时圆明园瓷器收藏和陈设的规模、种类和聚集、损毁、流散的经过。并按瓷器残片釉彩分类,再依朝代、器型、装饰纹样等次第排列,分别论述清宫瓷器文物的制作、收藏、使用情况,并介绍圆明园出土和流散的瓷器文物。以期通过这些史料和照片让世人了解圆明园收藏和陈设的昔日盛景,撩开蒙在圆明园文物头上神秘的面纱,一睹其姿容。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遵循以物见史的原则,以出土文物为基础,兼收部分流散文物。注重历史与文物相结合,把文物放在
此书非全新塑封 介意的小主请勿拍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 瓷器 (china)一词已成为 中国 的代名词。《南昌子楠楼藏瓷》比较全面又系统的介绍了汉朝至清朝瓷器发展过程及其绘画艺术特点,收据了不同地方的真品瓷器加以说明,帮助收藏者辨别瓷器真伪。《南昌子楠楼藏瓷》是古玩瓷器爱好者的收藏之书。
这是陈圣泓教授继《千载一时:时大彬汉方壶拓本题咏册考》之后又一部有关古代紫砂器研究的力作。其中包括《砂器墨拓》《虚斋名陶图录》(上、下)和《明清各名家砂壶全形集拓》三种宜兴古代紫砂器全形拓文献,全面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