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类别,也是中国古代瓷器中一个特殊的品种。对其的研究跨越学科甚至行业,是不少领域都关注的文物。元青花中的一部分精品已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品。本书从300多件元代青花瓷中精选出35件,对其进行原样临摹,手工绘制了原图,不仅还原了原作风貌,同时全方位地展现瓷器上的青花图案。为了进一步帮助读者了解元代的青花瓷及其历史和特点,同时又对元代的历史背景加以介绍。 博物馆绘本 这种形式目前在国内尚属首创。本系列还将陆续推出《玉器》、《陶瓷》、《青铜》、《家具》等。 本书由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主编。
潮州工夫茶历史悠久,以独特的风格饮誉海内外,是海内外潮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饮食文化习俗。 本书从茶具的角度切入,梳理近代以来潮州陶瓷业经营背景下潮州茶器的发展脉络,归纳饮茶风俗的变化与茶具的时代特点,突出 传承与创新 。全书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潮州茶器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陶瓷史是中国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陶瓷史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很多的学科,一部完备的陶瓷史的写作需要有多学科的协作与努力。中国硅酸盐学会在组织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全国的许多文物考古部门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从新石器时期到明清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陶瓷标本。 、轻工业部、 建筑材料工业局以及各省市所属的陶瓷研究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对这些标本作了科学分析,并从陶瓷工艺学的角度对当时的烧制工艺进行了论证,对我国瓷器的起源问题和陶瓷 存在的一些重大疑难问题进行了研究,使本书在论述一些重要观点时有 多可靠的科学根据。 陶瓷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产物,它既是物质的产品,又是精神的产品,它同时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陶瓷制品的造型、装饰、釉色都同当时社会
......
这是一部研究明代前期(洪武至成化)官窑瓷器的专著。本书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陶瓷界常用的眼学为辅,分章介绍明代前期官窑瓷器的特征和研究鉴赏方法。在后一章,作者利用搜罗到的所有明代前期瓷器资料,编成传世明代前期瓷器现存情况(包括器物特征、收藏地点等)综合目录。在附录部分,作者列出了研究明代前期瓷器所必需的参考书目。本书可作为古陶瓷研究者、古陶瓷收藏家的工具书和学术指南。
本书在全面收集和梳理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史前至夏代漆器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科技检测分析结果,对中华文明早期漆器进行考古学综合研究。本书首先按照出土遗迹单位梳理出土漆器,继而对这些出土漆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和组合分期,以及生产工艺(包括制胎、髹漆与装饰等)、流播与器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以探究特定时期内漆器在物质文化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脉络与发展水平、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互鉴、在生产方面的核心区域归纳与地域特点,以及在使用方面的等级制度、性别差异及相关礼仪制度, 终落脚于探讨早期漆器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书共收录浙江出土印纹陶原始瓷470余件,并湖北盘龙城、叶家山,河南二里头、郑州商城、殷墟、平顶山应国墓地、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地、洛阳北窑西周墓地、林校车马坑,陕西张家坡,以及山东前掌大等出土印纹陶原始瓷100件,近1000余幅照片,用简洁的文字、丰富的图片,展现了夏商周时期印纹陶和原始瓷的面貌和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情况。印纹陶和原始瓷在南方先秦考古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南方先秦考古学文化的两把”锁匙”,帮我们叩开了构建南方先秦考古年代框架、探索中国瓷器起源、研究越国礼制发展历程、探讨南北文化交流之门。
中国古陶瓷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技术内涵和艺术价值,也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著作系列:陶瓷科技考古》按照陶瓷科技考古工作开展的顺序,全面、系统地介绍陶瓷科技考古各环节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如陶瓷科技考古的相关概念,古陶瓷相关遗址的调查、勘探与发掘,古陶瓷组成、结构及性能分析方法,古陶瓷制作工艺研究,古陶瓷修复技术,古陶瓷时空定位等,并对陶瓷科技考古学科发展趋势做了简要展望。 《材料科学与工程著作系列:陶瓷科技考古》的出版将填补陶瓷科技考古在教材方面的空白,可作为陶瓷科技考古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使用,同时对广大科技考古工作者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本书是 古陶瓷鉴赏家、前景德镇文物考古所所长刘新园先生的主要作品之一,全书从晚明野史笔记中有关明宣德帝喜好“促织之戏”的材料出发,结合各类文献记载,同时比照明御器厂故址所出土之瓷器实物,进而对明宣德官窑所制蟋蟀罐进行深入分析,所述涉及对宣德蟋蟀罐造型、纹饰、年款等细节的对比研究,同时就蟋蟀罐的“斗盆”“养盆”之辩、宣德蟋蟀罐不见诸于清宫藏瓷这两个谜团进行了详细的考析,对宣德蟋蟀罐的来龙去脉做出了通俗而细致的介绍。
王亚民等编著的《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研究》为古陶瓷学会2013年年会的论文集,总共收录了34篇论文,涉及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研究两大课题,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证据和文献材料,资料翔实,观点明确,立论充分,文字流畅,图文并茂,是研究中国古陶瓷,获取大量新材料的一本的好书。
《青白瓷器研究》内容包括繁昌窑与景德镇窑瓷器研究;繁昌窑与其他窑青白釉堆贴技法的比较研究;从繁昌窑、景德镇窑早期产品看青白瓷创烧成因;中国长江三峡出土的繁昌窑青白瓷;元代青白瓷器初步研究;清官旧藏宋元青白瓷研究;吉美博物馆收藏的青白釉观音;从故宫博物院窑址调查看五代宋元时期青白瓷生产概况;宋元时期景德镇窑青白釉瓷标本赏析;湖田窑与繁昌窑青白瓷的特征指纹化学组分散布分析;各地出土青白瓷器研究;河南出土宋代青白瓷研究等。
本书为青海省内彩陶文物类的保护修复总结报告,青海省彩陶类文物众多,尤其以史前彩陶绚丽多彩。但考古发掘出土器物及其他各类型彩陶文物历经时间的磨砺,都不同程度出现了一些病害。本书既是对彩陶类文物的保护修复的报告。
本书是巩义黄冶窑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全书以窑址为单位,系统地介绍了黄冶窑的窑炉、作坊遗迹以及各种瓷器,出土遗物除了我们熟知的黄冶窑典型产品--唐三彩,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产品,如早期白瓷和黑瓷,对于我们认识黄冶窑的创烧、兴盛以及停烧的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明代淮王府遗址位于江西省鄱阳县鄱阳镇饶州府文庙大成殿东侧,共出土各类遗物三万余件,是全国明代藩王府遗址中首个全面、主动、科学发掘的藩王府遗址,也是目前经过考古发掘的明代藩王府遗址中出土瓷器数量、品种、款式*多的王府遗址,对研究明代王府用瓷制度与明清景德镇官窑瓷器面貌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王亚民和王莉英编著的《釉上彩瓷器研究》内容包括:广彩瓷器中人物纹饰的演变;广彩促进中西瓷画技巧的演变;绚彩华丽金碧辉煌的广彩瓷器;试论广彩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初识广彩瓷;广彩刍议;扒龙舟盛景——佛山市博物馆藏广彩瓷盘释读;乾隆时期广彩纹章瓷器边饰的流行年代及断代意义;浅议广彩瓷的“红”与釉上彩瓷的“红”之异同;广彩彩绘显微分析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