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全世界文字体系中历史最悠久的,要探究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就不能不从甲骨文说起。 本书介绍了董作宾先生亲临殷墟考古现场的故事,收录了殷墟考古第一人董作宾先生的珍贵手稿,重现了甲骨文出土的艰难历程,并针对甲骨文和汉字做出深入浅出的解读和介绍,还从甲骨的占卜和记载内容,探讨商代独有的甲骨占卜文化,最后从常用的六十个汉字看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变化,并道出背后隐藏的有趣的文字小故事。 本书是写给文博爱好者的甲骨文实用入门手册,从甲骨文的基础常识到专业考古发掘历程,从甲骨文书写规律到汉字故事解读,从甲骨占卜仪式到占卜内容的具体解读都有涉及。全方位带领读者跟随大师身影重返考古现场,寻找汉字源头,重新认识古代文字之美。
2010年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的一口井窖中发掘出6862枚东汉简牍。该批简牍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玖)》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六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本书以2024年之前出土并已正式公布的战国秦汉简帛书籍为叙录对象,涉及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悬泉汉简、银雀山汉简、北大汉简、乌程汉简、天回汉简、睡虎地汉简、马王堆帛书、睡虎地秦简、北大秦简、郭店简、包山简、望山简、新蔡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等等,按照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并对子部做出调整(如析出墨家),以书籍写作时间或出土先后为序,一般先描述其出土信息,然后着录其简帛形制、字数等,再叙述简帛文献的基本内容,记录原简收藏地,然后对具体文献的数据价值和学术价值进行评价。或引述各家意见,或申述自家判断,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皆有文献可征。总体而言,本书对目前已刊布的简帛书籍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着录,将大大便利简帛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开展与推进。
2010年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的一口井窖中发掘出6862枚东汉简牍。该批简牍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拾)》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五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共收录《成后》《昭后》《两中》三篇竹书,都是前所未见的佚文,其中,《成后》《昭后》两篇首次发现西周早期成王、昭王治政思想资料,《两中》篇则是迄今发现的夏启为 天下王 的最新资料。《成后》《昭后》两篇原编联为一卷,简长约41厘米、宽0.6厘米。简背有序号,分别编号,三道编绳。《成后》有9支简,《昭后》有7支简。成后即周成王,昭后即周昭王。两篇竹书都属于训典类文献,多用古语,涉及西周早期史事以及成王、昭王的治国理念,是在楚地传抄的亡佚已久的重要历史文献。两篇简文虽然叙述角度不同,但内容颇有关联,反映了成王、昭王的治政理念,与《尚书》等传世文献以及金文、简帛有关资料可相互印证,丰富了我们对成王、昭王时期王朝政治的认识,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两中》为长篇竹书,原有竹
本书作为《湖北出土楚简五种》的第二册,主要有四地楚简,分别为藤店一号楚墓竹简、拍马山楚墓竹简、安岗楚墓竹简和丁家嘴楚墓竹简,其中丁家嘴二号楚墓竹简中有卜筮祭祷记录和遣册两个部分的内容。荆州藤店楚简,24枚(其中两枚无字);拍马山楚墓竹简,3枚,保存基本完整;安岗M1楚墓竹简共计21支,有6支简基本完整,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残损,M2楚墓竹简共计4支,均有不同程度残损,其中4号简基本完整;丁家嘴竹简约70枚,大多残断。竹简发布部分主要由图版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图版部分又分为不裁剪图版和裁剪图版两种。由于这几批楚简比较零散,以往的资料发布十分有限,个别发表的字迹也不甚清晰。本书的出版,能够比较全面和清晰的展现这几批楚简的综合性情况和内容,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优质的材料和支持,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本书共收录与商王名号相关的甲骨刻辞计70余版,分先公先王名号、商王世次、直系旁系先王配偶受祭三部分,诸条刻辞,均辅有照片或拓片,给出分期、著录、收藏地等基本信息,并对其重点字词、卜辞要义等进行系统而简明的解读,进而阐明其中所蕴含的殷商时期与商王名号相关的诸类信息,并反映了商代在位商王对已故商王祭祀的习俗。一册在手,能够使读者在学习甲骨文字识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从商王名号方面了解殷商时期前辈先王的即位顺序,以及有关商王朝纪年方面的诸多问题。
北京孔庙现存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198通,5万余名进士由此而在全国 学府和皇家祭祀孔子的场所留名,这批刻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了 好地展示这些碑刻,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对进士题名碑的内容进行梳理,对其中的人物展开研究,以我馆石质文物数字化成果为特色,对刻石的基本信息、刊刻内容进行整理和编写,出版“北京孔庙国子监藏进士题名碑”丛书。作为这套书的 本,本书选取其中36通清代进士题名碑作为研究对象,全书收录的碑刻高清图片,由我馆三维数字化扫描成果转化而得,对题名碑上的现存文字内容进行清晰呈现。 在图像的基础上,编撰小组对石碑上记刻的各科进士题名和籍贯等信息也进行了整理,同时参考《清史稿》等相关文献,将实物与文献加以比对,摘录《清史稿》“列传”部分有确切记载的进士生平事迹,对人名、籍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出土战国文献汇释今译丛书 之一,以睡虎地秦墓竹简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释文、汇释和今译三部分。本书不仅通过人工摹写还原简牍原貌,弥补当下出土战国文献研究相关著作在摹本上的不足和缺憾,还通过互校不同版本的释文和吸收最新的校订成果,用简洁的现代汉语对简牍的内涵进行准确细致的解读和分析,对于出土战国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具有突出的文献价值和抢救性意义。此外,本书对于古文字学、战国文字学、汉语史学
本书由第三届商周青铜器与先秦史研究青年论坛参会论文选编而成,共收录论文43篇。内容涉及甲骨文、商周青铜器与金文、简牍等出土文献与先秦秦汉史研究等方面,对古文字考释,出土文献释读,传世文献新解,青铜器等古器物断代、形制、纹饰及铸造技术,出土文献涉及的礼制、国族、伦理、名物、历史地理、人物、军事、历法等问题作了诸多探讨,提出了系列创新性观点,对深化出土文献与先秦秦汉史研究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世界数学团体锦标赛(WMTC)本着增进各国儿童、青少年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建立友谊,促进世界和平,培养儿童、青少年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宗旨进行竞赛。《-7届世界数学团体锦标赛(WMTC)青年组试题详解/WMTC数学竞赛系列丛书》收集了7届的世界数学团体锦标赛青年组真题,每一届共分3个部分:团体赛、接力赛、个人赛,针对每一道试题都有详细的解答,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天回医简中的书体大致有:《疗马书》中的篆隶、《脉书·上经》《犮理》《脉书·下经》《治六十病合齐汤法》中的古隶,以及《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刺数》中较为接近八分书的隶书。就目前出土的简帛文字情况看,像天回医简这样,在同一墓葬中兼见篆隶、古隶及八分三种字体的竹简,是较为少见的。可以说,天回医简中的字体变迁,是秦汉之际汉字隶变的缩影,为我们研究秦汉时期字形演变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材料。
《山西珍贵文物档案·15》是“山西珍贵文物档案”系列丛书的一卷,为山西省朔州卷,本卷对朔州市各博物馆及文物机构的一级文物进行了收录,包括青铜器、瓷器、漆器、玉器等。资料详实,图片清晰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及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