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的一口井窖中发掘出6862枚东汉简牍。该批简牍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玖)》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六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本书以2024年之前出土并已正式公布的战国秦汉简帛书籍为叙录对象,涉及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悬泉汉简、银雀山汉简、北大汉简、乌程汉简、天回汉简、睡虎地汉简、马王堆帛书、睡虎地秦简、北大秦简、郭店简、包山简、望山简、新蔡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等等,按照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并对子部做出调整(如析出墨家),以书籍写作时间或出土先后为序,一般先描述其出土信息,然后着录其简帛形制、字数等,再叙述简帛文献的基本内容,记录原简收藏地,然后对具体文献的数据价值和学术价值进行评价。或引述各家意见,或申述自家判断,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皆有文献可征。总体而言,本书对目前已刊布的简帛书籍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着录,将大大便利简帛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开展与推进。
2010年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的一口井窖中发掘出6862枚东汉简牍。该批简牍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拾)》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五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共收录《成后》《昭后》《两中》三篇竹书,都是前所未见的佚文,其中,《成后》《昭后》两篇首次发现西周早期成王、昭王治政思想资料,《两中》篇则是迄今发现的夏启为 天下王 的最新资料。《成后》《昭后》两篇原编联为一卷,简长约41厘米、宽0.6厘米。简背有序号,分别编号,三道编绳。《成后》有9支简,《昭后》有7支简。成后即周成王,昭后即周昭王。两篇竹书都属于训典类文献,多用古语,涉及西周早期史事以及成王、昭王的治国理念,是在楚地传抄的亡佚已久的重要历史文献。两篇简文虽然叙述角度不同,但内容颇有关联,反映了成王、昭王的治政理念,与《尚书》等传世文献以及金文、简帛有关资料可相互印证,丰富了我们对成王、昭王时期王朝政治的认识,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两中》为长篇竹书,原有竹
本书作为《湖北出土楚简五种》的第二册,主要有四地楚简,分别为藤店一号楚墓竹简、拍马山楚墓竹简、安岗楚墓竹简和丁家嘴楚墓竹简,其中丁家嘴二号楚墓竹简中有卜筮祭祷记录和遣册两个部分的内容。荆州藤店楚简,24枚(其中两枚无字);拍马山楚墓竹简,3枚,保存基本完整;安岗M1楚墓竹简共计21支,有6支简基本完整,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残损,M2楚墓竹简共计4支,均有不同程度残损,其中4号简基本完整;丁家嘴竹简约70枚,大多残断。竹简发布部分主要由图版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图版部分又分为不裁剪图版和裁剪图版两种。由于这几批楚简比较零散,以往的资料发布十分有限,个别发表的字迹也不甚清晰。本书的出版,能够比较全面和清晰的展现这几批楚简的综合性情况和内容,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优质的材料和支持,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北京孔庙现存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198通,5万余名进士由此而在全国 学府和皇家祭祀孔子的场所留名,这批刻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了 好地展示这些碑刻,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对进士题名碑的内容进行梳理,对其中的人物展开研究,以我馆石质文物数字化成果为特色,对刻石的基本信息、刊刻内容进行整理和编写,出版“北京孔庙国子监藏进士题名碑”丛书。作为这套书的 本,本书选取其中36通清代进士题名碑作为研究对象,全书收录的碑刻高清图片,由我馆三维数字化扫描成果转化而得,对题名碑上的现存文字内容进行清晰呈现。 在图像的基础上,编撰小组对石碑上记刻的各科进士题名和籍贯等信息也进行了整理,同时参考《清史稿》等相关文献,将实物与文献加以比对,摘录《清史稿》“列传”部分有确切记载的进士生平事迹,对人名、籍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出土战国文献汇释今译丛书 之一,以睡虎地秦墓竹简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释文、汇释和今译三部分。本书不仅通过人工摹写还原简牍原貌,弥补当下出土战国文献研究相关著作在摹本上的不足和缺憾,还通过互校不同版本的释文和吸收最新的校订成果,用简洁的现代汉语对简牍的内涵进行准确细致的解读和分析,对于出土战国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具有突出的文献价值和抢救性意义。此外,本书对于古文字学、战国文字学、汉语史学
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华光礁礁盘内侧,1996年发现,1998~1999年做过一次初步调查和试掘。2007年3~5月、2008年11~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先后两次组队进行水下考古发掘,分别完成了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的全面揭露和船载遗物发掘、船体表层测绘,船体遗迹的发掘和船体构件的测绘、拆解并提取出水。 华光礁一号沉船艏向为320°,残存船体底部,水平残长17.0、残宽7.67米。残存10道隔舱板,船舱进深多在1.1~1.5米。船底部保存较好,船体为多层船板结构,一般为5层,局部有6层;船体构件之间平接或搭接,并以铁钉加固,接缝处以舱料密封。出水遗物一万余件,有陶瓷器、铁条材、铜镜、铜钱等,以陶瓷器为大宗,有青白釉、青釉、白釉、酱黑釉等,产地有景德镇窑、龙泉窑、松溪窑、南安窑、德化窑、闽清义窑、磁灶窑等
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华光礁礁盘内侧,1996年发现,1998~1999年做过一次初步调查和试掘。2007年3~5月、2008年11~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先后两次组队进行水下考古发掘,分别完成了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的全面揭露和船载遗物发掘、船体表层测绘,船体遗迹的发掘和船体构件的测绘、拆解并提取出水。 华光礁一号沉船艏向为320°,残存船体底部,水平残长17.0、残宽7.67米。残存10道隔舱板,船舱进深多在1.1~1.5米。船底部保存较好,船体为多层船板结构,一般为5层,局部有6层;船体构件之间平接或搭接,并以铁钉加固,接缝处以舱料密封。出水遗物一万余件,有陶瓷器、铁条材、铜镜、铜钱等,以陶瓷器为大宗,有青白釉、青釉、白釉、酱黑釉等,产地有景德镇窑、龙泉窑、松溪窑、南安窑、德化窑、闽清义窑、磁灶窑等
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华光礁礁盘内侧,1996年发现,1998~1999年做过一次初步调查和试掘。2007年3~5月、2008年11~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先后两次组队进行水下考古发掘,分别完成了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的全面揭露和船载遗物发掘、船体表层测绘,船体遗迹的发掘和船体构件的测绘、拆解并提取出水。 华光礁一号沉船艏向为320°,残存船体底部,水平残长17.0、残宽7.67米。残存10道隔舱板,船舱进深多在1.1~1.5米。船底部保存较好,船体为多层船板结构,一般为5层,局部有6层;船体构件之间平接或搭接,并以铁钉加固,接缝处以舱料密封。出水遗物一万余件,有陶瓷器、铁条材、铜镜、铜钱等,以陶瓷器为大宗,有青白釉、青釉、白釉、酱黑釉等,产地有景德镇窑、龙泉窑、松溪窑、南安窑、德化窑、闽清义窑、磁灶窑等
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华光礁礁盘内侧,1996年发现,1998~1999年做过一次初步调查和试掘。2007年3~5月、2008年11~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先后两次组队进行水下考古发掘,分别完成了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的全面揭露和船载遗物发掘、船体表层测绘,船体遗迹的发掘和船体构件的测绘、拆解并提取出水。 华光礁一号沉船艏向为320°,残存船体底部,水平残长17.0、残宽7.67米。残存10道隔舱板,船舱进深多在1.1~1.5米。船底部保存较好,船体为多层船板结构,一般为5层,局部有6层;船体构件之间平接或搭接,并以铁钉加固,接缝处以舱料密封。出水遗物一万余件,有陶瓷器、铁条材、铜镜、铜钱等,以陶瓷器为大宗,有青白釉、青釉、白釉、酱黑釉等,产地有景德镇窑、龙泉窑、松溪窑、南安窑、德化窑、闽清义窑、磁灶窑等
......
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三峡地区再次成为中国考古界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关注的焦点。根据《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经 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审批,三峡库区文物保护项目共1087处,其中地面项目364处,地下项目723处。我们有幸从1994年至2003年十年间,参与了这一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承担了其中大部分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 从数量上和类型分析,由于库区受淹石质文物类型复杂,包括了阙、塔、亭(池)、纤(栈)道、桥梁等古建筑90处,近现代建筑物10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16处,石刻及其他159处,共计275处,超过了地面文物总数的一半。因此,对于三峡库区石刻的研究和保护意义重大。从年代分析,据统计,三峡库区石刻迄于汉晋,盛于唐宋,延至近代,长达1700余年。它们从不同侧面以不同形式反映
本书作为《湖北出土楚简五种》的第二册,主要有四地楚简,分别为藤店一号楚墓竹简、拍马山楚墓竹简、安岗楚墓竹简和丁家嘴楚墓竹简,其中丁家嘴二号楚墓竹简中有卜筮祭祷记录和遣册两个部分的内容。荆州藤店楚简,24枚(其中两枚无字);拍马山楚墓竹简,3枚,保存基本完整;安岗M1楚墓竹简共计21支,有6支简基本完整,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残损,M2楚墓竹简共计4支,均有不同程度残损,其中4号简基本完整;丁家嘴竹简约70枚,大多残断。竹简发布部分主要由图版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图版部分又分为不裁剪图版和裁剪图版两种。由于这几批楚简比较零散,以往的资料发布十分有限,个别发表的字迹也不甚清晰。本书的出版,能够比较全面和清晰的展现这几批楚简的综合性情况和内容,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优质的材料和支持,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本书以2024年之前出土并已正式公布的战国秦汉简帛书籍为叙录对象,涉及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悬泉汉简、银雀山汉简、北大汉简、乌程汉简、天回汉简、睡虎地汉简、马王堆帛书、睡虎地秦简、北大秦简、郭店简、包山简、望山简、新蔡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等等,按照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并对子部做出调整(如析出墨家),以书籍写作时间或出土先后为序,一般先描述其出土信息,然后着录其简帛形制、字数等,再叙述简帛文献的基本内容,记录原简收藏地,然后对具体文献的数据价值和学术价值进行评价。或引述各家意见,或申述自家判断,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皆有文献可征。总体而言,本书对目前已刊布的简帛书籍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着录,将大大便利简帛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开展与推进。
本書爲《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文集,收錄論文75篇,内容涉及甲骨、金文、簡牘帛書、古璽印、碑刻、敦煌文書等方面的文獻梳理、字詞考釋,以及傳世古書校讀、名物新證等研究,是出土文獻與古文字領域的 研究成果,便於研究者接觸學術界的研究前沿,促使研究的進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