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著的《甲骨军事刻辞整理与研究(精)》尽可能穷尽地收录了现已公布的所有商代军事甲骨刻辞,并进行分期分类排谱,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商代战争、方国、军事人物、军事组织、军礼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得到了 符合实际的结论。又对甲骨军事刻辞中军事行为动词和军事刻辞句法与语义角色进行研究和分析,为商代语言研究及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材料。
文书,中国古代各王朝维系统治的要件之一,至迟在秦汉时期便已高度成熟。王充《论衡》即有言曰:“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在唐代文书体系中,奏敕——臣民上报的奏事文书与皇帝颁下的命令文书,居于核心地位。它们是朝廷日常政务信息往来的主要载体,紧密关系着王朝的统治。奏敕处理流程,实际上就是唐王朝日常政务运作与中枢权力运行的过程。 本书从公文形态与政务运作联动关系的角度入手,对唐代奏敕体系的变化与中枢政务运作机制的演进加以研究,既丰富了唐代文书运作与制度变迁的若干面相,也可以为认识中国古代 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本书内容分为两部分。 部分译自 Eighty-Five Years of the Shanghai Volunteer Corps(《万国商团 85 周年》),记述了万国 商团自 1853 年至 1938 年的长期嬗变,文献价值颇高,欲了解 万 国商团者大多会从是书入手。第二部分译自Шанхайский русский полк, 1927-1945(《上海白俄团(1927—1945)》),是该 团 军官叶甫根尼·米哈伊洛维奇·克拉斯诺乌索夫(Е. М. Красноусов)流亡澳大利亚后在朋僚帮助下完成的兼具个人回 忆录与史料集属性的一份文献。7作者简介*: 徐 涛 祖籍山东五莲,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上海市“晨光计划” “曙光计划 ”学者。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着眼于上 海城市的历史嬗变,承担 社科基金项目 2 项,省部级课 题 2项, 科研项目2项;已出版专著《孙中山与上海》《自行车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的重要通道,不仅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文化价值。从十九世纪末以来, 外考古工作者在丝绸之路沿线发现了许多古代法律文书,这些新出土的法律文书分布地域广泛,从东起中国的洛阳和西安,往西一直到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地;这些文书所涉及的年代久远,从古代的秦汉到后世的明清之际。新发现的法律文书内容丰富。深入调查和研究丝绸之路沿线新发现的法律文书,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丝路沿线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社会法律状况,还能促进现阶段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各 的法律文化交流。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对丝绸之路沿线新发现的古代法律竹简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的研究,以及对新发现的法律史料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研究。
朱杰人主编的《历史文献研究(总第40辑)》由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学会组织编写,内容为学会会员研究成果,共收学会论文37篇,包括:黄爱平《试论四库提要对清前期官方经学的解读与评判》、许起山《四库本〈三朝北盟会编〉发覆》、[美]伊沛霞《大驾卤簿:皇家胜景和北宋开封的视觉文化》、武秀成《史源文献与〈新唐书〉之误书》等。
本书内容以古书与古书版本、藏书史等研究为主,是作者从事古籍善本研究的精选。 部分“典籍校勘与考述”,主要针对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汉书》《后汉书》标点分段的存在的问题逐一辩正,并对《后汉书》帝纪编纂中的时间脱漏与记事重复等问题受此指出,分析其致误的原因;对《太平御览》所引《唐书》的来源作出推测,纠正某些新说的不足;存世《永乐大典》皆为嘉靖年间抄录的副本,当年抄录副本的人都有哪些?本部分做了考证。本部分 末一篇对古代植棉与棉纺史的一条新材料及其史料价值做了分析。 第二部分“古书制度和古书版本、印刷”,首先对古书中存在的计字尾题现象进行了梳理,指出其存在的意义。其次对数十种善本古籍做了解题。第三,利用文书学的方法,对古书中公文纸印本的断代提出了可以遵循的方法与依据;对明代
本书为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老师、博士研究生,以及海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者的论文集。内容涉及古文献学理论研究、传世文献整理与研究、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海外汉籍与汉学研究等中国古文献研究等相关领域。全书根据经、史、子、集分为四个部分,在目录中以空行体现。论文或为相关领域某个专门问题的 研究,或为中国古代 学者的生平、交游考,或为海外汉学的交流探讨。本期论文观点新颖,内容详实。在经学部分有顾永新《〈 要义〉所从出之底本探赜》,爬梳文献,判定《 要义》所根据者有三个系统;许家星《南轩先生〈论语解〉补校》,通过比较通行本《论语解》与他书如《四书集编》《四书集注》《西山读书记》等引《论语解》内容,得出《论语解》有癸巳初本和淳熙改本两个本子,目前的通行本为杂糅者,后人研究要注意文本的不一致
本书为作者从已刊发的论文中,选则32篇较为重要者结集出版,涉及先秦两汉出土文献(侧重战国简帛文献)、古文字研究(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战国简帛文字等)为主,兼及先秦两汉传世典籍的研究。书名“逐狐东山”出自《焦氏易林》,取义于在校读古代典籍文献(含出土文献)时若想有所发现犹如山中追逐狐狸那般艰难。论文集仿《庄子》编排体例,总体上分成“内篇”(以战国简帛考证和传世典籍校读之文为主,结论可信性较高者)、“外篇”(学术性论文,但论证过程稍显薄弱,结论或有可商者)、“杂篇”(书评、杂论之类)三部分。每部分所选入的文章大致按照发布的先后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