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其内容多为经、史一类的典籍。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自面世以来,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有一批很有价值的成果。《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收录已整理公布的全部清华简,并根据新的研究进展进行校释,体现学术界 研究成果,对不同学科读者和广大文史爱好者利用和了解清华简大有裨益。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叁)》收录有《尹至》《尹诰》《赤鸠之集汤之屋》《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等五篇竹书,《尹至》《尹诰》为书类文献佚篇,可补传世典籍之阙,是商汤代夏的重要史料。《汤在啻门》《汤处于汤丘》近于战国黄老之言,《赤鸠之集汤之屋》近于小说家言,是战国
《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对先秦儒学做了新的探讨和研究,既利用新出土文献考察了《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的成书问题,也对慎独、“亲亲相隐”等热点问题做了新的解读,对马王堆帛书、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中的一些重要儒学文献做了分析、考察,对其中涉及的天人之分、禅让、中道、心性论等问题做了不同于流行观点的解读,又持之有据,言之有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以出土文献为根据,本书提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母题并非传统所认为的民本,而是“民主”——“天惟时求民主”,认为民本说是从“民主”说中分化出来的,这样就比较好地解释了民本与君本的关系。对学界关注的二重证据法,本书提出应在继承王国维“素地说”与顾颉刚“层累说”的基础上,将二重证据法发展为疑古、释古两派都能接受
李凤苞(1834-1887)早年为有名洋务派封疆大吏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人的幕僚,后经李鸿章与沈葆桢保荐,出任福州船政局留欧学生华监督,继任驻德公使,兼任驻奥、意、荷三国公使,又任驻法公使,是晚清
本书是华东政法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的论文集,该论文集收入的论文跨度较广,甲骨、金文、楚简、秦汉简、晋律都有涉及,对出土法律文献研究中的若干重大论题多有反映。丰富了法制史研究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冷战虽已结束,欧洲仍不安宁!长期被意识形态冲突掩盖着的民族问题,重新抬头,成为目前和末来欧洲各种动荡的主要根源! 本书全面追述欧洲不同地区民族矛盾和冲突的历史演变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对周围地区所产生的影响。旨在把历史上欧洲各民族的发展经过与相互关系梳理清楚,将民族问题的历程呈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了解欧洲民族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对当今纷繁的事态发展能够作历史的观察与思考。
张文苑整理的《李凤苞往来书信(上下)》收集李凤苞在欧洲期间,与李鸿章幕府往来书信243封,30余万字,均为未刊资料。这批资料详细反映了李凤苞在欧洲担任海军留学生监督及驻外公使时期,为中国海军留学生培养,并为李鸿章创办洋务企业购置设备,以及为北洋海军订购军备,如订购 的“镇远”、“定远”等巨型铁甲舰艇的曲折历程,提供了丰富的 手资料。本书的出版,将大大有助于李凤苞与李鸿章及其幕府人物的研究,对于晚清洋务运动史研究,以及近代 史与中外关系史研究,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和田地區位於塔里木盆地西南,是目前所見西域大批漢語文書出土地的 西端。和田出土漢語文書對於研究唐代于阗乃至西域歷史、文化、 、語言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本書收録除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卷以外的已知海内外所藏和田地區出土的漠语非 文書。包括英國的霍恩雷收集品、斯坦因收集品、瑞典的赫定收集品、俄國收集品、德國吐魯番探险队收集品、弗蘭克收集品、日本的大谷探险队收集品,以及中國公私散藏收集品,共計300餘件。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研究员、 甲骨文 学者许进雄老师,在研究工作中,他提出了甲骨钻凿型态断代法,在甲骨文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被誉为“甲骨学 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在本书中,许老师经过严谨的研究和考证,从商代甲骨文字出发,以图解演示说明各个文字的来由和演变,以大量图例佐证甲骨文的发现,从甲骨文说明当时的生活风俗、社会制度与祭祀卜辞等环境。全书以十三堂课的形式讲解甲骨文的发展和文字的创意解析,内含近千个甲骨文字,教会读者如何从甲骨文中洞悉古人的秘密和思维,即使是非甲骨文学研究者的读者也能领略其中乐趣。另外特别撰写其与加拿大博士合作的过程,揭密甲骨烧灼后以裂纹来 的神祕性,其如何以现代科学来解释。
《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对先秦儒学做了新的探讨和研究,既利用新出土文献考察了《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的成书问题,也对慎独、“亲亲相隐”等热点问题做了新的解读,对马王堆帛书、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中的一些重要儒学文献做了分析、考察,对其中涉及的天人之分、禅让、中道、心性论等问题做了不同于流行观点的解读,又持之有据,言之有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以出土文献为根据,本书提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母题并非传统所认为的民本,而是“民主”——“天惟时求民主”,认为民本说是从“民主”说中分化出来的,这样就比较好地解释了民本与君本的关系。对学界关注的二重证据法,本书提出应在继承王国维“素地说”与顾颉刚“层累说”的基础上,将二重证据法发展为疑古、释古两派都能接受
本书为107岁高龄的马识途所作甲骨文著作。书中鲜活再现了国立西南联大语言文字学家罗常培、唐兰、闻一多、王力、陈梦家等妙趣横生的授课场景,尤其是唐兰教授对甲骨文等研究的精髓;生动展示了大师们精勤治学的品质、谦逊严谨的人格魅力和自由开明的名校教学风貌;立体展现了马识途在百岁之年克服病魔侵扰潜心研究甲骨文的心得和体会及其乐观豁达、坚忍不拔的精神,从中亦可窥见西南联大这所传奇名校的精神与血脉传承之魅力。本书是唯*公开出版的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兼具文学性、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
《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创办于2012年,是 以甲骨、金文、简牍法制史料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学术集刊,也是位居 学术 前沿、弘扬中华法律文化、具有鲜明“冷门 学”属性、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之“新文科”特色的刊物。本刊集中发表中、美、日、德、俄、韩等国学者的重要成果,主要以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两湖、西北出土之楚简、秦简、汉晋简为研究对象,深入追索中国法律文明之起源与发展足迹,在 、 学界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学术影响,成为该领域的核心学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