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史》一书通过丰富的史实和考古发现,采用专题形式,向读者讲述了从古代至近代,中国在计量方面取得的成就。全书共分三大部分:传统计量的理论与实践、传统计量向近代计量的转型、中国计量历史人物。内文涉及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计量基准的建立及管理、历代度量衡的发展、计时方法的演化、立法要素的测定、空间计量的进步、量器和衡器的演变、货币、印章与度量衡、古代有关计量理论、传教士带来的变革 、清代度量衡科学的发展、传统度量衡制度的尾声、北洋政府统一度量衡的尝试、近代度量衡制度的建立、近代度量衡制度的推行与管理、民国时期时间计量的进展、先秦两汉时期的计量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计量人物、隋唐时期的计量人物、宋元时期的计量人物、明清时期的计量人物、传教士对中国计量的贡献。本书通过详实的内容
19世纪末,荷兰汉学家高延两次来中国,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展开长时间的实地调查,并在福建厦门为荷兰、法国的两家博物馆购买中国民俗文物。本书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对荷兰莱顿民族学博物馆现有的695件高延藏品进行整理、编目与研究,以方便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了解高延带往荷兰的福建民俗文物。
本书是国际合作研究粟特问题的第二个里程碑,收录了2014年8月13日至14日在银川举办的“粟特人在中曰: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的新印证”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包括来自中国、口本、美国、英国、法同等各国学者提交的48篇论文的所有中文文本和3篇英文原本。本书与2005年出版的《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堪称姊妹篇,与后者相比,本书更着重粟特相关的墓志、葬具、画像等出土材料的刊布与研究,全方位展示了丝绸之路上粟特人的历史面貌。本书的出版无疑会对国际范围内的粟特研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出古陶文文字编》是一部古陶文字形类工具书,具有材料新、字形新、观点新、编排新四大特点,由凡例、正编、合文、附录、音序检字表、笔画检字表等组成。正编部分共分为十四卷,按照时代和地域分栏,字头排列大致按照许慎《说文解字》一书顺序。为避免字形失真,本书收录的字形,尽量采用原拓扫描录入。字迹不清晰的一般不收,字形特别重要的同时附摹本收录。原拓与摹本同时出现时,仅出原拓出处。每一字头下所收字形为具有文字学意义之典型字形,各类异形异构字尽量全数收录;字形残缺过甚者一般不收。每字下大多标明出处、辞例,以便查核。《新出古陶文文字编》立求做到形不失真、释字准确、编排合理,是一部反映古陶文研究成果的力作,对古文字研究尤其是战国文字的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
为了全面、系统地展示承德地域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深入挖掘多元文化特点及馆藏品特色的同时,博物馆围绕“以观众为本,让文物来说话”的办展原则与理念,举办推出了系列展览,展出精品文物近700件。其中地上一层展厅设置基本陈列两个:“文明·交流·融合·发展——和合承德从远古走来”“避暑山庄——一座承载盛世传统文化的古典园林”,展览面积2000余平方米,集中展示了承德从石器时代绵延至今的历史及古建园林艺术。临时展厅两个,展览面积共700平方米,展厅环境设计简洁,以浅色调为主,这里曾与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等 一级博物馆联合举办“庆祝紫禁城建成600年——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避暑山庄”“玉寓吉祥——馆藏玉器展”等临时展览,使观众在了解清宫文化的同时,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气息。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
邛窑遗址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被世人发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认识、研究历程。从猎奇、收藏,到田野考古、研究,再到现在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向公众的开放展示,邛窑所代表的四川地区、成都平原的瓷业生产面貌、文化特征成为区域文化描述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古陶瓷研究 第二十九辑 邛窑与唐宋窑业研究》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二十九辑,主题为邛窑与唐宋窑业研究,共收录论文46篇,内容涉及邛窑陶瓷研究、邛窑窑业技术研究、唐宋时期窑业特点研究,不仅有陶瓷史、文物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成果,还有文物修复方面的前沿技术,《中国古陶瓷研究 第二十九辑 邛窑与唐宋窑业研究》为全彩文集,论文图文并茂,便于读者阅读参考。
《中国文物地图集黑龙江分册》通过目录、概述、各市县文物地图、各地重要文物图、各处文物单位简介条目和索引等,共计收录黑龙江省境内的文物点四千多处。这套文物地图集资料准确,收录齐备,图文并茂,堪称反映黑龙江文物全貌的工具书。
致远舰和经远舰沉船遗址发掘出水的文物种类繁多,分为武器、船体构件和生活用品三类。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海基地进行保护修复的致远舰出水文物352件/套。经远舰出水文物513件/套。主要文物材质类型包括有机质、金属、陶瓷。多数出水文物器型规整、品相良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军事等价值。《致远舰与经远舰出水文物保护修复》主要介绍了致远舰和经远舰出水文物的科学研究与保护修复情况,涵盖致远舰和经远舰代表性文物介绍、文物科学分析、病害分析、各类文物的保护修复方法、典型性案例介绍等内容。
《历代四川铁钱图录》按时代与内容分为四篇。第一篇为早期四川铁钱,自西汉初年至五代十国的后蜀近1170年。收录西汉、东汉、蜀汉、南朝、唐代、前蜀、后蜀七个时期八个年号的铁钱。第二篇为北宋铁钱。第三篇为南宋铁钱。第四篇为清咸丰铁钱。 图案与文字说明尊重史实。内容以历代铁钱的年号、钱文为准,以公元纪年和各朝年号为序。全书以实物图片资料为主,以文字概述与说明为辅,并作相应的知识链接。 同年号的不同钱文顺序编排以元宝、通宝、重宝为序。 同钱文的不同书法编排按识别的便捷性以楷、行、隶、草、篆书为序。 同钱文的不同纪值铁钱图录以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为序,再结合纪值、纪序、纪范、纪重、纪监、纪地,作具体的编码和说明。书中个别编码不连续,系该枚实物铁钱严重锈蚀而难以成像所致。本书目录及钱币名称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知识和精神的累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作为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物艺术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蕴涵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不仅是逝去时代各种信息的载体,而且对当今社会的进步也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意义。 梅丛笑等编著的《越地范金》分为铜器、铜镜上下两部分。编者通过对馆藏青铜器的梳理,遴选了各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铜器、铜镜,共计308件(组)。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藏品,基本反映了浙江省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的水平和馆藏特色。图录以历史时代为序,上起商周,下迄清代,充分展现了浙江铜器、铜镜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类型。
本书系庆祝北京大学考古百年新中国考古专业教育七十年而编辑的学术论文集。全书共收录学术论文43篇,内容涵盖旧石器、新石器、夏商周和历史时期考古,也涉及 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建筑考古、博物馆学和考古学史等领域,整体上反映了当前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和不同领域关注的前沿问题。 本书可供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阅读。
本书为许永杰教授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共收录文章57篇,包括论文、书评、序言和随笔。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一为“文化考古学”,二为“社会考古学”,三为“理论与方法”。其中文化考古学部分又按照作者四十余年考古发掘、研究和教学所围绕的三个地区分为黄河流域、黑龙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本书虽然为个人文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一代考古学者的研究历程和心得。
《海岱考古》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编的关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的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系列考古学文集。此丛书集中发表了山东省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简报与报告,有重点地刊载了本地区考古学研究的论文。 第十四辑收录了16篇发掘、调查、分析鉴定报告和7篇研究论文,为山东地区考古学文化体系的完善增添了新的材料。 本书适合从事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