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史》一书通过丰富的史实和考古发现,采用专题形式,向读者讲述了从古代至近代,中国在计量方面取得的成就。全书共分三大部分:传统计量的理论与实践、传统计量向近代计量的转型、中国计量历史人物。内文涉及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计量基准的建立及管理、历代度量衡的发展、计时方法的演化、立法要素的测定、空间计量的进步、量器和衡器的演变、货币、印章与度量衡、古代有关计量理论、传教士带来的变革 、清代度量衡科学的发展、传统度量衡制度的尾声、北洋政府统一度量衡的尝试、近代度量衡制度的建立、近代度量衡制度的推行与管理、民国时期时间计量的进展、先秦两汉时期的计量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计量人物、隋唐时期的计量人物、宋元时期的计量人物、明清时期的计量人物、传教士对中国计量的贡献。本书通过详实的内容
19世纪末,荷兰汉学家高延两次来中国,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展开长时间的实地调查,并在福建厦门为荷兰、法国的两家博物馆购买中国民俗文物。本书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对荷兰莱顿民族学博物馆现有的695件高延藏品进行整理、编目与研究,以方便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了解高延带往荷兰的福建民俗文物。
本书是国际合作研究粟特问题的第二个里程碑,收录了2014年8月13日至14日在银川举办的“粟特人在中曰: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的新印证”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包括来自中国、口本、美国、英国、法同等各国学者提交的48篇论文的所有中文文本和3篇英文原本。本书与2005年出版的《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堪称姊妹篇,与后者相比,本书更着重粟特相关的墓志、葬具、画像等出土材料的刊布与研究,全方位展示了丝绸之路上粟特人的历史面貌。本书的出版无疑会对国际范围内的粟特研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出古陶文文字编》是一部古陶文字形类工具书,具有材料新、字形新、观点新、编排新四大特点,由凡例、正编、合文、附录、音序检字表、笔画检字表等组成。正编部分共分为十四卷,按照时代和地域分栏,字头排列大致按照许慎《说文解字》一书顺序。为避免字形失真,本书收录的字形,尽量采用原拓扫描录入。字迹不清晰的一般不收,字形特别重要的同时附摹本收录。原拓与摹本同时出现时,仅出原拓出处。每一字头下所收字形为具有文字学意义之典型字形,各类异形异构字尽量全数收录;字形残缺过甚者一般不收。每字下大多标明出处、辞例,以便查核。《新出古陶文文字编》立求做到形不失真、释字准确、编排合理,是一部反映古陶文研究成果的力作,对古文字研究尤其是战国文字的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
为了全面、系统地展示承德地域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深入挖掘多元文化特点及馆藏品特色的同时,博物馆围绕“以观众为本,让文物来说话”的办展原则与理念,举办推出了系列展览,展出精品文物近700件。其中地上一层展厅设置基本陈列两个:“文明·交流·融合·发展——和合承德从远古走来”“避暑山庄——一座承载盛世传统文化的古典园林”,展览面积2000余平方米,集中展示了承德从石器时代绵延至今的历史及古建园林艺术。临时展厅两个,展览面积共700平方米,展厅环境设计简洁,以浅色调为主,这里曾与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等 一级博物馆联合举办“庆祝紫禁城建成600年——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避暑山庄”“玉寓吉祥——馆藏玉器展”等临时展览,使观众在了解清宫文化的同时,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气息。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
邛窑遗址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被世人发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认识、研究历程。从猎奇、收藏,到田野考古、研究,再到现在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向公众的开放展示,邛窑所代表的四川地区、成都平原的瓷业生产面貌、文化特征成为区域文化描述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古陶瓷研究 第二十九辑 邛窑与唐宋窑业研究》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二十九辑,主题为邛窑与唐宋窑业研究,共收录论文46篇,内容涉及邛窑陶瓷研究、邛窑窑业技术研究、唐宋时期窑业特点研究,不仅有陶瓷史、文物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成果,还有文物修复方面的前沿技术,《中国古陶瓷研究 第二十九辑 邛窑与唐宋窑业研究》为全彩文集,论文图文并茂,便于读者阅读参考。
《中国文物地图集黑龙江分册》通过目录、概述、各市县文物地图、各地重要文物图、各处文物单位简介条目和索引等,共计收录黑龙江省境内的文物点四千多处。这套文物地图集资料准确,收录齐备,图文并茂,堪称反映黑龙江文物全貌的工具书。
致远舰和经远舰沉船遗址发掘出水的文物种类繁多,分为武器、船体构件和生活用品三类。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海基地进行保护修复的致远舰出水文物352件/套。经远舰出水文物513件/套。主要文物材质类型包括有机质、金属、陶瓷。多数出水文物器型规整、品相良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军事等价值。《致远舰与经远舰出水文物保护修复》主要介绍了致远舰和经远舰出水文物的科学研究与保护修复情况,涵盖致远舰和经远舰代表性文物介绍、文物科学分析、病害分析、各类文物的保护修复方法、典型性案例介绍等内容。
1861年,坎宁安出任新成立的印度考古局局长。这一任命成为印度考古领域系统研究的起点。坎宁安带着考古队追寻玄奘当年的足迹,在整个印度不停地奔波,挖掘和验证这位中国高僧所记录的所有重要遗址。他把玄奘当年所看到的,后来却被印度人自己忘记了一千年的历史展示给世人,他使佛教在印度重见天日,实在是功莫大焉。 亚历山大·坎宁安爵士对印度历史和印度考古学的贡献是巨大的,被尊为印度历史和考古学之父。他带领考古队在印度各地进行了广泛的考古研究,并出版了《印度考古调查报告》。这部著作包含在1862—1884年间出版的23份巨著的报告和1份索引,是印度历史和考古学的奠基石。本书包含1862—1878年的考古调查报告前11卷,为原版影印。
山东地区是齐文化的发源地,齐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一直以来,齐文化都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也一直致力于推动齐文化的研究,组织召开了“保护传承视野下的齐文化学术研讨会”,学者们对于齐文化的深入讨论成果被收入该文集。通过该文集,我们可以对齐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知,进一步推动学界对齐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1900年,埃文斯开始了在克诺索斯王宫的考古发掘。从1902年起,埃文斯开始研究米诺斯文明,先后出版多篇考古发掘报告和四卷本的研究巨著《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全书资科详尽,文笔字句优美,是埃文斯的心血之作。考古发掘报告和研究专著展现了埃文斯对克诺索斯王宫遗址及米诺斯文明的分期、建筑、陶器、壁画、文字等多方面的分析论证,奠定了米诺斯文明史的基础,成为后人研究米诺斯文明的 之作。本书 将埃文斯对克诺索斯的考古报告和研究巨著汇编出版,并辅以埃文斯的自传《时间和机遇》,对研究埃文斯其人其事以及米诺斯文明、克诺索斯遗址甚至整个西方文明的源头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为倡导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多边机制及区域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就古今之变而言,“丝绸之路”不但是东西方经济之路,而且是艺术交流之路。敦煌莫高窟是全世界迄今为止连续建造时间长、规模大的佛教石窟群,敦煌壁画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学早已成为国际显学。家具作为造物设计的重要内容,不仅展现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可折射内在精神。中国人起居方式由低坐向高坐演进,主要在于“丝绸之路”文化的影响,敦煌家具图式是其中的重要见证。 图式与图像关系密切,图像是人为之形象或影像,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与广泛的视觉形式。图式是图像的呈现方式,具有程式化、结构化特征,一旦形成,具有稳定性、概念性特征。因此,家具图式是具有一定的程式化、结构化与稳定性、概念性特征的家具图像呈现方式。 《敦煌家具
本书共收录学术文章32篇,一部分文章来自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考古遗址与出土文物保护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筹)携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共同组织的文物保护“优青学术论文”计划——2021年度“遗址保护与利用方向”所遴选的建筑遗址保护、国外石质建筑保护、墓葬保护、出土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遗址研究、考古科技、保护规划、展示利用、预防性保护等方向的“优青学术论文”,代表着新时代青年学者的风采;另一部分文章来自于文博行业专家学者的专业论文,涉及考古遗址保护的理念、理论与方法,技术与实践,预防性与数字化保护以及遗产管理与活化利用等方面。这些学术文章为广大读者尤其是考古遗址保护、预防性保护、信息化、活化利用等方面的相关专家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本书适合考古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