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考古学视角出发,围绕 中 华 与 中华 的概念, 文明 的定义及其要素组成与权重,王朝时期都城与陵墓的文化内涵,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深层逻辑,丝绸之路的包容精神,以及中华文明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精细入微的考古发掘,也有中华文明独特的创新活力及其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对都城、陵寝等历史遗址,礼器、玉石等珍贵文物的研究阐释,详尽展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传承脉络,为读者全面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本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城市高质量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和民俗资源的历史内涵与价值转化三个方向出发,收录了在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当代利用 学术研讨会上公开发布的论文30余篇,对现当代非物质文化保护及传承现状进行了广泛研究,围绕相关话题从各个方面和层次进行了深刻探讨,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扩大影响力、建设并弘扬新时代精神文化。
《包罗万象的史前聚落:西安半坡博物馆/丝路物语书系》宏观的视野,简明的线条,对半坡博物馆进行了全景式梳理,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这套书采取探索与普及相结合的方式,图文并茂,加入故事性、趣味性,使文字更为可读,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包罗万象的史前聚落:西安半坡博物馆/丝路物语书系》选取半坡博物馆的精品文物三十余件,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包罗万象的史前聚落:西安半坡博物馆/丝路物语书系》融入现代科技,手机扫码实现边听边看,是一部真正让文物活起来的、面向广大文物爱好者的通俗读物。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遗址文化资源丰富。但是伴随着我围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大遗址进入城市主城区范围。城市建设、大遗址所在地居民生存、经济发展与大遗址保护利用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新型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遗址保护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如何依托我国丰富的遗址文化资源,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让遗址区的百姓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渡到躺在遗产上享福,达到多赢的局面;实现大遗址保护从突击式、抢救性、应急式向形成长效机制转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城市发展转型中面临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文化大繁荣背景下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共生机制研究》从构建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共生长效机制的视角,对遗址保护与遗址文化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城市
本书为系列学术论丛,旨在推出有关甲骨文、金文、简帛、碑刻及敦煌文献等出土文献研究的新学术成果。全书收集论文13篇,有关出土文献研究的学术成果包含诸多学科的研究内容,部分论文是 社科基金的阶段性成果,其观点鲜明,材料扎实,论证严密,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及出版意义。
作为纹样的一个类型,唐代金银器角隅纹样同主题纹样的演变基本同步,种类繁多、面貌丰富,反映了唐代金银器纹样的装饰特点。《唐代金银器角隅纹样研究》应用史料学、类型学等研究方法从题材、区域类型及与形制关系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角隅纹样的不同题材类型及其各自应用特点、规律;并在分析过程中注重社会历史、文化、地域等方面的影响;进而通过列表分析角隅纹样各类型分布特点、演变过程及形成原因,并与形制和构图演变相结合,确立了形制对纹样的决定作用,以及纹样对器物装饰和塑造作用,把饰与型的关系提高到相辅相成、结合的境界,揭示唐代的时代审美风尚和文化追求,具有的学术价值,也可以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云和县委县政府打造“全国山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在文化层面的重要成果,本书对云和的“和文化”传承做了两方面的探寻、梳理和总结: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生之“和”。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善之“和”。这是中华“和”文化中推崇的人我合一之道。在人我之辩中,与西方视“他者”为异己的利己主义传统不同,中华 传统文化历来主张与“他者”的和善,并由此而推崇和气、和睦、和合、和美之德的养成。云和的乡土文化堪称是对这一和善之德具象、直接的诠释。
《法华经》是重要的大乘经典之一,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广泛传播,被崇为“诸佛之密藏,众经之实体”。《北朝-隋时期敦煌法华图像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系统地考察了北朝时期敦煌《法华经》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所反映的信仰思想及背景。
《西夏博物馆:神秘西夏的瑰宝遗珍/丝路物语书系》宏观的视野,简明的线条,对西夏博物馆进行了全景式梳理,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这套书采取探索与普及相结合的方式,图文并茂,加入故事性、趣味性,使文字更为可读,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西夏博物馆:神秘西夏的瑰宝遗珍/丝路物语书系》选取西夏博物馆精品文物数十余件,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西夏博物馆:神秘西夏的瑰宝遗珍/丝路物语书系》融入现代科技,手机扫码实现边听边看,是一部真正让文物活起来的、面向广大文物爱好者的通俗读物。
明十三陵,是我国古代陵区体系较为完备,建筑及遗址、遗物均保存较多又较好的一处帝王陵墓建筑群。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恢宏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工艺讲究的陵园建筑,及其所反映出的礼仪制度和高超的建筑艺术,沉积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以及数千年来源远流长的墓葬文化传统。探古寻今,对十三陵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无疑是一项十分必要且极有意义的工作。研究明十三陵,历史地、客观地阐述它,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建筑的环境、体量、空间构成,探讨其建筑的艺术美学价值;还可以通过石雕、砖刻的图案、雕刻手法等探讨其雕塑艺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出发,可以利用现存建筑及遗存物,对当时的建筑材料、建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