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考古学视角出发,围绕 中 华 与 中华 的概念, 文明 的定义及其要素组成与权重,王朝时期都城与陵墓的文化内涵,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深层逻辑,丝绸之路的包容精神,以及中华文明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精细入微的考古发掘,也有中华文明独特的创新活力及其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对都城、陵寝等历史遗址,礼器、玉石等珍贵文物的研究阐释,详尽展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传承脉络,为读者全面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本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城市高质量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和民俗资源的历史内涵与价值转化三个方向出发,收录了在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当代利用 学术研讨会上公开发布的论文30余篇,对现当代非物质文化保护及传承现状进行了广泛研究,围绕相关话题从各个方面和层次进行了深刻探讨,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扩大影响力、建设并弘扬新时代精神文化。
《敦煌谈艺录》是《敦煌艺术书系》的一种,《敦煌艺术书系:敦煌谈艺录》是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先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一本文集,共收录作者近些年发表的十篇文章。内容涵盖敦煌艺术的价值以及在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意义、敦煌壁画的原貌、敦煌艺术与印度及中亚的文化交流、敦煌壁画与唐代文化是一些唐代画家的绘画比较问题、敦煌版画及相关问题、通过敦煌壁画的调查研究来作绘画鉴定的尝试等诸多方面。《敦煌艺术书系:敦煌谈艺录》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主要基于作者读画(敦煌壁画)的心得,对大众了解敦煌艺术、读懂敦煌壁画具有极大的参考和启发作用。
本书为系列学术论丛,旨在推出有关甲骨文、金文、简帛、碑刻及敦煌文献等出土文献研究的新学术成果。全书收集论文13篇,有关出土文献研究的学术成果包含诸多学科的研究内容,部分论文是 社科基金的阶段性成果,其观点鲜明,材料扎实,论证严密,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及出版意义。
考古现场为考古和历史爱好者,利用发现历史的手方法“考古”通过四个章节分别介绍了我国历史中国出现的的人类种族、古墓王陵、文字简牍、古都遗址。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我国考古所取得成就的基本全貌,为此特选取了一些意义重大、深具代表性的考古发现,并详细地讲述了它们的发掘起因、发掘过程、发掘收获以及发掘的意义与影响。通过大量精美的真图,展现出历史的发现者们的视角,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效,有趣地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并建立起我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前世今生。
本书收录十余篇祝勇关于故宫的文学作品,以朝代为序排列,讲述了故宫里的“中国故事”。 故宫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这些遥远历史背后的人世变幻,远非普通游客驻足一刻便能洞察知晓的。作家对故宫的书画、建筑、历史人物的唯美书写,重温和延续了故宫的历史记忆,也讲述了中华文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祝勇是文字的高手,是历史的侦探,他站在时间长河的此岸,遥望彼岸,以非历史的方式抵达历史的纵深。他摆脱了不管是时代还是散文传统加诸在他身上的层层束缚,自由自在地在文字的世界中调兵遣将。 请跟随祝勇,走进一座“纸上的故宫”,聆听故宫里的“中国故事”。 祝勇以文学的方式书写故宫,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很有意义。 ——王蒙(作家)祝勇已经着魔一般陷入了昨天的文化里。这样的人不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遗址文化资源丰富。但是伴随着我围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大遗址进入城市主城区范围。城市建设、大遗址所在地居民生存、经济发展与大遗址保护利用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新型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遗址保护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如何依托我国丰富的遗址文化资源,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让遗址区的百姓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渡到躺在遗产上享福,达到多赢的局面;实现大遗址保护从突击式、抢救性、应急式向形成长效机制转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城市发展转型中面临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文化大繁荣背景下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共生机制研究》从构建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共生长效机制的视角,对遗址保护与遗址文化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城市
全书主要围绕两方面内容: ,针对新近发现的重要石刻史料《燕然山铭》,从刊刻的历史背景、文本内容的辨析以及文本文字的校订等方面进行总体论述与具体考辨,是对作者此前出版《发现燕然山铭》的重要订正与补充;第二,针对作者所见的一些金铭与石刻,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进行辨伪,尤其是去年年底新见的所谓“李训墓志”以及前一段曾引起较多关注的“雒阳武库钟铭文”,作者均依事理、据史实进行了认真考证, 终得出这些铭文均为赝造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