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系统阐述了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1928 1949年以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为代表的重大考古活动,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不仅展现了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田野工作的流程与技术,还深入探讨这些活动背后的学术理念、组织策略、政治斗争以及与各方力量的博弈。特别是对史语所在考古学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影响、局限,包括地层学、类型学等考古方法的探索和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考古成果重构中国古史,进行客观讨论。这一研究方法和思路也对当前的考古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1928 1949年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其中,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在这一时期的考古活动及成就不仅对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来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历沧海桑田,什么还能让你看看曾经的样子 文物 文物最终会消亡,如何能够让它们更长久地留存 保护 文物何其珍贵 保护多么重要 一本小书承载不了太多珍贵的文物 但它用100个主题,让我们搞清楚文物如何保护 以及国宝背后的故事 阅读本书,你会了解 文物会生什么病? 青铜器会生锈、玻璃会流泪、壁画会黑脸、纸张会自毁、油画会生癌 国宝背后有哪些故事? 何尊的秘密、沧州铁狮子的风霜、圆明园的伤痛、天一阁的沧桑 文物怎么样保护才能更长久? 现场保护、博物馆保护、创新技术保护、建立制度保护
自19世纪亚述学兴起之后,对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长达百余年的研究,让西方人在经历知识和信仰的文化震动的同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起源,重新认识古希腊、希伯来文明与更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 本书由牛津大学东方研究院考古学家斯蒂芬妮 达利和其他四位学者合作撰写,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对外传播与影响,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美索不达米亚与古希腊、波斯、希伯来、罗马等古代文明之间的交互关系,重点研究了两河流域的语言文字、政治和律法制度、社会习俗、艺术、天文学及其他科学对地中海沿岸世界和周边地区文明发展变化的影响,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的古代文明史研究著作。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交融与疆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唐朝倾国力以西顾,重视西北的开拓与经营。这不仅是形塑唐代国家强盛、文明绚烂的历史形象的重要因素,也对中国古代乃至中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各地所出石刻碑志等出土文献,为钩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更多鲜活的史料。本书聚焦于出土文献考释与唐代西北经略史的考证,同时也希望将万里之遥的长安与西域联系起来,借西北研究观察整个唐代的社会治理与制度变革。从个体与时代看,出土文献中有大量溢出于史籍之外的涉及唐代西北边疆的人物与事迹,展现了个体的功业与沉浮,也映照出时代的发展脉络;从国家与社会看,西北地区出土文献生动展现了地方机构的行政运作以及基层社会的生活百态;从中央与地方看,出土文献可以提供国家制度在地方基层落实的细
芒康、察雅两县所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昌都地区),自秦汉时期便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吐蕃时期佛教的引进、传播和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吐蕃佛教石刻造像分布*为集中的地区。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在这些造像上的历史信息正在慢慢减少。因此,尽早对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调查记录,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摸清其保存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意见,迫在眉睫。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建林、田友前、胡春勃,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夏格旺堆,西北大学席琳等为主的联合调查队,于2009年对这两个县6处吐蕃佛教造像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资料整理。本书是对吐蕃时期西藏昌都地区现存佛教遗迹所做的正规考古学调查,包括文字记录、实测图、影像和墨拓等,资料丰富,是目前有关这一区域佛教遗迹*为全面的介绍和原始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稿可视为一种 尝试集 ,它借助东亚交流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 都城 这一视角,在 东亚都城时代 形成与解体的背景中,发掘唐长安城空间在日本的复制与挪用,及其在日本古代文学中引起的连锁性反映。以十世纪唐王朝的灭亡和长安作为东亚都城典范的失坠为分水岭,尝试解答了两个问题:一是九世纪之前日本对唐长安城空间的复制与日本文人长安书写稀薄之间的龃龉;二是十世纪以将随着唐长安城的 消失 及东亚格局的变迁, 长安 如何成为日本文人建构国家认同,并在东亚世界获取 小中华 身份的手段。本书综合运用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古代中日两国的都城空间、王权书写与国家想象之关联。
一、“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入选著作以名著为主,酌量选录名篇合集。 ?二、入选著作内容、编次一仍其旧,唯各书卷首冠以作者照片、手迹等。卷末附作者学术年表和题解文章,诚邀专家学者撰写而成,意在介绍作者学术成就,著作成书背景、学术价值及版本流变等情况。 ???三、人选著作率以原刊或作者修订、校阅本为底本,参校他本,正其讹误。前人引书,时有省略更改,倘不失原意,则不以原书文字改动引文;如确需校改,则出脚注说明版本依据,以“编者注”或“校者注”形式说明。 ???四、作者自有其文字风格,各时代均有其语言习惯,故不按现行用法、写法及表现手法改动原文;原书专名(人名、地名、术语)及译名与今不统一者,亦不作改动。如确系作者笔误、排
“丝路物语”书系每册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博物馆、一处古遗址或一座石窟寺,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可尽情观赏汉代桑蚕基地的鎏金铜蚕,饱览敦煌石窟飞天的婀娜多姿。聆听丝路古道上的声声驼铃——这是一部启封丝路文明的记忆之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恒久魅力。感受始皇地下军团的烈烈秦风,惊叹西汉“马踏匈奴”的雄浑奔放,仰慕大唐《阙楼仪仗图》的盛世恢宏——这又是一部积淀文化自信的启智之作。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更是一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著。
本书是从敦煌学、文选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版本学、校雠学等多方位多角度全面而又系统深入地研究敦煌本《文选音》的一部专著。本书作为关于《文选》音释的考释之作,是以今本《文选》校订其版本文字,以各型《文选》之注音与之参正考订,并以现存保留古音较多的古音学著作如唐代的陆德明《经典释文》、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宋代的陈彭年《广韵》、丁度《集韵》,及文字学著作顔元孙《干禄字书》、陈彭年《玉篇》、释行均《龙龛手镜》等与之参互考校,以证实敦煌本《文选音》写卷音释之普遍性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