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展现了北京内城、外城和皇城自1860 年北京首次有照片资料到20世纪60 年代的图片资料,本书精选了450 幅图,呈现了这一百年间老北京城门城垣较清晰的旧影。通过这些影像的拍摄者和传播者,使我们如今得以领略关于这片土地的记忆 老北京的城池建筑和风貌。紫禁城荣幸留存至今,暂不在此书之列。 本书以历史影像作为时间轴线,加以叙述北京城门、城垣演变和消失的过程。每座城门搭配小传和影像注释,是作者翻阅大量关于北京的史料、民俗典故,以及考证判定后所拟,力求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还原这座古城不同时代的旧影,展现北京城的变迁、繁荣、和平和战乱,带给读者充实而丰富的体验。 每一幅影像都是凝固的岁月切片,或许读者还能在书页中与那些消逝的城门、湮灭的市井喧嚣发生共鸣。这不是一本冰冷的图集,而是一部带着情感和热爱的民间
《经纬华夏》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围绕这一发端,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 传记 。作者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 大历史 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重新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 在五千余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大地中国》 历史与地理密不可分,历史决定思维的深度,地理决定视野的广度。《大地中国》是北京大学教授韩茂莉写给大家的历史地理通识,二十六个专题,贯通上下五千年,遍及南北东西,涵盖了
苏州地处江河湖海间,湖塘密布、河汊纵横,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和著名的 东方水城 。千百年来,苏州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水是城市最鲜明的特质。为了进一步梳理苏州水文化资源,做靓江南文化的水文章,特编纂本书。本书着眼苏州全市域,从多个方面制作水文化地图若干张,标注相应的文化资源点位、游览线路及注意事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包括地图、古地图、手绘地图、照片、老照片、文字介绍等元素),在文化展示、文化科普、文旅推广、生态环保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涵育人人爱水、护水、亲水的良好社会氛围。
该书为一本大学本科生历史地理信息化方向的教材,全书共包括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学科发展趋势、应用软件与工具、分析方法与模型、应用GIS处理古旧地图方法以及实践案例。
本书通过华夏先民从东方启航、腓尼基人地中海接力丝绸之路、欧洲人探险开辟远洋新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开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五个部分,从航运、物产、经贸、科技、文化、民心、梦想等层面,用丰富多彩的邮票视觉语言,全景表现海上丝绸之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准确把握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定位和时代脉搏,深刻揭示源远流长的海上丝路文化对于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历史贡献,形象阐述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开放融合、互利共赢、睦邻友好、和平发展之路,更是一条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大通道,既蕴含历史情怀,又富有时代气息,内涵丰厚,视角独特。
侯仁之一生致力于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从河湖水系和地理环境入手,系统地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形成、发展、城址转移的过程。本书精选了他在建国以后所撰写的五十五篇相关作品,论述中饱含着作者对北京城的深厚感情。
文坛五十年写《万历五十年(全2册)》人,学林版鸿篇巨著挑战《雍正王朝》。神童帝师,群臣博弈,万历王朝五十载朝野兴亡,明宫三案,父子恩怨,风雪定陵六百年海内绝唱这部煌煌8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阐述了明清鼎盛之际社会矛盾和文化纠葛的复杂而尖锐,沧桑之变,似在瞬间。《万历五十年(全2册)》在变革的历史维度,审察亡明之际的历史变化方面,也与当下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和文化转型有许多脉息呼应之处。与众不同的是,作品以“大历史”观念来指导、维系艺术再现的全过程,刻画了万历帝、首辅张居正、大内总管冯保,包括海瑞、戚继光等主要人物性格,以及郑贵妃、李太后、宦官张鲸等次要人物心迹,以“大悲剧”的全面展现来洞悉真实历史“悲剧”的演变过程,演绎万历王朝的衰亡史。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丛书以当今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为基准共分为34卷;从近代中国人文地理角度出发,精选10000多张历史影像;由地理学、历史学及影像学、翻译学等方面专家协同,科学严谨地对
《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目前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本书为《北平历史地理》首次译为中文出版。书中含54幅地图,全部为作者亲手所绘。为呈现地图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丛书以当今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为基准共分为34卷;从近代中国人文地理角度出发,精选10000多张历史影像;由地理学、历史学及影像学、翻译学等方面专家协同,科学严谨地对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传统又年轻的现代学科,一切人类在大地上的活动都属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范围,这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收入本书里的文章各有各的精彩:辛德勇教授解读了顾颉刚先生的古史地域观念,认为顾先生提出
本书收集翔安地名,分已经消失的地名和正在使用的地名两部分,已经消失的地名考据地名来源与消失原因,现有地名交代来源和沿革过程。旁及地名所在地域重要的人文活动和宗族情况。该书还收集了不少与地名有关的掌故。
本书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钩沉、精选出反映重庆城从晚清到民国时期城市变迁的精彩文字五十篇。让读者在文字的空间中漫步,深入了解重庆城市的历史。选编的文献 重视城市中的日常生活状态与人们对于城市的细细切切的感受,使得读者能够穿越时空,感受这座城的质感、温度、这座城的苦难与问题。它同时也是一本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字,从晚清到民国的重庆城历史地图的展示。每一篇文字之间有一张相近时期的地图,共同形成文与图的应对,使读者读之有益,读之有趣。
1840-1949年,是中国社会变革激烈的时期,百年间,不仅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天翻地覆,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亦是沧海桑田。然而,这种变革与变迁并非接近同步,作为一个地理上幅员辽阔、内部结构却干差万别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理论,在阐 述唐代四川地区行政区划演变、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农业历史发展的 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探讨唐代四川地区农业发展与 社会变迁的内在联系。本书首先从农业物质生产资源、劳动力资源、 农业生产技术资源三个层面,着力解析唐代四川地区农业发展的内 在动力;其次,选取历代文献着重记载的“扬一益二”“别籍异 财”“俗好娱乐”以及“和同为一家”等四川地区特有的社会现 象,全面考察唐代四川地区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双重互动下所 折射出的内在合理性。
“思辨文博守正创新”丛书是单霁翔博士在我社自2006年至2011年陆续出版的六本专著作品的再版,该丛书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梳理了作者在文物保护、城市文化建设、博物馆建设方面的理念体系,使用大量的工作实例、结合具体数据分析,进行了详细、生动、客观的介绍,并提出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工作意见和建议。《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是其中的一本,该书主要包括五章,分别是文化景观遗产的提出与定义、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理论探索、文化景观遗产的类别与特征、当前文化景观遗产面临的挑战、保护文化景观遗产的若干途径。
本书收集翔安地名,分已经消失的地名和正在使用的地名两部分,已经消失的地名考据地名来源与消失原因,现有地名交代来源和沿革过程。旁及地名所在地域重要的人文活动和宗族情况。该书还收集了不少与地名有关的掌故。
吴立、朱诚、李枫等著的《江汉平原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环境考古研究(精)》通过对沙洋钟桥、天门石家河古城谭家岭和三房湾等遗址中全新世晚期典型遗址古洪水事件考古地层学和年代学、孢粉、钻石微形态、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等多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研宄,结合研究区现代洪水沉积物特征指标的对比分析、文化遗址数量变化、时空分布、地层堆积特征、区域遗址变动情况及江汉平原众多中全新世考古遗址的地理位置、年代学数据、地貌高程、古洪水层埋深和文化层厚度等资料的统计,对江汉平原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及其与人类文明演进的互动响应关系进行系统的环境考古研究,以揭示该区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的年代、特征过程、发生的环境背景与东亚季风降水变化的关系,并弄清占洪水事件对新石器时代各期文化和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影响。 本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