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疆域有多大 政区界限为何犬牙交错 为何汉唐定都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 人口为何多次大起大落 400多个民族,为何如今只有56个 黄河改道如何改变中国历史 潮平岸阔的长江为何被称为天堑 万里长城为何千年不倒 运河何以成为王朝兴衰的生命线 丝路为何是中西文化交流主动脉
在20多年田野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对茶马古道的定义、历史缘由、线路、运载主体、区域间综合环境调适和资源互补、城镇与人口流动、文化传播交流和精神价值、意义等进行了清晰深入的探究,试图说明,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文化带有着历史和空间的持久联系,它们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早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自然而然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茶马古道》以交互流动往来的 交通线 , 通道 或 走廊 来动态地、整体地贯穿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文化带这一区域,多方面、多角度地解读茶马古道,并将人文精神贯注其间,以熔铸对茶马古道的人文和审美理解,将学识与阅历、感情合翼,并以生动的文笔畅述,令人耳目心境一新。
《中朝日越四国历史纪年表》是一部内容精详,用途广泛,又非常便干查检的工具书。该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尽,编排细致,尤其是包罗中、日、朝、越四国及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纪年,是一部既新颖又实用的工具书。此次修订,增加了近年来作者的*研究成果,修改了初版中个别讹误,对以往的众多历史年表取长补短,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历史工具书。
马帮是一种民间运输团体,是20世纪90年代前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基础又与茶马古道沿途边远山区淳朴无欺的多民族民风、民俗、民规,以及神秘的古老传说、宗教信仰等多元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使马帮及马帮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别具一格。该书主要讲述了奔波在茶马古道上的这帮特殊人群,在路途上和他们的人生中发生的那些不为人知的马帮故事。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
如果乌巴花献于佛台的话,那蜜蜂我也愿进入佛堂。 这是他蘸着青稞酒写在风马藏餐吧原木桌子上的一句诗。他,就是那个*次见到我,就笃定地认为我是绿度母的化身的藏族男子。也是他,使我只身一人在遥远的高原腹地的旅行,变得更加充实,也更加不真实。但在拜谒了一座又一座寺院,亲身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开悟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他写的那句诗的意思。而我的一个人的藏地之行,虽然充满了旅途的艰辛,但直到今天,闭上眼睛,我仍能清晰地看到风马藏餐吧缝着吉祥八宝的蓝白色棉布门帘,还有高原明丽的阳光穿过雕刻精美的窗棂......本书为《一个人的藏地》精装版,作者在修订的过程中,续写了十年变迁后灵魂人物 朵朵 的人生际遇,更增添了厚重的现实感。
专家写给社会公众的全面介绍中国地理探索与发现的高品位普及性图书。上自三千年前传说中的周穆王西巡,下迄新中国科考人员对天坑群、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探索与发现。除了著名的徐福东渡、张骞通西域、玄奘印度取经、郑和下西洋、徐霞客的地理考察,本书还对班固、甘英、法显、丘处机等的域外活动以及沈括的地理学创见、李四光地质学理论、竺可桢的西湖生成说以及谭其骧的历史地理发现等,做了详尽的介绍和诠释。
国名,指国家的名称,即主权国家的官方称号。就像人起名字有其恰当的含义或特定的寓意一样,国名也客观地承载着各国的历史、传统与政治等基因密码,传递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与制度文明的文化信息。本书是一本适合广泛人群阅读的科普读物,它不仅详实记录了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简称、全称,还追根溯源,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探究了国名的源流与含义。透过国名变动的表象,人们可以去追寻各国的政治文明与历史文化演进的轨迹,客观认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理性对待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的多元文化差异。
这是一本关于苏州这座城市的时尚旅游口袋书。本书力图用最性情、锐的文字,最独特的视角,展示最独特的苏州风物,把最苏州的一面呈现给来苏游客,为游客打开一扇不同以往的,能在不经意间心里微颤的、触摸苏州的新窗口。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曾经属于中国的库页岛,就变成了沙俄的萨哈林,变成了俄国监禁犯人的苦役岛;而直到今天,其在许多国人心中仍有一份特别的纽结牵连,一种挥之不去的复杂与沉重。作者写作这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目的不在于对旧时领土的声索,而是基于一种遐深的伤逝,想借助那些陈年往事,厘清库页岛渐离母体的去国之路。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却应摒弃那种顾盼自雄或自怨自艾,而深自省察,反求诸己,大约才是获得鉴戒、振作复兴的径路。
本书属于 日本近代对中国边疆调查及其文献研究 丛书之一,获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本书为译著,主要叙述日本杂志记者深谷松涛、画家古川狄风两人自1915年12月至1918年3月多次深入中国东北及内蒙古地区,进行调查以获取各种信息的踏查记。书稿主要由 千山绘画巡礼 满洲乞食旅行 海洋岛观捕鲸 长白山探险记 鸭绿江遇险记 蒙古横越记 等部分构成。此书是了解日俄战争后日本人对中国行为的珍贵史料,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本书属于“日本近代对中国边疆调查及其文献研究”丛书之一,获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本书翻译自日本1931年版的《民俗学上所见之蒙古》(日文书名《土俗学より上観たる蒙古》,被日本学界认为是田野考察的经典之作),为游记性质的历史著作。全书以日记形式记录1906年6月至1908年12月作者在蒙古族地区所进行的田野调查,内容包含语言童谣、人情风俗、商贸经济、文物遗迹等方面,对了解一个世纪前蒙古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