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2013年第三版的修订。原书为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植被的变迁,水系的变迁,海岸线的变迁,沙漠的变迁,疆域的变迁,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古代农业的地区开发与地域差异,历代工矿业的分布和兴衰变迁,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线的历史变迁,历史景观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等等。本次修订主要包括:根据最新规定重新绘制了全书的地图;对内容,特别是脚注部分,作了修正和补充。
《经纬华夏》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围绕这一发端,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 传记 。作者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 大历史 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重新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 在五千余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大地中国》 历史与地理密不可分,历史决定思维的深度,地理决定视野的广度。《大地中国》是北京大学教授韩茂莉写给大家的历史地理通识,二十六个专题,贯通上下五千年,遍及南北东西,涵盖了
本书既非制图史,也非地图的历史,而是一本通过十二幅世界地图讲述世界史的著作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 人─图像─世界 三位一体的棱镜,折
蜀道究竟多重要? 维护着国家统一与长治久安,连接着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促进着民族融合与商贸互动,接合着南北丝绸之路,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流动! 蜀道留下多少历史印记? 绝壁栈道、奇险关隘、山城古堡、绝美石窟、摩崖碑刻 蜀道激发多少文学创作? 初唐四杰 的王勃赞 宇宙之绝观 ,天才李白呼 难于上青天 ,诗圣杜甫叹 剑门天下壮 ,更有历代无数文人墨客的吟咏喟叹! 蜀道蕴含了多少生态智慧? 万株参天柏,世代守护。满目青翠,感受与古人同此的行道阴凉! 蔡东洲教授主编的《蜀道十讲》是一本面向广大读者的蜀道普及社科图书。本书从蜀道的线路变迁、国家统一与长治久安、历史遗存、行道古树、摩崖石刻、文化交流、文学创作、书法艺术、域外旅人等十个专题讲述蜀道故事,传承蜀道文化,让蜀道不断发挥其du特的历史、文化和现实价值
本书讲述了中国这一地理区域内,从史前文明直到今天如此巨大的历史跨度里,地理地貌发生的巨大改变。农田、山林、道路、桥梁、宫殿、苑囿、村落、城市等等,体现了中国人对环境持续不断的精微适应和塑造。从古代人与土地之间和谐、安定并充满美感的关系,到近代以来这种关系被西方殖民入侵、内战所打断,而在现当代工业化的巨大力量对大地景观再次进行强有力的重塑,这其中有令人震撼激动的奇迹,也有令人忧虑不安的眩惑。
老挝是一个内陆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中部。是一个饱经沦桑的国家:古代久经战乱;15世纪后屡遭到暹罗(泰国)、缅甸和越南古代王国的入侵;近代又先后被法、日、美等国占领,并沦为殖民地,深受外来势力的掠夺、压迫和剥削。 老挝各族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进行了长期的反殖反帝斗争,1953年从法国统治下独立,1975年驱逐了美国殖民者,建立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共和国推行人民民主义制度,逐步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得到了广泛的援助,老挝是世界上人均获得援助*多的国家之一。 湄公河滋润着老挝的低地,那里有发展农牧业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肥沃土地。老挝幅员不大,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块亟待开发的 处女地 。20世纪80年代中,老挝开始经济改革,自此以后,水电、森林和矿藏资源的开发受到外商
本书是 中国学科出版工程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 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在充分利用历史地理学、河口海岸动力学与环境史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上,考察了两浙海塘技术与海塘型制变化的过程及其驱动力,尤其是康雍乾时期海塘修筑与王朝统治、乾隆南巡等宏观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清代两浙鱼鳞大石塘的形成过程中政治运作、技术选择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复杂交织,展示了历史文化 自然地理学在水利史、政治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海外华人中国国情十讲》属 中外文明互鉴与中国国情发展系列 教材之一种,读者对象主要为在校华侨华人学生。书稿旨在给海外华人、特别是海外侨领系统讲述什么是中国。首先,从中华文化核心要义和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过程两个视角,讲述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底色和根性。其次,讲述中国共产党是理解当代中国的钥匙,分析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两个基本领域的基本制度,脱贫攻坚的人类奇迹。后,讲述了海外华人和侨领们与西方社会交往过程中涉及较多、较为敏感同时也多被西方误解和质疑的民族、宗教和涉侨事务,论证 人类命运共同体 成为新时代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合理、可能与可行。
王剑英是国内享有盛名的历史地图专家、历史地理学家和明清史专家,他撰写的《明中都研究》填补了中国古代史、都城陵寝史的空白,对明中都遗址的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即上篇历史篇和下篇考察篇,主要为王剑英先生撰写的《明中都》和《明中都遗址考察报告》两部专著,卷分还辑录了王剑英先生考察明中都遗址时所绘的遗址踏勘图和测绘图,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图文并茂,不仅为我们了解明中都遗址的历史、保护等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还对推动我国明代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重庆地理》力图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人地关系为核心,以大量翔实地理数据和丰富的地理事实,展现重庆地理特色。在体例结构上,按丛书的统一要求,分为 总论 分论 和 专论 三篇。总论从总体上介绍重庆市的地理区位、行政区划及其演化历程、城市聚落形成与变迁,以及重庆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分论论述重庆市综合地理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方法,以及地理区划方案,详细介绍了各个地理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点、产业结构与布局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专论选择了*重庆区域地理特色、典型性和现实性的三个地理专题,即 山城重庆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保护 和 旅游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
《甘肃地理》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一体,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现状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甘肃省的地理区位、自然特征、资源潜力、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其区域差异。根据综合地理区划的原则,将甘肃省划分为五个地区,分别阐述各区的区域特征、优势资源及开发利用、产业发展与布局、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在上述区域分析的基础上,从历史地理、文化地理和城市地理的角度,对甘肃省在全国具有重要意义的特色地理问题,诸如嘉陵江河源、中华文明起源与人地关系演变、丝绸之路与文化景观、区域性古都与省会兰州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或力求反映其*研究进展。
本书是编著者延续《辛亥革命史地图集》的创意,继续以地图来展示辛亥革命运动发展变化所处在的空间,使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找到他们所关心的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并且对整个形势也可以获致总体的印象。相较《辛亥革命史地图集》而言,《辛亥革命历史地图》对历史事件的把握更加精准,内容更加丰富,
清季新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州县制度变革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涉及的面很宽,其中不仅包括19世纪后半期以来州县制度的嬗变轨迹,还有新制度的建构。长期以来,清季州县制度变革普遍不被看好,常常语焉不详,或认为州县改革只停留在纸面上,继而产生改革只有直隶等少数地方推行的误识。本书作者厚积薄发,广泛搜寻官方报告、地方志、报刊资料、时人记述,对清季州县政治、经济、司法、教育诸层面的改革进行了重新考察,试图从 人事 和新旧制度的纠葛中来把握其变革的趋势和特征,呈现此项改革丰富而复杂的历史面貌。
《神州——历史眼光下的中国地理》讲述了中国这一地理区域内,从史前文明直到 如此巨大的历史跨度里,地理地貌发生的巨大改变。农田、山林、道路、桥梁、宫殿、苑囿、村落、城市等等,体现了中国人对环境持续不断的精微适应和塑造。从古代人与土地之间和谐、安定并充满美感的关系,到近代以来这种关系被西方殖民入侵、内战所打断,而在现当代工业化的巨大力量对大地景观再次进行强有力的重塑,这其中有令人震撼激动的奇迹,也有令人忧虑不安的眩惑。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曾经属于中国的库页岛,就变成了沙俄的萨哈林,变成了俄国监禁犯人的苦役岛;而直到今天,其在许多国人心中仍有一份特别的纽结牵连,一种挥之不去的复杂与沉重。作者写作这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目的不在于对旧时领土的声索,而是基于一种遐深的伤逝,想借助那些陈年往事,厘清库页岛渐离母体的去国之路。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却应摒弃那种顾盼自雄或自怨自艾,而深自省察,反求诸己,大约才是获得鉴戒、振作复兴的径路。
孙靖国著的《桑干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对桑干河流域这一农牧交错地带两千年间反复层累、叠加的城市地理进行研究,通过对比秦汉、北魏、唐辽、明代、清代五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分布规律,复原区域内人地关系演变的历程,进而揭示城市格局变迁背后所折射的宏大历史背景。作者认为由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经济、文化、军事审制度等差异,导致了同一个区域内部。不同历史时期城市体系呈现迥然不同的面貌。城址分布和城市空间格局,是由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共同塑造,在各种因素中,建造、使用城市并居住其中的人,至为关键。
本书系统介绍北京地理环境,包括北京地理区位和行政区划的沿革,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北京作为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北京和首都圈的发展特点,北京的交通条件、区域功能与发展差异,北京面临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本书可以作为研究北京地理、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地学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
《中国边疆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主办的学术集刊。本书为第三辑,选载文章21篇,分为“一带一路”研究专稿、边政研究、边疆开发研究、边疆政权与民族研究、文献研究、动态与资料六个部分,代表了目前我国边疆史研究的前沿和方向。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先生等北洋军阀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目前国内*一部专门研究和完整记述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纷争、衰落和退出的集大成之作。它以非常丰富的史料和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北洋军阀兴衰为主线,对1895-1928年中国社会历史问题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思考,极大地拓展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空间和认识空间。
为使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创新状况,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创新发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辑、出版了测绘地理信息蓝皮书《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创新报告(2012)》一书。本书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徐德明局长主编,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之“测绘地理信息蓝皮书”的第四本,以测绘地理信息创新为主题,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和企业家撰文,对近年来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创新状况进行系统和深入分析。 《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创新报告(2012)》包括前言、主报告和专题报告三部分。前言总结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取得的重大成绩,指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创新面临难得发展机遇,提出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今后推动地理信息创新发展的举措。 主报告对近年来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