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相送指南正法(共2册)(精)》由无名氏著,《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两书,原书均为抄本,现存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两书作者均已无考,约分别成书于明中叶和清初。《顺风相送》包括127则,《指南正法》包括87则。两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部分关于气象方面的观察方法,如太阳太阴出入时刻、逐月恶风、潮水消长、雷电、观看星辰,以及定罗经下针、定舡行 数,和其他一些禁忌;第二部分是各州府山形水势的记载,每一路程沿途各地作简单说明;第三部分是各处往回针路、日清,于往还各地的罗经方向、路程远近、礁石隐显、打水深浅、能否停泊,都有详载。两书为研究我国地理学史、中西交通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顺风相送指南正法(共2册)(精)》由无名氏著,《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两书,原书均为抄本,现存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两书作者均已无考,约分别成书于明中叶和清初。《顺风相送》包括127则,《指南正法》包括87则。两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部分关于气象方面的观察方法,如太阳太阴出入时刻、逐月恶风、潮水消长、雷电、观看星辰,以及定罗经下针、定舡行 数,和其他一些禁忌;第二部分是各州府山形水势的记载,每一路程沿途各地作简单说明;第三部分是各处往回针路、日清,于往还各地的罗经方向、路程远近、礁石隐显、打水深浅、能否停泊,都有详载。两书为研究我国地理学史、中西交通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精选作者在期刊和网络上发表的文章,以及部分未公开发表的文稿,以现代地理学科学观、应用观和教育观为主轴,系统化归纳梳理结集成册。本书与作者2018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理学思维与实践》一脉相承,但又凸显两个新认识:一是提出现代地理学独立性本质在于本体交叉性,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有更深的洞察力;二是思考培养文理思维兼备的新型地理学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全书四篇:第一篇畅述探索现代地理学过程中的内在动力与外在条件;第二篇宣讲树立本体交叉科学观必定引申出服务社会的应用观和培养文理思维兼备新型地理学人才的教育观,本体交叉科学观是 三观 之本,驱动现代地理学成为一门富有魅力的独立学科;第三篇以作者应用现代地理学研究范式于农业实践的案例,论证服务社会是地理学存在的根基;第四篇从顶层设计、培养目
本书精选了葛剑雄关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代表性论著, 包括《西汉人口地理》《中国移民史·导论》《中国人口史·导论》, 以及9篇代表性论文。这些论著自出版或发表后, 皆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对推动我国学
本书以广东德庆为立足点,研究岭南历史文化及乡土风情风物,所涉遍及西江流域。德庆虽为粤西僻县,然其所处 交广道 适中位置,素有 粤西舟车之会 美誉,更有 潇贺古道 沟通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化。倘若搜钩交通,既可研究佛教东传路线之史阙,又可考中原与岭南经济文化交流之线索;若陆贾祠于德庆锦石山下,则汉使南来,必经此地,复有悦城龙母祖庙碑刻、香山古迹遗存、三洲岩摩崖石刻、元代学宫硕遗等,以地方人物轶事、文物遗佚,究心考索,遍地有宝待发,可谓视野不及而被忽略的文化宝库。 本书留心乡土民俗、田野调访、参互考定,补地方史志之阙;广搜遗闻轶事,图文并存,钩稽地志失载之因,揭其奎壁光而弘扬焉。适合文史爱好者及相关学术研究者阅读。
《舆地广记》是宋代一部重要的地理总志,欧阳忞撰。全书三十八卷,记述历代地理沿革,反映了北宋后期的政区建置情况。《舆地广记》与以前和同时代的历史地理学著作相比,在编撰体例上具有许多独到之处。前四卷首叙历
《顺风相送指南正法(共2册)(精)》由无名氏著,《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两书,原书均为抄本,现存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两书作者均已无考,约分别成书于明中叶和清初。《顺风相送》包括127则,《指南正法》包括87则。两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部分关于气象方面的观察方法,如太阳太阴出入时刻、逐月恶风、潮水消长、雷电、观看星辰,以及定罗经下针、定舡行 数,和其他一些禁忌;第二部分是各州府山形水势的记载,每一路程沿途各地作简单说明;第三部分是各处往回针路、日清,于往还各地的罗经方向、路程远近、礁石隐显、打水深浅、能否停泊,都有详载。两书为研究我国地理学史、中西交通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书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经典著作中的一卷,汇集了有名历史地理学者邹逸麟教授的经典论著。邹逸麟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所创始人之一,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在历史地理学科的创建中起重
《顺风相送指南正法(共2册)(精)》由无名氏著,《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两书,原书均为抄本,现存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两书作者均已无考,约分别成书于明中叶和清初。《顺风相送》包括127则,《指南正法》包括87则。两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部分关于气象方面的观察方法,如太阳太阴出入时刻、逐月恶风、潮水消长、雷电、观看星辰,以及定罗经下针、定舡行 数,和其他一些禁忌;第二部分是各州府山形水势的记载,每一路程沿途各地作简单说明;第三部分是各处往回针路、日清,于往还各地的罗经方向、路程远近、礁石隐显、打水深浅、能否停泊,都有详载。两书为研究我国地理学史、中西交通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