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先生等积五十年之功撰成,是目前国内专门研究和完整记述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纷争、衰落和退出的集大成之作。它以极丰富的史料为基础,萃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上起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将北洋军阀兴衰分成四个阶段,对其间中国诸多社会历史问题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思考,极大地拓展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空间和认识空间。 本书面世后收获颇多赞誉,被称为该领域 科学的总结性成果 ,并已成为相关研究与教学的经典之作。
《经纬华夏》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围绕这一发端,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 传记 。作者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 大历史 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重新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 在五千余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大地中国》 历史与地理密不可分,历史决定思维的深度,地理决定视野的广度。《大地中国》是北京大学教授韩茂莉写给大家的历史地理通识,二十六个专题,贯通上下五千年,遍及南北东西,涵盖了
王剑英是国内享有盛名的历史地图专家、历史地理学家和明清史专家,他撰写的《明中都研究》填补了中国古代史、都城陵寝史的空白,对明中都遗址的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即上篇历史篇和下篇考察篇,主要为王剑英先生撰写的《明中都》和《明中都遗址考察报告》两部专著,卷分还辑录了王剑英先生考察明中都遗址时所绘的遗址踏勘图和测绘图,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图文并茂,不仅为我们了解明中都遗址的历史、保护等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还对推动我国明代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以海上丝绸之路上被输出的漆器为研究对象,旨在考察古代中国漆器海外输出的缘起、契机与途径,阐明古代漆器文化海外输出历史背景、传播历程与相互影响,并由此确证海上丝绸之路漆器文化交流的特征、内涵与偏向。选题探寻与研究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漆艺文化及其美学的输出、传播与影响,呈现出中国传统工艺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与逻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这是一部徐徐展开的凉山人文地理笔记,也是一部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凉山人文史和精神史。身为凉山人的作者多年间不断深入彝族聚居区,用图像与文字记录了凉山的季候、山河、植被、风俗,从西昌到金沙江,从毕摩文化到彝人之歌,作者通过刻画个体来放大历史的细节,用极具人文关怀的笔触为我们还原和呈现了全国彝族聚居区的完整风貌,弥补了公众对凉山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认知的空白,更让我们透过这偏远的地域和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加深对广袤中国大地的了解。
图绘山川 古代地图中的图像与历史》,以国家图书馆藏明清山川图等相关图像资料为研究对象,是一部通过文献考证和山川地图的解读,研究中国古代山川地图的学术专著。本书的论述采用一图一论的方式。首先,每篇文章作者都详细描述了图片的画法以及它反映的主要内容。其次,作者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对每一张图片都进行了绘制年代的考证,为图片的年代上限及下限进行界定。后,作者对该图片折射出的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书以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盐为主线,对澜沧江流域的盐业生产状况以及盐业兴衰导致的社会变迁等进行了全面剖析。研究以澜沧江流域为轴线,选取该流域上分布着的几个盐区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青海省囊谦县、云南省兰坪县和云龙县等。全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步:一是掌握澜沧江流域盐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流程所包含的各个元素,二是运用历时性的分析方法研究盐如何推进区域族群互动等,三是探索盐业生产与地方社会变迁的关系。全书除了研究相关领域研究文献外,还结合作者田野调查所得资料与当地档案馆收藏文献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填补了澜沧江流域盐业史等相关学科领域的部分空白。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一些地区,尤其是西藏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些领域还有盲点。而援藏是解决这些问题*有效的办法。作者秉承科学援藏、创新援藏的精神,在书中用了大量的典型事例介绍了援藏干部如何因地制宜地创新援藏、改善民生问题,有效提升西藏百姓生活质量,发展经济。为了安全援藏,作者打破传统思想观念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 在高原生活可以不缺氧,并且详细解说了援藏干部防 高原缺氧 方法,过一个有质量的援藏生活,更好地发挥自身特长服务西藏,完成援藏任务。 为了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更好地理解本书,书中还印有二维码,读者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作者的视频,全方位领悟新时代的援藏精神。
该书为一本大学本科生历史地理信息化方向的教材,全书共包括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学科发展趋势、应用软件与工具、分析方法与模型、应用GIS处理古旧地图方法以及实践案例。
一本高品质大众化的海洋历史文化通俗读物,专家学者写给社会公众的人文历史书。中国具有漫长的海岸线,海岸线上的港口、灯塔、炮台已经或正在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本书上下五千年、纵横六万里,以三者地理位置为经,人文历史为纬,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勾勒了我国沿海主要港口、灯塔和炮台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既有宏大叙事,又有细节描绘。文本详略得当,逻辑清晰,图文并茂,史论结合,完美呈现了中国漫长海岸线的人文自然混合景观 港口、灯塔与炮台的悠久历史及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全书三个篇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生动再现了我国海岸线上曾经发生的真实历史和传奇故事。
本书通过华夏先民从东方启航、腓尼基人地中海接力丝绸之路、欧洲人探险开辟远洋新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开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五个部分,从航运、物产、经贸、科技、文化、民心、梦想等层面,用丰富多彩的邮票视觉语言,全景表现海上丝绸之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准确把握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定位和时代脉搏,深刻揭示源远流长的海上丝路文化对于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历史贡献,形象阐述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开放融合、互利共赢、睦邻友好、和平发展之路,更是一条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大通道,既蕴含历史情怀,又富有时代气息,内涵丰厚,视角独特。
本书通过对沙洋钟桥、天门石家河古城谭家岭和三房湾等遗址中全新世晚期典型遗址古洪水事件考古地层学和年代学、孢粉、锆石微形态、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等多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研宄,结合研宄区现代洪水沉积物特征指标的对比分析、文化遗址数量变化、时空分布、地层堆积特征、区域遗址变动情况及江汉平原众多中全新世考古遗址的地理位置、年代学数据、地貌高程、古洪水层埋深和文化层厚度等资料的统计,对江汉平原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及其与人类文明演进的互动响应关系进行系统的环境考古研宄,以揭示该区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的年代、特征过程、发生的环境背景与东亚季风降水变化的关系,并弄清古洪水事件对新石器时代各期文化和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影响。
熊月之主编的《上海史 论丛(第2辑)》由复旦大学上海史 研究中心主办,是以上海史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尤其侧重刊发具有 视野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海内外学术动态,刊登珍稀外文历史资料。本书为第2辑,后续还会陆续出版。
《世界的宁波,宁波的世界》从宁波经济发展、产业版图、人才政策、生活导览、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商业生活等多个视角,全方位展现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精彩世界,帮助世界各地人才快速了解宁波、走近宁波,让世界看到宁波这座城市的幸福厚度、态度、纯度和气度。
熊月之主编的《上海史 论丛(第2辑)》由复旦大学上海史 研究中心主办,是以上海史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尤其侧重刊发具有 视野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海内外学术动态,刊登珍稀外文历史资料。本书为第2辑,后续还会陆续出版。
本书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钩沉、精选出反映重庆城从晚清到民国时期城市变迁的精彩文字五十篇。让读者在文字的空间中漫步,深入了解重庆城市的历史。选编的文献 重视城市中的日常生活状态与人们对于城市的细细切切的感受,使得读者能够穿越时空,感受这座城的质感、温度、这座城的苦难与问题。它同时也是一本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字,从晚清到民国的重庆城历史地图的展示。每一篇文字之间有一张相近时期的地图,共同形成文与图的应对,使读者读之有益,读之有趣。
“思辨文博守正创新”丛书是单霁翔博士在我社自2006年至2011年陆续出版的六本专著作品的再版,该丛书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梳理了作者在文物保护、城市文化建设、博物馆建设方面的理念体系,使用大量的工作实例、结合具体数据分析,进行了详细、生动、客观的介绍,并提出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工作意见和建议。《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是其中的一本,该书主要包括五章,分别是文化景观遗产的提出与定义、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理论探索、文化景观遗产的类别与特征、当前文化景观遗产面临的挑战、保护文化景观遗产的若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