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6月18日,也就是毕加索第一次在巴黎举办画展的半个月前,为什么他会被巴黎警察局标记为 无政府主义者 ? 1914年12月1日,为什么法国政府要扣押毕加索将近700幅立体主义作品,长达十年之久? 在1947年之前,为什么毕加索的作品缺席了法国几乎所有的公共收藏? 从1900年第一次抵达巴黎,到1973年在穆然离世,为什么毕加索始终没有成为法国公民? 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在被掩埋多年的文献中,藏在从未被利用的档案资源里,藏在每一封信件、每一行手写的字迹中。随着真相重见天日,一切都变得不同,毕加索身份的复杂性也远超想象。 本书将带领我们追随这位天才艺术家与战略家的步伐,踏上一段惊心动魄的巴黎之旅,观察他如何巧妙地穿行于一个间隙丛生的社会中。我们看到他一步一步建立起自己的圈子,并在巴黎杀出重围,成为一位世界艺术大师。
《伦勃朗的眼睛》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艺术与人物传记的宏大作品。 西蒙·沙玛以16至17世纪尼德兰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解读荷兰艺术巨匠伦勃朗各阶段的重要作品,向我们呈现了这位绘画大师的天赋之才与起伏生涯:他如何从一个青涩却有着惊人天赋的模仿者,迅速成长为以无语伦比的独创性傲视群英、备受上流社会追捧的博学画师?又如何因特立独行、画风粗野而遭到冷落,以致晚年落寂?他在艺术风格上的持续探索、对自身境遇的淡然,揭示了怎样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他令人唏嘘的人生结局,又折射出怎样的人性弱点与社会势态?作为历史学家,西蒙·沙玛以大量史料为基础,用重要的历史节点勾勒出16至17世纪尼德兰乃至欧洲的社会变迁,并填充生动的风俗起居细节,铺陈出一幅熙熙攘攘、随时代沉浮的市民生活图景。 作为艺术史家,沙玛将视
目录中的前半部分,是根据作者在2010年秋冬对五十余位当代艺术家进行电视访谈的录音资料中整理出来的,近二十位艺术家,占全部录音资料的三分之一;内容分别涉及艺术家的童年往事与“文革”记忆、创伤与梦想、个人艺术经历,以及各自对历史与现实、传统与艺术形式、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技术与媒介、宗教与信仰、人类与生物、过去与未来等命题的感受和见解。目录中的后半部分,是作者平时各种谈话录音的整理,形式接近日常聊天,两人或多人聊天、还有接受采访、会议发言、在学校或美术馆讲演;内容庞杂,涉及政治、理论与现代史、当代文学、八十年代、先锋派、中国当代艺术的多重历史脉络、上海南京北京等城市的文化差异、作者口述自传,以及对艺术家个人和作品的印象。
《爸爸丰子恺》是丰子恺之女丰一吟八十岁时对爸爸丰子恺的再次回忆。这本书较多地叙述了生活中的丰子恺。文字细致真实,让我们看到了丰子恺的真性情。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是影响了世界500多年的“网红”。达?芬奇能将艺术、科学、技术和想象力融为一体,同时,他能对自己稍显异类的状态泰然处之:私生子、同性恋、素食者、左撇子、容易分心。带着顽皮而执着的热情,达?芬奇孜孜不倦地投入对众多领域的创新与探索,包括解剖学、化石、鸟类、飞行器、光学、植物学、地质学、水流,以及军事装置。他的笔记不仅是有史以来对好奇心难以超越的纪录,而且是激动人心的指南,跨学科的才华跃然纸上,带领我们去了解这个好奇心旺盛的人。 涌现了达?芬奇、哥伦布和古登堡的15世纪,是一个通过新技术发明,探索和传播知识的时代,就如我们现在身处的时代一样。达?芬奇的天才之处正是基于那些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提升的能力:热切的好奇心、认
《追梦漫画60年:藤子不二雄A自述》深情叙述了藤子不二雄A充满曲折艰辛与精彩绚烂的60年漫画追梦生涯。偶像手冢治虫先生为其腾让日本漫画圣地“常磐庄”的故事,与挚友藤子?F?不二雄长期默契合作的经历及单飞的过程,以及回忆与著名漫画家赤冢不二夫、石森章太郎成名前坚持创作漫画的岁月……在感谢给予他支持与鼓励的人们的同时,为读者倾情述说六十余年始终如一的艺术创作热忱。书内配有多幅作者及漫画家朋友们的珍贵照片以及生活场景照,可令漫画迷一饱眼福。
《悲鸿生命》全景呈现中央美术学院首位校长、 画家徐悲鸿的艺术人生,细致梳理1918年以来徐悲鸿在油画、国画、素描、书法、美术教育、典藏中国古代书画等方面的巨大贡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艺术嬗变的历史脉络。本书大致分为序章、主体内容、附录三部分。其中主体内容由“民生关切(油画)”“家国情怀(国画)”“致广尽精(素描)”“儒雅沉雄(书法印章书信)”“典守精粹(收藏)”“教育”等六大篇章组成,重点作品均附文字和资料照片、手稿详解,同时收录十位美术史专家研究文章辅助解读。
本书作者是斯坦福大学荣休临床精神病学教授,以弗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法为特独视角,以梵高遗留给世人的数百封书信和数百幅画作为“自由联想”的素材,同时运用大量的背景资料,对梵高的一生展开追踪。从他幼年的遭遇、 的信仰、职业的挫折、爱情的失败、对父母的叛逆、和弟弟的复杂情感、以及与同时代画家的关系等诸方面的因素来解译这位画坛旷世奇才的内心世界,对他的怪诞、疯癫,对他的割耳、 ,对他绚烂眩晕的绘画风格作出较合理的解释。
受尽折磨的天赋。一位表现主义大师的天才与焦虑。 文森特·凡·高的故事是艺术史中 讽刺意味的。 ,他被当作从古至今 重要的画家之一而受到全世界的赞美,他的作品得到商业展览的认可、被美术馆收藏、在拍卖会上不断创下千百万美元的价格纪录。然而,当凡·高描绘着那些后来变成极为畅销的大师之作的时候,他不但在与同时代的观者的冷漠抗争,也在同精神疾病的毁灭性做搏斗,忧郁的经历和令人无力的焦虑 终在1890年夺走了凡·高的生命,他在自己37岁生日之后不久便 去世了。 瑞纳·梅茨格著的《凡·高(精)》此次对文森特·凡·高(1853-1890年)的全面研究将一本对他的生命与艺术进行详尽论述的专著与关于他的871幅画作的完整目录结合到了一起。
《悲鸿生命》全景呈现中央美术学院首位校长、 画家徐悲鸿的艺术人生,细致梳理1918年以来徐悲鸿在油画、国画、素描、书法、美术教育、典藏中国古代书画等方面的巨大贡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艺术嬗变的历史脉络。本书大致分为序章、主体内容、附录三部分。其中主体内容由“民生关切(油画)”“家国情怀(国画)”“致广尽精(素描)”“儒雅沉雄(书法印章书信)”“典守精粹(收藏)”“教育”等六大篇章组成,重点作品均附文字和资料照片、手稿详解,同时收录十位美术史专家研究文章辅助解读。
《孤独的 唱(八大山人传)(精)》是当代文坛唯一一本书写八大山人的传记作品。作者陈世旭在现存不多的关于八大山人的史料记载中,用自己的文学想象和大量相关历史资料,为读者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八大山人形象,并结合八大山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生经历对其画作、诗词、书法进行了艺术的鉴赏。 《孤独的 唱(八大山人传)(精)》语言文字具有比较高的文学水平,在传记文学作品中有自己独特的文学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