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的眼睛》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艺术与人物传记的宏大作品。 西蒙 沙玛以16至17世纪尼德兰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解读荷兰艺术巨匠伦勃朗各阶段的重要作品,向我们呈现了这位绘画大师的天赋之才与起伏生涯:他如何从一个青涩却有着惊人天赋的模仿者,迅速成长为以无语伦比的独创性傲视群英、备受上流社会追捧的博学画师?又如何因特立独行、画风粗野而遭到冷落,以致晚年落寂?他在艺术风格上的持续探索、对自身境遇的淡然,揭示了怎样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他令人唏嘘的人生结局,又折射出怎样的人性弱点与社会势态? 作为历史学家,西蒙 沙玛以大量史料为基础,用重要的历史节点勾勒出16至17世纪尼德兰乃至欧洲的社会变迁,并填充生动的风俗起居细节,铺陈出一幅熙熙攘攘、随时代沉浮的市民生活图景。 作为艺术史家,沙玛将视角
本书是英国历史学者、传记作家亚历克斯 丹切夫所撰写的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详尽传记。勒内 马格利特(Ren Magritte,1898 1967)是福柯和维特根斯坦在智识上的对话者,也是备受设计师和广告商青睐的画家。丹切夫致力于 用跨学科来探索艺术想象 ,著有多部艺术家传记,《马格利特传》是他的封笔之作。 本书通过大量第一手材料,还原了马格利特漫长的艺术生涯,解读了这位 现代世界最重要的图像提供者 的众多谜题。与多数传记作者对传主的追捧式书写不同,丹切夫以一种幽默又略带讥讽的语调来讲述马格利特的生平故事,与此同时,以较为客观的批评家眼光来对马格利特代表性画作进行逐一解析,探讨了画家如何将个人经历、梦境和现实融合,创作出充满奇幻色彩又深富哲理的艺术作品,揭示了马格利特作为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
《悲鸿生命》全景呈现中央美术学院首位校长、 画家徐悲鸿的艺术人生,细致梳理1918年以来徐悲鸿在油画、国画、素描、书法、美术教育、典藏中国古代书画等方面的巨大贡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艺术嬗变的历史脉络。本书大致分为序章、主体内容、附录三部分。其中主体内容由“民生关切(油画)”“家国情怀(国画)”“致广尽精(素描)”“儒雅沉雄(书法印章书信)”“典守精粹(收藏)”“教育”等六大篇章组成,重点作品均附文字和资料照片、手稿详解,同时收录十位美术史专家研究文章辅助解读。
受尽折磨的天赋。一位表现主义大师的天才与焦虑。 文森特·凡·高的故事是艺术史中 讽刺意味的。 ,他被当作从古至今 重要的画家之一而受到全世界的赞美,他的作品得到商业展览的认可、被美术馆收藏、在拍卖会上不断创下千百万美元的价格纪录。然而,当凡·高描绘着那些后来变成极为畅销的大师之作的时候,他不但在与同时代的观者的冷漠抗争,也在同精神疾病的毁灭性做搏斗,忧郁的经历和令人无力的焦虑 终在1890年夺走了凡·高的生命,他在自己37岁生日之后不久便 去世了。 瑞纳·梅茨格著的《凡·高(精)》此次对文森特·凡·高(1853-1890年)的全面研究将一本对他的生命与艺术进行详尽论述的专著与关于他的871幅画作的完整目录结合到了一起。
《德拉克洛瓦》 欧仁 德拉克洛瓦(1798 1863年)的高超画技集提香、委罗内塞、鲁本斯、伦勃朗等人之大成,但他的作品又引领了一种全新而现代的风潮,着重于画面表现,以唤起情感上的共鸣。他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开创者,他富有表现性的笔触和他对色彩的研究,对后来的印象派影响深远,而他对异域风情的热情也激发了象征主义运动中诸多艺术家的创作。 本书是关于这位法国浪漫主义艺术大师的全新研究,作者将德拉克洛瓦的生平和艺术放在他生活的迷人而动荡的年代,对其艺术与生平做了精彩的评述。结合德拉克洛瓦的重要作品与诸多文字材料,带领读者探索这个 一面着眼未来,一面回望传统 的浪漫主义灵魂。 《浪漫主义艺术》 浪漫主义既不在于主题的选择,也不在于准确的真实,而在于感受方式。 作为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回应
《艺术家画传·林曦明画传:水墨江南林曦明》以翔实的素材、生动的描写、精彩的文字撰写了画家的传记。《艺术家画传·林曦明画传:水墨江南林曦明》还精选了画家的多幅作品与他们的绘画札记、艺术评论,并配有创作大事年表、生活照等,让读者全方位地走进画家们的艺术世界。
20世纪重量级艺术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经典作品,迄今为止研究达?芬奇的 、有趣的著作之一。达?芬奇粉丝不可错过的作品。揭去“神”之光环,走进天才的内心世界,详实且生动的克拉克式讲述,再现达?芬奇的艺术成长历程。《蒙娜丽莎》《岩间圣母》……120余幅达芬奇名画与手稿清晰呈现。读懂达?芬奇的斜杠人设,你只需要这一本书。
。。。
受尽折磨的天赋。一位表现主义大师的天才与焦虑。 文森特·凡·高的故事是艺术史中 讽刺意味的。 ,他被当作从古至今 重要的画家之一而受到全世界的赞美,他的作品得到商业展览的认可、被美术馆收藏、在拍卖会上不断创下千百万美元的价格纪录。然而,当凡·高描绘着那些后来变成极为畅销的大师之作的时候,他不但在与同时代的观者的冷漠抗争,也在同精神疾病的毁灭性做搏斗,忧郁的经历和令人无力的焦虑 终在1890年夺走了凡·高的生命,他在自己37岁生日之后不久便 去世了。 瑞纳·梅茨格著的《凡·高(精)》此次对文森特·凡·高(1853-1890年)的全面研究将一本对他的生命与艺术进行详尽论述的专著与关于他的871幅画作的完整目录结合到了一起。
《张迁碑》又名《张迁表颂》,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东汉晚期佚名书法家书丹,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而成的一件隶书书法作品。此碑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现收藏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额字独呈扁形,书意在篆隶之间;碑阳正文15行,行42字;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碑文。此碑是谷城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张迁之功德而立,铭文着重宣扬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之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到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高。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字里行间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间朴质之风,格调峻实稳重,堪称神
《悲鸿生命》全景呈现中央美术学院首位校长、 画家徐悲鸿的艺术人生,细致梳理1918年以来徐悲鸿在油画、国画、素描、书法、美术教育、典藏中国古代书画等方面的巨大贡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艺术嬗变的历史脉络。本书大致分为序章、主体内容、附录三部分。其中主体内容由“民生关切(油画)”“家国情怀(国画)”“致广尽精(素描)”“儒雅沉雄(书法印章书信)”“典守精粹(收藏)”“教育”等六大篇章组成,重点作品均附文字和资料照片、手稿详解,同时收录十位美术史专家研究文章辅助解读。
为了积极响应中央建设文化强国,振兴文化经济,共筑江苏文化大省的口号,江苏艺术家网将联合社会各界艺术精英人士及艺术团体共同编撰《江苏书画艺术家档案(第1卷)》(阳世晟、彭水影编著)大型人物辞典专辑。本专辑编撰分为江苏籍历代书画名家档案和江苏当代书画名家档案2个主分类,及穿插当代知名书画家代表作品刊登专版等。
《德拉克洛瓦》 欧仁 德拉克洛瓦(1798 1863年)的高超画技集提香、委罗内塞、鲁本斯、伦勃朗等人之大成,但他的作品又引领了一种全新而现代的风潮,着重于画面表现,以唤起情感上的共鸣。他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开创者,他富有表现性的笔触和他对色彩的研究,对后来的印象派影响深远,而他对异域风情的热情也激发了象征主义运动中诸多艺术家的创作。 本书是关于这位法国浪漫主义艺术大师的全新研究,作者将德拉克洛瓦的生平和艺术放在他生活的迷人而动荡的年代,对其艺术与生平做了精彩的评述。结合德拉克洛瓦的重要作品与诸多文字材料,带领读者探索这个 一面着眼未来,一面回望传统 的浪漫主义灵魂。 《大卫》 雅克 路易 大卫(1748 1825年)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和政治动荡之关系,比任何一位艺术家都更紧密。作为一位政治家,
《张迁碑》又名《张迁表颂》,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东汉晚期佚名书法家书丹,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而成的一件隶书书法作品。此碑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现收藏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额字独呈扁形,书意在篆隶之间;碑阳正文15行,行42字;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碑文。此碑是谷城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张迁之功德而立,铭文着重宣扬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之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到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高。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字里行间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间朴质之风,格调峻实稳重,堪称神
受尽折磨的天赋。一位表现主义大师的天才与焦虑。 文森特·凡·高的故事是艺术史中 讽刺意味的。 ,他被当作从古至今 重要的画家之一而受到全世界的赞美,他的作品得到商业展览的认可、被美术馆收藏、在拍卖会上不断创下千百万美元的价格纪录。然而,当凡·高描绘着那些后来变成极为畅销的大师之作的时候,他不但在与同时代的观者的冷漠抗争,也在同精神疾病的毁灭性做搏斗,忧郁的经历和令人无力的焦虑 终在1890年夺走了凡·高的生命,他在自己37岁生日之后不久便 去世了。 瑞纳·梅茨格著的《凡·高(精)》此次对文森特·凡·高(1853-1890年)的全面研究将一本对他的生命与艺术进行详尽论述的专著与关于他的871幅画作的完整目录结合到了一起。
塞尚生活在法国现代*动荡的时期之一,在后拿破仑时代的半个多世纪里,法国经历了7次政权更迭,完成了从封建制向共和制的转轨。狂飙突进的社会革命将人们激发上浪漫主义的云端,但残酷的现实又将人们拉回现实主义的土壤。社会的剧烈变革引起思想的剧烈波动,在新旧交替中,代表不同阶层诉求的声音在文化上显露并发生激烈地碰撞。在终结了延续两个世纪的古典主义后,浪漫主义又很快被现实主义所取代。在画坛上,19世纪画坛的主流仍是“再现”,多数画家们追求的仍是如何模仿客观现实,而写实主义作为一支重要的思潮逐渐兴起,作为其支流的巴比松画派深刻地启发了后来的印象画派。
《艾略特·厄威特的纽约(精)》从 纪实摄影师艾略特·厄威特职业生涯中精选122张拍摄于纽约的作品,以跨页、单页、留白的形式交错编辑而成,交织出纽约的方方面面:名人和普通人、白天和黑夜、建筑和风景、平静与喧闹、整齐与混沌……尽显这个伟大城市的复杂多样性。从厄威特幽默的镜头语言中可以感受到现代性、工业化、城市生活对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