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曾编写《中学文言文助读》,出版后发行逾220万册,为中学语文界公认的优秀辅导读物。《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自1997年出版以来,也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为更加适应新的教学形势,本版特作了增订和修订。本书现精选281则短小浅近、生动有趣的文言文,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按内容编排,分 志向 学问 、 教育 修养 、 人才 品性 、 治国 为政 、 友情 识见 等部分;中编按体裁编排,分 成语 典故 、 寓言 神话 、 传闻 趣谈 等部分;下编为58篇文言文阅读训练。上编和中编的每部分结尾分别安排知识短文,介绍实词、虚词、词性活用、常见句式、固定句式等*实用的文言文阅读知识。每则短文分 原文 、 注释 、 阐发与应用 三部分。第三部分精彩、灵活而生动,或串讲难词难句,或讲解古代文化常识,或介绍古为今用的思路,或提供扩展阅读的材料。
《沿波讨源 高中古诗文解读举隅》一书,选取现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27篇经典古诗文进行文本解读。全书分为三章:第一章 解读古典实用文 ,探讨 论 说 书 序 表 奏 史传 和 记 等各类文本;第二章 解读诸子散文 ,品析儒家、道家、墨家的一些代表作品;第三章 解读古诗词 ,关注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一些诗词名作,包括古体诗和词。作者从内容要素、结构章法、言说策略等方面揭示作品的内涵,从文体的视角阐释了解读古诗文的思考路径,为广大教师运用统编教材进行高中古诗文教学提供样例和教学建议。
《披文入情 高中现代文解读举隅》一书,选取现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22篇经典现代文进行文本解读。全书按文体分为七个部分:小说(4篇)、诗歌(7篇)、戏剧(1篇)、散文(12篇)、议论文(7篇)、说明文(2篇)、报告文学(1篇);涉及《祝福》《茶馆》 《荷塘月色》《包身工》《再别康桥》《人应当坚持正义》 《说 木叶 》 等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经典文章。作者从内容要素、结构章法、言说策略等方面揭示作品的内涵,从文体的视角阐释了解读现代文的思考路径,为广大教师运用统编教材进行高中现代文教学提供样例和教学建议。
本教程颠覆了固有思维习惯,借助逻辑学、哲学、历史学、数学、心理学、政治经济学、跨媒介阅读等多种学科专业性思维创建了模板式思维的语文学习方法。 本教程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与考试命题,分为多文本阅读(社科类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记叙文与议论文写作五章,针对高中生学习和备考的主要问题,研究推出模板式思维的学法指导与思维品质的升格训练,同时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具体实施步骤。 每一章根据不同知识与能力板块设计了不同的思维模板、审题模板、表达模板等。在 模板思维学习 和 课堂教学实录 之后设计了 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 和 读写贯通 的扩展升格练习,内容不仅涉及高考题型与题目,更包含真实的生活素材、丰富的跨媒介阅读资料,以便清晰、高效地实现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贯通提升
本书详解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必修下两册教材中共34篇古诗文,对需要掌握的字词全注,对古诗文全文全译,对重难点全解,并进行拓展阅读和提升练习。本书不仅对古诗文内容做全面准确的讲解,而且补充、拓展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是高中生学习古诗文和传统文化的实用助学、备考读本。
本书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基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高中语文教学实录。全书统整语文教材中的 单元导语 、课文文本、 学习提示 、 单元任务 板块,将整体的大单元教学分解细化为多个微专题课时,为单元教学实践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并延请全国各地名师试教,以课堂实录、课后反思的方式,详细展现微专题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讨论课堂教学的经验与不足,为语文教师的一线实践提供具有实操性的参考。
根据2020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整本书阅读在推进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宁诺附中、人大附中、复旦附中联合发起,组织全国100多位语文教学名师和学科专家集中攻关,优化各地阅读经验,创造崭新的阅读模式,目标直指经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稳妥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常态化、科学化和有效性。 本书编写理念主要体现在:强化整本书阅读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对原著的完整阅读和自主阅读,强化阅读过程中的深度思考与方法习得,同时为阅读效果的检测提供成熟的解决方案。每部作品都设计了导语、关于作者、内容解析、艺术鉴赏、争鸣商榷、学以致用、阅读建议和相关链接八个环节予以引领,匠心之处是 问题来了 的设计,揭示要津,提供检测。 《相约经典 走进名著》首卷出版后,入选 中国教育报2020年度教师喜爱的1
本书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基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高中语文教学实录。全书统整语文教材中的 单元导语 、课文文本、 学习提示 、 单元任务 板块,将整体的大单元教学分解细化为多个微专题课时,为单元教学实践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并延请全国各地名师试教,以课堂实录、课后反思的方式,详细展现微专题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讨论课堂教学的经验与不足,为语文教师的一线实践提供具有实操性的参考。
北京四中名师 连中国语文课两本套装《语文课2》(2017年出版) 《语文课3》(2019年出版) 随着正式进入中学课堂,阅读与写作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关键的不在于技巧,而是要摆脱每个人固有的格局,与那些伟大的作品真正交流,并表达自我丰富的内心。 本书以此为宗旨,从阅读与写作、思辨与认知、高考备考以及学生整体素养提升等多个角度,对下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调整与提升,进行了深入而充分的探讨。作者认为,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过分注重阅读技巧,而没有 真阅读 ,同时,心智的开启、情操的升华,才是真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考试成绩的关键因素。 通过阅读与写作,经由语文课这一路径,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并建构每个人自我的生命意义,真正实现自身素质的进步与飞跃。在这个意义上认识与理解语文,才能接近语文课内在而真实的本
本书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6月及以后出版的高中语文新教材为依据编写的。高中语文全套教材共有5册,分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个部分。其中必修部分2册,共16单元69篇文本;选择性必修部分3册,共12单元73篇文本。按照每单元1张或数张、每节1张或数张思维导图编写而成。 本书的每一张思维导图都是根据教 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按照教材结构,结合历年考试大纲要求,经过精心梳理编制而成的。 本书旨在帮助普通高中同学们更好地学好语文,特别是在高考备考时更好地梳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名师教语文:深度解读与学习设计》这套丛书紧扣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学习者为中心,贯穿大单元意识,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与学习设计。丛书在准确把握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力图体现统编教科书的编写特色,突出语文要素和单元核心任务的落实。每个单元包括 任务与目标 课文解读与学习设计 单元整体学习方案 单元评价与积累 4个部分。既有针对每一课的具体学习设计,又同时注重单元整体的综合性;文本解读,力求通透;注重学习评价,针对单元学习进行系统的梳理,对单元重点进行针对性训练。 丛书编写团队以知名语文特级教师为主体,通过名师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和每一个单元的详细阐述和学习设计,助力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学习。
本书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为依据进行编写。全书按照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课文的编排顺序,对教材中的课文以微课的形式进行编写。每个微课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角度做教与学的活动设计,并对设计意图做必要的阐释,主要栏目有课文提要、任务目标、预习设计、任务设计、课后任务等。
本书总共分为十五讲,以 鲁迅画像 为起始线索,结合《回忆鲁迅先生》,先为读者勾勒了生活中的平易近人的鲁迅,以引起读者兴趣,再分讲鲁迅的各篇重要小说作品,以《呐喊》中的篇章为主,也包括《彷徨》《故事新编》等作品。每一讲中,作者都会从一个特定的剖面进入小说,提出相关问题,再通过具体的文本细读来解答。如第二讲 孔乙己的 可笑 与 不幸 ,就是从小说中的 笑 入手,以此为中心提出问题,并进行相应分析。这种抓准小说描写重点的解读方式,是作者结合多年一线教育经验后总结而成的,相信能给读者提供一种引人入胜的阅读鲁迅的视野和角度。
萧红的人生仅有31年,却给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等名篇,成为一位独特而不可复制的作家,被誉为 中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 。她的文字里有壮士心、女儿情、孩子气,浑然兼备了男性作家的刚硬和女性作家的细腻。今天我们读萧红,不但要读她对苦难的抗争,更要读她文字中的细腻敏感,感受有限的、单线的人生与无限的、绵延的人类命运连接在一起。
说起沈从文,免不了提到他的《边城》,提到翠翠、茶峒、湘西、凤凰 他的作品构成了几代人对田园牧歌与人性之美的最初想象。他用唯美的视角筑起湘西山隅水乡 人性美 的世界,赢得了各界读者的认同。今天我们读沈从文,不但要读他的作品,还要读他的人生,读他充满人性美的边城世界。
本书是关于中小学语文(古诗文)教育的教学实践著作。全书共四章,介绍了主题分析法、意向分析法、社会历史批评法、比较与对读法。这些都是中学古诗文解读常用的方法。每一章都举了大量例子,展示了这些古诗文解读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本书内容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可作为中学教师古诗文教学的参考,帮助教师系统地掌握古诗文解读的教学方法,也可帮助中学生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水平,提升古诗文题目的答题能力。本书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作为中国当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余华的小说笔调冷峻,对暴力与死亡的主题有着深刻的思考。他以先锋派小说创作出道,通过《活着》走向世界。他的小说不断地展现出对人性的思考,对命运的叩问,对生存和存在的探索,敲击着每个读者的心灵,而这正是今天我们读余华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