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现代化变革的本土探索》基于全球一体的宽阔视野,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注意汲取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坚持史论结合,采用历史叙事与逻辑比较、实践探索与理论透视、群体考察与个案剖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力对基础教育学校现代化变革的中国道路展开全方位的历史探索与理论审视。 全书首先考察西方主要国家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的历史演进、主要特征和对中国的影响,继而系统探讨近代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学校现代化变革的启动、发展与走向,深入透析中国新式学校实践的外来思想滋养及其制度创构、本土实验求索及其理论创生,努力揭示基础教育学校现代化变革的复杂面相、生成逻辑、学术旨趣与发展道路,理性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学校现代化变革探索的中国经验与智慧创获,以期对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
《教育的挑战》简介 教育是通向未来的护照 。面对教育的挑战,我们别无他途,出路就是改革。 面对急剧变革的21世纪社会,我们的教育面临着革命性的挑战。我们需要认清教育发展的大势,出色地回答我国的基础教育如何从 量的扩充 转入 质的提高 ,以适应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 从 应试教育 向 素质教育 的教育制度的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而从 技术熟练者 向 反思性教育专家 的教师形象的重塑,则是实现这种教育制度转型的根本条件。 在这本书中,钟启泉教授从 素质教育 和 重塑教师形象 两个维度,秉持 国际视野,本土实践 的理念,对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的诸多改革困惑与挑战,进行了深刻的学理性思考和回答,如: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它在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改革中又该如何实施?学习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给我们的教育带了什么样
本书立足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平衡建筑”理论,通过新视域重新审视当下的中小学校园设计。回顾近年十个不同类型的中小学校园设计策划及实践,结合“平衡建筑”理论的五大价值特质,进行经验总结和反思。本书理论结合实际,体现一个从策划图纸到投入使用,从虚拟到现实,校园如何接受人文及自然环境,投资及建造等诸多的制约,并不断修正自我, 终寻找合适平衡点的过程。从而构筑一处有温度感、让过往及未来所有师生都觉得生命有价值的校园,并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 、 为直观的教具。本书适用于建筑及相关专业有意于专注中小学校园设计领域的设计师,以及作为建筑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校园建设的管理者、使用者以及建设者的参考资料。
《轨迹与质变:北京电影学院建校六十周年当代艺术邀请展暨第二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汇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年龄之间的差距很大,作品的表现形式极为广泛——从美术到电影、从架上艺术到装置影像,是目前跨界*、艺术语言的叙事方式丰富的一次当代艺术的实践活动。如果探究其中的缘故,艺术的本体问题和在艺术的教育轨迹中产生的质变的结果,将为读者带来审美视角的多元化体验。 《轨迹与质变:北京电影学院建校六十周年当代艺术邀请展暨第二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适用于艺术院校美术及设计专业师生学习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