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中国民间目连文化》通过研究目连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当代的价值,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了目连文化,包括目连救母故事缘起与衍化、目连戏历史概述、目连戏思想属性、目连戏入神系列、目连戏艺术形态及其表现方式、目连戏与地方剧种、《劝善金科》:民间本与诗赞系戏曲、目莲救母与宝卷形成、《目莲救母》与弹词艺术、目连与小说《西游记》、目连戏与宗教戏剧、目连戏的价值与影响,对目连文化的发展和其他文化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比较,为读者更全面认识目连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可能。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理论》是一部文学理论断代史研究著作。作者综合运用“社会网络矩阵”、“功能模拟”、“精神分析”、“症候阅读”、“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场域构成、基本特征及其社会语境、生成机制、认识建构、形态迭、话语论战及其所体现的文学生态、社会权力、文学知识、文化问题等的精神症候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该时期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节点。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理论》打破了文论史、批评史写作中以人物带动历史的常规写作模式,采用以逻辑带动历史的写作方式,在问题和思想中描述该时期文学理论的对象与问题,在宏观中把握思想言路,在个案中分析症候所在,力避一般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写作容易出现的泛泛而论之弊。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理论
本书试图扭转以往主要以西方哲学为依据的单线条导向,在厘清中西方哲学家不同的思想关切与预设的基础上,揭示出中西哲学精神之契合与歧异,探究中国哲学资源对西方哲学传统可以提出哪些挑战,进一步丰富、深化相关的哲学论题,从 化的视域出发来重新发现海德格尔、列维纳斯与中国哲学。 本书 部分“思之险境—— 化境遇中的哲学危机”确定比较哲学的总体思想语境与运思方向;第二部分“思出历练——哲学在比较中绽放异彩”包括对三项论题聚焦式的比较哲学研究;第三部分“思之前瞻—— 化境遇中哲学的新天地”则是凸现把比较的思路内蕴化的 化境遇中的哲学实践,其中的亮点之一是从章太炎对道家“不齐而齐”的思想的乘续与发扬出发,彰显中国学人如何借用传统思想资源来对当前亟须理论重建的多元文化主义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