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大字版)》是)《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三册书的合集。 《格致余论》因“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而名。全书共一卷,共载论文四十余篇,包括内、外、妇、儿各科以及脉法、养生、优生等理论,内容颇丰。朱震亨 的论文《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均见于此,所以《格致余论》被 为是反映朱震亨医学思想的代表著作。本书成书于1347年,目前 可见版本有元刊本,明正德间刊本,东垣十书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1954~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等16种。本次整理所选底本为元刊本。 宋代官方编纂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多为辛香燥热之剂,流行甚广,弊端甚多。对此,主张辨证施治、滋阴降火的朱震亨,结合自己的临床心得,力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不妥之处,著成《局方发挥》。全书共
《脉因证治》,旧题元·朱震亨(字彦修,人称丹溪翁)著,清·汤望久(字来苏)校辑,初刊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一般认为本书非朱氏原著,系后人辑集丹溪诸书方论编成。 朱丹溪著的这本《脉因证治(大字版)》分4卷,共70篇。卷一、卷二列卒尸、痹、痉、厥、伤寒、大头肿痛等内科病证27种;卷三、卷四除分载宿食、留饮、暖气、吞酸、嘈杂、积聚、消渴诸内科病证外,还列述外科、五官、妇人、小儿等病证36种,附有杂证、杂治、脏证、七情证、杂脉、察视、汗等7篇医论。每述一病,首述脉诊,次审因辨证, 论治法。“脉、因、证、治”一以贯之。既严守辨证求因,又有审因论治原则,集多家之长,切于实用,因此历来被视为学医津梁。 本书以清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池阳周学海校刊周氏医学丛书本为底本,以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年新一版铅印本为校本
《寓意草》为明末清初医家喻昌撰著。全书4卷,收辑以内科杂病为主的疑难病案60余则。书首列医论二篇,倡导先议病后用药,创议病式规范医案书写,体现了中医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思想。内容涵盖了现代病例书写中的所有信息,是病案 的一大创举。每则医案记述发病始因、临床表现、发展变化和治疗用药过程等。并层层设问与门人讨论病案疑难之处或学术专题,提出了畜鱼置介、急流挽舟,以及秋燥学说等学术观点。本书是反映喻昌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本次整理,点评专家结合自己多年的学习体会与临证心得予以阐述,从理论临床等多方面对本书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点评;文前增加了“全书点评”,对《寓意草》成书背景、内容特点、学术价值、学习要点等予以归纳和总结,便于读者对此书概貌有大致了解和把握,为提高当今中医理
《金匮要略心典》为清代雍正时期 医家尤怡编撰。尤氏对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精究细研,结合多年的学习心得和临床经验,“十易寒暑”著成《金匮要略心典》。该书行文精炼扼要,语句通俗明了;对原文的解释旁征博引,择善而从;对治法、方药的分析匠心独运,切合临床;同时不忘勘除谬误,务求阐发仲景原义。该书可以称得上是《金匮要略》研究心得之杰作,至今仍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吴少祯总主编,柳西坤整理的《金匮要略心典/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选择《金匮要略心典》上佳版本,作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对原文进行了认真校注,并就尤氏对《金匮要略》条文的注释作出点评。点评主要从尤氏注释的精彩之处、独到之处、紧要之处、值得借鉴之处及可商之处着眼,力求有助于正确解读该书;点评以精、简为原则,不做展开和赘述,点到为止,
首届全国名中医孟如教授,践行“大医精诚”理念,结合其五十余年诊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硬皮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临证经验,主要从辨治经验、诊断要点、分型论治、用药选方及典型案例等方面, 系统整理其“器官-系统-症候”的辨治方法,把握病机,妙合经方,擅用“方对”的用药选方特点,适合中医临床医师阅读参考。
《感证辑要》作者为清末民初严鸿志。本书共四卷。卷一为名医通论,主要选录金元及清代医家关于外感伤寒、温病辨证、鉴别、治法等多方面的论述,以清代医家为主;卷二选俞根初、刘丙生、陈修园、叶天士等人对以伤寒六经证治的论述;卷三选戴麟郊、叶天士、陈平伯、俞根初、张禾芬等人对温病证治的论述;卷四辑录感证方剂,分为解表、涌吐、攻里、和解、开透、清热、祛寒、补益八类,融经方、时方子一炉。张禾芬、何秀山、宓莲君等人均为清末民初浙江名医,但是今未见有著作传世,《感证辑要》保存了以上诸位名医的论述。该书是中医从业人员及中医爱好者研究外感伤寒、温热病较好的参考书。
在人类进化的漫长历史中,动物们与人类一同分享着这个美丽的家园, 有一些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瀚鼎文化工作室编著的《百科图解改变人类历史的那些动物》用简单的语言带你步入昆虫、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世界,介绍每种动物的主要特征,并通过结构图详细说明它们的生物特性、生活方式以及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本书适合热爱自然、喜欢动物的广大青少年阅读。
刘持年主编的《周凤梧》分为医家小传、医论医话、临证医案、诊余文抄等四部分。除了介绍周凤梧教授的从医从教经历外,重点阐述其治学方法与门径,弘扬其学术创见与观点,挖掘其临证经验与技艺。本书医论、医话、医案荟萃,理论与实践结合,集中反映了周凤梧教授的学术成就。适合中医工作者、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中医爱好者阅读学习。
《临床中药一字之差辨异同》由笔者祝之友、张德鸿多年的临床药学讲稿整理而来,以药对形式标出,按处方用名、文献、本经释义、性味归经、功能主治、饮片鉴别要点、药材鉴别要点、本草解读、临床医师与临床药师注意事项等进行对比,将临床用药与中药饮片名相似,易发生混淆和差错事故的药品区分开,确保中药饮片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本书语言简练,要点清晰,易学易记,便于读者临床使用,适合临床中医师、中药师阅读参考。
《临床中药一字之差辨异同》由笔者祝之友、张德鸿多年的临床药学讲稿整理而来,以药对形式标出,按处方用名、文献、本经释义、性味归经、功能主治、饮片鉴别要点、药材鉴别要点、本草解读、临床医师与临床药师注意事项等进行对比,将临床用药与中药饮片名相似,易发生混淆和差错事故的药品区分开,确保中药饮片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本书语言简练,要点清晰,易学易记,便于读者临床使用,适合临床中医师、中药师阅读参考。
《脉因证治》,旧题元·朱震亨(字彦修,人称丹溪翁)著,清·汤望久(字来苏)校辑,初刊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一般认为本书非朱氏原著,系后人辑集丹溪诸书方论编成。 朱丹溪著的这本《脉因证治(大字版)》分4卷,共70篇。卷一、卷二列卒尸、痹、痉、厥、伤寒、大头肿痛等内科病证27种;卷三、卷四除分载宿食、留饮、暖气、吞酸、嘈杂、积聚、消渴诸内科病证外,还列述外科、五官、妇人、小儿等病证36种,附有杂证、杂治、脏证、七情证、杂脉、察视、汗等7篇医论。每述一病,首述脉诊,次审因辨证, 论治法。“脉、因、证、治”一以贯之。既严守辨证求因,又有审因论治原则,集多家之长,切于实用,因此历来被视为学医津梁。 本书以清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池阳周学海校刊周氏医学丛书本为底本,以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年新一版铅印本为校本
拔罐、刮痧等中医疗法因操作方便、方法简单、疗效显著而备受古今医家和普通百姓的重视与推崇。《零基础学会拔罐刮痧》是一本极其简便的拔罐指南、刮痧跟学书,本书以图解方式介绍人人都能学,个个都会用的拨罐、刮痧疗法,是一本“傻瓜式”的养生保健书。该书不仅详细介绍了拔罐和刮痧的中医原理、基本常识、取穴、操作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更是用图解的方式来介绍拔罐刮痧的祛病养生妙招,用于治疗常见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皮肤科疾病、五官科疾病,以及调理身体不适和亚健康状态等。是一本“无师自通”的养生保健图书
《图解舒雅解压一学就会》介绍的三个神奇方法:瑜伽,冥想,曼陀罗,通过简单的动作,呼吸的频率以及凝视与涂绘,便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内心烦躁,减轻疲劳感,找回身心的自然状态,重塑您的健康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