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书号:9787117074070 书名: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二辑)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定价:25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基本信息 书 名 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作 者 无名氏述 出版时间 20210501 I S B N 9787563390366 定价 46 开 本 32开 130*185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内容简介 书号:9787521445282 书名:骨质疏松防治与调养全书 定价:39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刘一明(1734~1821),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清代 内丹家,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亦精医学,是当时晋、陕、甘、宁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医家之一。 《刘一明医学全书》是系统研究刘一明医学思想的专集。全书收入了其现存的所有医学著作,即《眼科启蒙》四卷、《经验奇方》两卷、《经验杂方》两卷、《杂疫症治》两卷,选用 善本,较好地保留原书风貌,具有很好的收藏、研究和应用价值。 全书内容丰富,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眼科启蒙》在明代眼科专著《审视瑶函》的基础上“删繁为简,集乱为整”,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眼病外障七十二症、内障三十六症的名称、症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药,许多医方至今仍有临床价值。《经验奇方》是一部病症与方药相结合的内、外、妇、儿科的综合性专著。《经验杂方》在吸取前人医方
内容提要 本书由三十余则中医小故事汇编而成,作者以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情节、灵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医在疾病,特别在疑难杂症方面,独特的诊病技术和神奇的效果。作者以自身诊治过的真实案例为基础,经过整理、加工转变为普通读者乐于接受的小故事形式,进而阐述发病原因、讲解理念,摒弃了以往中医著作喜用抽象术语来解释中医理论和理法方的通病,力求以浅显易懂的表达方式推广中医文化、讲授中医知识。本书集思想性、哲理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适合广大中医爱好者及中医院校学生参考阅读。
内容简介 《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旧署华佗撰,具体成书年代不详,或疑六朝人手笔,或疑华佗弟子吴普、樊阿依据华佗遗意编撰而成。全书3卷49论,禀承了《内经》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以阴阳为总纲的思想,发展了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的理论系统化,提出了以形色脉证相结合、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在中国医学 占有重要地位。本次出版是以清嘉庆十三年(1808)太岁戊辰春平津馆孙氏刊本即孙星衍校本(简称孙本)为底本进行校勘。
《採艾编翼》共三卷。卷一为十二经循行歌诀,以及头颈、胸腹、手臂、足膝等部位的循行图谱,十四经分经图说和经脉主治要穴;卷二为内、外、妇、儿诸科一百一十三个症候的取穴处方及灸法要则,每症必配以方药;卷三搜集简便外科验方百余首,与针灸不相关连,疑为后人掺入。本书治疾针灸与方药参半,强调针药并用,所录多为山野医生的临症经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该书流传甚少,本次影印据 珍本清嘉庆十年六艺堂刻本。本书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年),作者系广东新兴县人,姓氏不详。嘉庆十年(一八○五年),粤东名医叶茶山将其所藏残缺几半的《采艾编翼》补辑校正,重新刊行,目前所见即为叶氏重印本。
《採艾编翼》共三卷。卷一为十二经循行歌诀,以及头颈、胸腹、手臂、足膝等部位的循行图谱,十四经分经图说和经脉主治要穴;卷二为内、外、妇、儿诸科一百一十三个症候的取穴处方及灸法要则,每症必配以方药;卷三搜集简便外科验方百余首,与针灸不相关连,疑为后人掺入。本书治疾针灸与方药参半,强调针药并用,所录多为山野医生的临症经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该书流传甚少,本次影印据 珍本清嘉庆十年六艺堂刻本。本书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年),作者系广东新兴县人,姓氏不详。嘉庆十年(一八○五年),粤东名医叶茶山将其所藏残缺几半的《采艾编翼》补辑校正,重新刊行,目前所见即为叶氏重印本。
暂无内容简介。。。。。。
李汤卿编著的《心印绀珠经》分上下两卷,上卷首列观手面五指、望虎口三关、察面部五位气色诸项以辨病之深浅、症之顺逆。所举极详,仅三关指纹形色就有十六种之多,并将面部分为五个部位,一一与五脏对应,提出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诊断依据。下卷所论养生,虽多出自道家摄生之功法,但其摒弃了炼丹、神仙方术等虚妄之说,而注重气功、导引的治疗作用。治疾与养生相结合,药物与气功相结合的养生学特点。全卷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易学易记。所授功法、简便实用,有病却病,无病养寿。
《伤寒选录》八卷,明·汪机(石山)所撰。该书成编(1536年)后,海内一直未见其传本。2002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日本冈本启迪院藏明万历三年(1575年)敬贤堂刻本复制本影印发行,为现代研究汪机的伤寒学说提供了依据。《伤寒选录》的研究方法及学说渊源于王叔和、成无己、王履,又能汇通诸家。从不同侧面对《伤寒论》的脉、证、方、治分别作了系统的归纳、分析、研究,载入了大量伤寒文献,使后世治伤寒之学者可藉此书而有所选择。 该书的整体结构大致可分三大部分,按论、症、方药为序,对仲景伤寒条文进行了匠心 的整理。 卷一为各专题论说;第二至七卷以病症名为纲,归纳伤寒条文,为之集注;第八卷为“伤寒选录药方”,其中又分方、药两部分。可见该书内容详尽,又便于观览,这就是该书 主要的特色。同时作者精心择取前贤的论说,不但
内容简介 《内经知要》为明-李中梓辑注。作者一生对中医理论研究十分重视,兼取众家之长。其论述医理,颇能深入浅出。所著诸书,多能通俗易懂,《内经知要》是其影响较大的著作全书2卷。上卷有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5篇;下卷有经络、治则、病能3篇。书中将《内经》重要原文节录归类,结合基础、临床理论加注阐析。所选内容少而精,可概括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又分类清楚,注释简要,为研究《内经》各家所推崇。 同时,本书配有原文诵读音频二维码,便于读者随时随地阅读学习。本书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从业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
......
本书是专为零基础的中医爱好者所作的一本中医入门书。通过12次专题讲座,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理论与临床知识,使初学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轻松掌握中医学 重要的概念、思想和理论,为制订适合自己的健康养生计划做好知识准备,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打下坚实的基础。与其他中医入门书不同的是,本书以体验的方法贯穿始终。并非知识的堆砌,而是理念的讲述;不谈晦涩的术语, 多形象的比喻,使得自学中医的过程充满乐趣。 全书分为12讲。 讲是对中医学的概述;第2至8讲,详细讲解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核心课程的内容;第9讲专讲医案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0、11讲介绍针灸经络理论,并提出了作者对于经络理论的独到见解; 2讲是对学习中医过程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讨论。
本书是专为零基础的中医爱好者所作的一本中医入门书。通过12次专题讲座,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理论与临床知识,使初学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轻松掌握中医学 重要的概念、思想和理论,为制订适合自己的健康养生计划做好知识准备,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打下坚实的基础。与其他中医入门书不同的是,本书以体验的方法贯穿始终。并非知识的堆砌,而是理念的讲述;不谈晦涩的术语, 多形象的比喻,使得自学中医的过程充满乐趣。 全书分为12讲。 讲是对中医学的概述;第2至8讲,详细讲解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核心课程的内容;第9讲专讲医案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0、11讲介绍针灸经络理论,并提出了作者对于经络理论的独到见解; 2讲是对学习中医过程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讨论。
中医古代经典图书一直是所有中医学子的 书目,不仅阅读,还需要背诵和深入领会。上述古代经典读物,在市场上有很多版本,本套丛书采用大32开,响应目前全国开展的阅读季活动,让 多的人热爱中医,阅读中医。医醇賸义为清代医家费伯雄著于同治二年的中医古籍。全书以查脉、辨证、施治为三大纲,先论病证,次载医方。是一本很好的临床参考书。
目录 卷之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法天 本输第二法地 小针解第三法人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法时卷之二 根结第五法音 寿天刚柔第六法律 官针第七法星 本神第八法风 终始第九法野卷之三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卷之四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卷之五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癫狂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卷之六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络论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卷之七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 病传第四十二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
《伤寒瘟疫条辨》为清代杨璇著。杨璇,字玉衡,别号栗山,夏邑人。本书共6卷,卷一系总论诸项,共二十一条,辨伤寒与温病之病因、病机及治疗大法之区别;卷二、卷三为辨证,共列七十一条,对伤寒温病常见诸证进行辨析;卷四、卷五为医方辨,计选方一百八十一首,附方三十四首,其中 大多数为前人成方;卷六为本草辨,阐述了治伤寒瘟疫常用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后附成方或是验案,便于读者阅读理解药物之功能效用。本书上溯《内经》《难经》《伤寒论》,旁参诸家,对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及治法进行了分析,认为伤寒得天地之常气,温病得天地之杂气,伤寒自气分而传入血分,温病由血分而发出气分,提出“寒热为治病大纲领”,化裁治温十五方,为温病学的发展及传播作出了贡献。本书为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临床大夫 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