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丹麦哥本哈根地质博物馆前策展人奥勒 约翰森(Ole Johnsen)基于博物馆中珍贵的矿物藏品和他的私人藏品编写的一本介绍矿物的图鉴。全书以结晶学基础知识的系统介绍作为开篇,共收录产自世界各地的500余种矿物(包括较多珍贵宝石及同类著作中较少提到的不常见矿物)。图鉴部分以600余幅极具代表性的矿物标本及其晶体结构高清彩图搭配对矿物性质的文字描述,综合介绍了每种矿物的名称和品种、结晶学特征、物理和化学性质、鉴定特征及产地等关键信息。本书排版清晰,检索便捷,开本适中,便于携带,是一本适合应用于野外矿物观察与识别的地质图鉴,可作为矿物宝石收藏家、矿物学和宝石学等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对矿物和宝石感兴趣的大众读者的野外使用指南。
从赤道到两极,地球上的整个海洋都是由阳光提供动力的巨型引擎,它驱动着能量、水和生命的流动。在《蓝色机器》中,物理学家和海洋学家海伦 切尔斯基阐述了这部引擎的运行机制,以及它对动物、气象和人类历史与文化的深远影响。 从海底深处到河流入海口,她解释了水温、盐度、重力和地球板块的运动如何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如何支持着微小(浮游生物)和巨大(巨龟、鲸)的生命;从穿越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人,到格陵兰鲨等 深海居民 ,她介绍了海洋的 信使 乘客 和航海者是如何依赖汹涌的洋流、看不见的海堤和水下瀑布的。最重要的是,通过了解海洋的运作方式及其在全球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保护我们的 蓝色机器 。
一心研究土壤的科学家写给人们的天真烂漫的 土壤物语 。 每一抔土壤,都蕴含着5亿年斗转星移的生命和记忆。 探寻土壤中镌刻的物种变迁,挖掘藏在大地里的前沿科学。 土壤里有沉甸甸的地球和生命变迁史。 土壤是生命的摇篮,它知晓这个星球上谁都不了解的5亿年前的事。 《大地5亿年:土壤和生命的跃迁史》是日本 河合隼雄学艺奖 日本农学进步奖 得主藤井一至的土壤科普代表作。由中国科学院周忠和院士、徐星院士,科普作者张劲硕、史军、邢立达、张立召、保罗 拉米、江泓共同推荐。中科院博士廖俊棋潜心翻译,补充大量注释,拓宽了内容背景知识面。 作者在书中呈现了大量实地考察数据,纵观古今,贯穿东西,通过80多张珍贵图片,记录跨越5亿年的土壤与生命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角是植物、微生物、蚯蚓、恐龙、人类 远古复杂的各种生命体互
《这里是中国》 这本书集结星球研究所近3年来中国主题文章的精华,按照中国地势三级阶梯顺序,呈现出荒原到人间的变化,全书收录300余张精致摄影作品,涵盖诗词、动植物、人文等丰富内容,以广阔的地理视角和宏大的时间尺度,重新解读中国故事。 以18个关于中国的独特话题,365张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高清摄影作品,串联起中国的地理科普和人文故事。了解中国在时间长河中的起源和变迁、生命和文明的孕育及成长。 《这里是中国 2》 《这里是中国2》以近代以来一百年为时间尺度,讲述现代化进程之下,中国的地理变迁和中国人的创造,呈现这个蓝色星球上伟大的地表塑造。通过原创摄影图片及充满情感温度的文字,描绘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让我们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了解自身所处的自然世界,并以可感知的方式收藏大自然的美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其定义为 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和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具有万年以上农耕历史的农业文明古国,农业科技和农业文明曾经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截至目前,中国已有18个农业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些农业系统包括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形成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古代农业遗址、农业景观,以及相伴而生的耕作制度和农耕工具等,是活态的世界文化遗产,至今仍对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详细阐释了各个遗产项目的历史传承、
本书分 中国与东南亚 印度洋与太平洋 全球史与海洋史 三部分,是关于世界范围内各种 联系 的历史,既包括东南亚与中国、印度洋与太平洋两大块纵横经纬的交互内容,也涉及在海洋史、中外关系史、全球史框架下发见的时间、空间和人事,立足南洋观察,思考两洋体系。全书审视了环南海研究的理论和材料、早期西荷东亚扩张的竞争与冲突、中国与东南亚互动、印度洋史书写模式、以印度洋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东亚海上贸易世界、太平洋时代概念、太平洋世界移民、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分野、区域划分、学科设置、研究导向、观念变迁等诸多问题,以海洋史的议题贯穿始终,间或浮现全球史的视角和关怀, 立足东南亚,兼及印太,放眼全球 ,与走向世界的时代同行。
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本书分理论指导篇、生态文化篇、建设实践篇3大部分、25个专题展开。其中,理论指导篇分9个专题系统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化篇精彩荟萃国际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马克思主义、当代世界环境伦理学、当代世界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中国传统儒释道生态思想等前沿的生态文化思想研究成果;生态实践篇重点讲解中国环境史、中国传统有机农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黄河生态保护实践、美丽乡村建设等重要实践议题。本书有助于广大读者尤其是领导干部认清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建设规律,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实践路径,深入理解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体人民自觉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号召,推动全社会深入学习实践习近
本书以野生大熊猫为主线,依托二十四节气,用近500张精美的图片以及精炼的语言带领读者身临其境感受秘境中的灵动四季,展示秦岭南坡的物种多样性及熊猫家园和谐共生的自然状况。揭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密码。 这是一本展现自然之美的书籍,全方位展示了秦岭的物种多样性。惊艳的图片与诗意的文字诉说着作者与野生动物保护不解之缘的动人故事。本书带领读者跟随巡护员的第一视角,在充满未知与偶然的野外,沉浸式融入自然,慢慢熟悉那些原本陌生的野生动植物,感受直击心灵的生命力量。 本书以野生大熊猫为主线,依托二十四节气,全方位展示了秦岭的物种多样性。近500张精美的图片与诗意的文字诉说着作者与野生动物保护不解之缘的动人故事。本书带领读者跟随巡护员的第一视角,在充满未知与偶然的野外,沉浸式融入自然,慢慢熟悉那些原
本书是海洋学领域的畅销书籍之一,全书从各种科学领域(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知识宝库中提炼出了与海洋相关的一些基础科学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将海洋学带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全书共16 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简介,板块构造和洋底,海洋地貌单元,海洋沉积物,水和海水,海气相互作用,海洋环流,海浪和水动力学,潮汐,海滩、海滨线过程和近岸海洋,海洋污染,海洋生命和海洋环境,生物生产力和能量传递,水层环境中的动物,底栖环境中的动物,海洋和气候变化等。本书的设计编排独具一格,每章开始有主要学习内容,每节结束有课堂小测验,每章结束有主要内容回顾,中间穿插了大量插图、表格、常见问题、科学过程、深入学习、生物特征、简要回顾、思考题、讨论等特色内容。
本书真实记录了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陆基首席科学家在南极冰盖持续数月的工作点滴和思绪。从第三极(青藏高原)到北极,再到南极,作者在现实与回忆中,思绪如潮。读者可以从书中了解到南极大陆种种光怪陆离、美轮美奂的景色,体会在广阔无垠的冰雪世界,极地和高山科考工作的种种艰辛与困难,同时又能感受到在寒风和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坚持的新时代中国科学家们的坚守精神和浪漫情怀。
大海与大洋有什么区别?海洋与陆地有明确的界限吗? 在海浪中,流动的是能量还是海水? 打捞沉船上的货物是否是合法的行为? 德彪西的《大海》,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等海洋文艺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如何引发了捕鲨热潮? 磷虾这样渺小的海洋生物对全球生态系统有多大的影响? 以上问题都能在《海洋与文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这是一本关于海洋历史、地理、文化等多重意义的人文科普书。作者从海岸线、海洋科学、海洋生物、海上航行、海洋艺术五个方面精炼切入,不仅介绍与之相关的海洋知识、历史故事及细节,还展示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以科学、文学、艺术、电影等领域的代表案例或作品如诗歌、小说、画作等,延展至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利用和因此创造出来的文化,强调对海洋的保护与尊重以及海洋
\\\\\\\\\\\\\\\"撒哈拉沙漠会下雪吗?冬天的漠河和南北极哪里 冷?南方人和北方人到底谁 抗冻?动画片《葫芦娃》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世界上有许多奇妙有趣的景象,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这是一本综合性地理读物,旨在以简单有趣、实用清晰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地理学的魅力。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地理学习策略与方法,包括常见现象和热门现象背后蕴藏的地理知识,总结了与其相关的地理考点增加趣味性,为读者提供观察世界的全新维度。本书还包含了对地理学科学习策略的讨论,如兴趣驱动的学习启蒙、思维导图的应用、多维度学习策略,以及考试前的准备和应试技巧等。《了不起的地理》不仅是地理知识宝库,也是广大学生和地理爱好者提升地理素养和学习技能的实用指南。\\\\\\\\\\\\\\\"
《这里是中国3》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讲述正在或曾经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200亿中国人,如何用智慧缔造出独属于自己的非凡家园,形成独属于中国人的文明基因,从此瓜瓞延绵,赓续文脉。 一万年以来,农业起源后,我们创造了蓝色星球上 灿烂的文明之一,为了养育 多人口,我们建设农田、开发山地,为了居住,我们建起各式家园,为了安全,我们修筑大小城池,筑城以守民为了交流,为了记录,我们发明文字……我们创造了文明,文明也定义了我们,我们希望,用 视觉与内容,为中华文明做一份真诚的注脚。
生物入侵问题已引起了我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做好预防工作以及尽快解决已经形成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本书收集了广西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7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的图片,并对其学名、别名、科属、形态特征、生境习性、分布危害和防治方法进行了介绍,籍此提高相关部门、研究人员和广大民众对外来入侵植物危害和防控的认知与重视,并为广西外来入侵植物的识别与防治提供参考和指导,有助于推动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本系列丛书是国内科学文化品牌果壳为青少年编著的科普读物,精选有趣又有料的科学话题,旨在通过科普阅读的形式拓展青少年的知识面,全系列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5个分册。本书为地理分册,内容涉及我们生活的地球、各大洲与各国、壮美山河等。书中以阅读笔记的形式,对专业名词做了注释,每篇文章末尾还做了知识点总结。本书不仅仅是对地理学科知识的讲解,更着重于地理知识点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非常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
《归途无期》是 穿越未来之污染的怒吼 系列环保奇幻故事的第三本。全书包含:浮空城堡、危险竞拍、吃咖啡豆的牛、火海狂舞、废纸奶等10个历险故事,讲的是:萨沙、米沙、玛莎和鲍勃虽然找到的金钥匙,但也没能打开通往回家的那扇门。他们只能继续前行,寻找回家的方法,这一次他们经历了更多离奇的冒险之旅。 每个故事后作者还以 玛莎老师对你说 的形式与读者交流心得,通过阅读爱上阅读、爱上想象,更爱上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