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磊(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通过诙谐的语言和手绘漫画的形式,轻轻松松地就把中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知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我们把全中国看成一个 班级 ,那这事儿就好理解了! 江西是班里很低调的同学:默默守护绿水青山,发展农业共筑粮食安全。 安徽是很有包容心的同学:以一己之力装下淮河、长江两大碗水,为上下游带来平安。 江苏是学习委员:生来就资质过人,后天还努力勤奋,经济、文化、教育样样精通。 上海是副班长:不仅自身成绩优异,还团结同学,带着全班高速发展。 浙江是数学课代表:虽然家底不厚,但用不懈努力,书写商业传奇。 翻开本书,在笑出腹肌的同时轻松通晓地理知识!
作者以不同种类苔藓的独特生物学特征为主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与科研经历,用散文般优美的语言,介绍了苔藓在自然界以及原住民文明和现代城市环境,乃至全球生态大背景中的作用。 作为最古老的陆生植物,苔藓堪称真正的 先锋植物 ,能够将贫瘠的岩石和土壤转变成适合其他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的环境。这些文章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全新角度,以微小到常被忽略的苔藓作为棱镜,折射出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关联的深刻反思。
重庆如何被山封锁?被水塑造?生活在此的人们是如何打破地理封锁?如何创造出一座绝无仅有,难以复刻的超级都市?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从山、水、人、城四个角度来呈现重庆的山水奇绝,追寻重庆和重庆人的前世今生 ?,西南大地的琴弦。 水,三重天地的塑造。 ?,千里江山的解锁。 城,立体都市的诞生。 本书从重庆的自然地理环境出发,讲述自古以来,重庆人在今天重庆这片土地上的适应、塑造与创造,带领读者一书读懂重庆和重庆人的前世今生。书中用200余幅极致摄影作品沉浸式呈现重庆的山水人间,展现重庆的空间广度;以几十幅内容丰富的科学制图,剖析重庆的地理文化深度;用文字阐释重庆的长度,向读者展现,重庆绝不仅仅是一时的 网红 之地,其背后还有更广阔的内涵等待着我们探索。
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这是一本写给青少年的地理科普书。共收录41篇科普文章,由太阳系跨越到我国黄河流域,从我们熟悉的现象、身边的事物切入,以天文、大气、地球科学的大视野提出问题、探究原理 太阳系最高的山峰在哪里?怎么才能感知到空气?频频登上社交媒体热搜的 回南天 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说南极是一片堪比外星的土地? 本书不仅仅提供知识点,而且引导孩子提出问题、放飞想象,进而掌握现象背后的原理,在教材与课堂之外,感悟地理与人的息息相关,体会到地理科学的趣味。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生态与环境问题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不断增长,全球温室效应加剧,生态系统变得更脆弱。二氧化碳在时空上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空间上,碳元素在有机界和无机界来回穿梭,从空中到海洋再到地球深部,循环不止。在时间上,几十亿年的地质演化中,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跌宕起伏,谱写了一曲恢弘的乐章。 要了解碳循环这样一个复杂系统,需要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作为支撑,最好还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碳宝历险记》这本书于是应运而生。这本书就是要为小朋友乃至广大科普爱好者,讲述碳宝家族复杂的循环体系,为全面理解目前地球和全人类面临的碳排放问题提供背景知识和独特的视角。
地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动植物在任何极端的气候和环境中都能存活并生长下来。海底的火山喷泉里,密集多样的生物群落在黑暗中繁衍生息;红树林中的弹涂鱼,成功过上一半水中一半地面的生活;猫头鹰在极北之地的定居过程中,长出了更厚更白的羽毛;藻类和真菌在高山之巅结成共生体亲密依存 无论在冰盖和苔原,还是在沙漠、深海和火山口处,单一物种乃至整个群落都能最终适应并充分为己所用。 在《生生不息的地球》一书中,享誉世界的大卫 爱登堡爵士以敏锐的眼光、持续的好奇心和富有感染力的热情,向我们展现了栖息于12个典型地域中缤纷复杂的生命及其对生境的适应性。从孤寂的喜马拉雅山巅到极寒的冰原地带,再到我们身处的城市环境中,动物和植物都能择地生息。几乎每一个微小的生态位都存在适应它的特定物种。相似的环境导致相
水对地球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上各种文明的崛起和衰落也与之息息相关。可以说,人类的家园本质上就是一个蓝色水星球,人类在其中进行生活、生产、创作、迁徙、经济活动、地缘交往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文化体系和社会系统。 但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人类对生态的无节制侵蚀,地球的水循环系统正面临巨大的危机。洪灾的强度大幅增加,干旱、热浪和大规模野火正在全球各大洲频发,摧毁着世界各地的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到2050年,可能有35亿人面临与水相关的粮食安全威胁,可能有47亿人生活在面临巨大或极端生态威胁的国家中,这将导致人口大规模流离失所和被迫迁徙的情况。而由此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的地缘政治问题,引发诸多纷争。 《蓝色水星球》预判了气候灾难下的人类社会新形态 气候大迁徙时代、
BBC科普三部曲是一套经典的自然博物科普书,包括《地球:行星的力量》《海洋:深水探秘》《生命:非常的世界》,也是BBC标杆记录片同步书,入选《jiao育部基础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版)》,被科技部评选为 2019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之一。 三本书结合科考队的探险经历与故事,分别从地球、海洋和动植物的角度,呈现丰富多彩、全面动人的自然博物知识。遥望星空,向往海洋,探索生命,人类的浪漫不止于此,也永无止境。 其中《海洋:深水探秘》讲述了一支由海洋考古学、海洋生物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科考队激动人心的探险故事,他们对地球上7大地区海洋、1000多处海底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探索。全书配有150多幅实地拍摄的图片,向我们揭示了神秘的海洋景象,提供了关于这一庞大水下世界富有启发意义的知识,指引着人类进
《这里是中国3》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讲述正在或曾经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200亿中国人,如何用智慧缔造出独属于自己的非凡家园,形成独属于中国人的文明基因,从此瓜瓞延绵,赓续文脉。 一万年以来,农业起源后,我们创造了蓝色星球上 灿烂的文明之一,为了养育 多人口,我们建设农田、开发山地,为了居住,我们建起各式家园,为了安全,我们修筑大小城池,筑城以守民为了交流,为了记录,我们发明文字……我们创造了文明,文明也定义了我们,我们希望,用 视觉与内容,为中华文明做一份真诚的注脚。
这是一枚鹅卵石的故事,它属于一枚普通的鹅卵石,就像你度假时在海滩上随手捡到的一样。 这也是关于地球本身的宏大叙事,追溯小小鹅卵石悠久历史的过程将带我们回顾地球波澜壮阔的发展史,穿越到空间的深处和地球生命起源之时,领略深时之美。 我们会跟随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扎拉斯维奇,在书中一同见证平凡鹅卵石的不平凡 石生 ? 组成卵石的粒子在遥远的宇宙另一端形成,它们来自激烈的大爆炸和超新星爆炸; ? 在太阳系的构建中,这些粒子穿越太空而来; ? 我们现在生存的这颗蓝色星球形成后,这些穿越地球上的山与海的星尘,终于在一枚鹅卵石中相遇 ? 在遥远的未来,它们也将头也不回地离开,相隔越来越远;大部分颗粒将留在地球上,融入新的地层,随着时间推移,无数新的鹅卵石将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点出现,每一块鹅卵石上都有
在1995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后,法国著名摄影师扬 阿尔蒂斯-贝特朗走遍全球,于十多年间乘坐直升机飞行数百万公里,在超过100个国家拍摄了30余万张航拍照片,精选出有意义的200多幅,汇成这部极具分量的大型摄影画册。 在本书的所有图片中,几乎每一张都有人类的身影。即使图片上没有出现具体的人,也会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记。这是一本与人类紧密相关的摄影图集,引导人们思考我们应该给未来留下什么样的地球。 每一张大图都在章节中以缩略图附上图片说明的形式,讲述图片背后有关历史、地理、生态和人文特性的故事。内文收录尼古拉斯 斯特恩、珍 古道尔、西尔维娅 厄尔等13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环保人士的文章,用实例丰富的文字,为读者讲述有关气候、农业、水、能源等地球上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事物所面临的境况,阐述他们如何看待人类
为什么地球表面变暖的程度在不同的半球有所不同? 为什么尽管全球降雨总量增加,干旱地区的干旱却变得更加频繁? 为什么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导致对流层温度上升而平流层温度下降? 真锅淑郎和布罗科利讲述了科学界是如何理解气候变化的人为原因的,以及气候模式如何对这些重要发现起到了重要作用。两位作者详细展示了大气科学家如何使用气候模型开展虚拟实验,研究大气、海洋和陆地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他们将这些研究作为基础,更广泛地讨论了人类导致的全球变暖,以及全球变暖的未来可能发展方向。
这是一本展现海洋浮游生物与生态的黑水科普大图鉴! 水下摄影师与浮游生物学者强强联手,经过30年拍摄、上万小时下潜,精选出600幅罕见黑水照片,呈现了17大类254种生物的奇特样貌,搭配以清晰简明的科普干货,打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纸上浮游博物馆! 书内还有摄影师根据30年浮游生物摄影总结出来的超实用的浮游生物观察摄影指南,带领读者一起亲手去揭秘幽暗海洋中的奇幻生命与它们的隐秘生活! 本书还附赠有由水下摄影师Homoplankton提供的20条浮游生物的生态摄影,让我们随着浮游生物的神秘律动一起去探索这片静谧的黑色海洋!
大海与大洋有什么区别?海洋与陆地有明确的界限吗? 在海浪中,流动的是能量还是海水? 打捞沉船上的货物是否是合法的行为? 德彪西的《大海》,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等海洋文艺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如何引发了捕鲨热潮? 磷虾这样渺小的海洋生物对全球生态系统有多大的影响? 以上问题都能在《海洋与文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这是一本关于海洋历史、地理、文化等多重意义的人文科普书。作者从海岸线、海洋科学、海洋生物、海上航行、海洋艺术五个方面精炼切入,不仅介绍与之相关的海洋知识、历史故事及细节,还展示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以科学、文学、艺术、电影等领域的代表案例或作品如诗歌、小说、画作等,延展至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利用和因此创造出来的文化,强调对海洋的保护与尊重以及海洋
全球95%的粮食产量依赖于土壤,然而土壤正在以不可持续的速度被侵蚀。21世纪内,美国、中国和印度的大部分农田将失去表层土壤。气候变化造成的侵蚀加剧,加上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对粮食的需求与日俱增,迫切需要解决这场危机。 当代著名微生物学家汉德尔斯曼面向非专业读者,颂扬土壤的能力,揭示气候变化、土壤侵蚀、粮食和水安全以及药物发现之间的复杂联系。她讲述了土壤的起源故事,解释了土壤如何被侵蚀以及随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她从几千年来持续耕种同一土地的原住民那里吸取经验,为大规模农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本书是一部令人振奋的作品,它将启发我们重新思考现代化农业,并告诉我们该如何走出正面临的土壤困境。
《不如去航海》是一本引领读者探索航海奥秘的 硬核 科普作品,作者以年轻人的新锐视角,结合多年教学训练之经验,多角度地解读航海场景和多学科的知识,从出发前的准备,到航海中遇到的问题,唤起大众对海洋的兴趣与热爱。全书用一个个问题把晦涩难懂的知识深入浅出地呈现,对每部分知识都有独特的见解、思考、评论,从而让知识有了温度。同时,别出心裁地融入不少精心制作的视频,是一本带领读者进入航海世界的科普好书。相信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不仅会获得新的知识和启发,还会发现航海世界的无限魅力,为自己的人生航程增添一份美好的记忆。
本书中的地图与插图出自英国南极调查局首席制图师之手,根据最新的研究数据绘制而成,并且有不少未曾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它们从70个不同的角度带领我们走近这片神秘的白色大陆。 从冰面到冰下世界,从海洋到大气,从野生动物分布到极地探险历史,从过去到未来 本书展现了南极洲的严酷、美丽与魔力,并告诉我们,南极洲并不是 另一个世界 ,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