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磊(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通过诙谐的语言和手绘漫画的形式,轻轻松松地就把中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知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我们把全中国看成一个 班级 ,那这事儿就好理解了! 江西是班里很低调的同学:默默守护绿水青山,发展农业共筑粮食安全。 安徽是很有包容心的同学:以一己之力装下淮河、长江两大碗水,为上下游带来平安。 江苏是学习委员:生来就资质过人,后天还努力勤奋,经济、文化、教育样样精通。 上海是副班长:不仅自身成绩优异,还团结同学,带着全班高速发展。 浙江是数学课代表:虽然家底不厚,但用不懈努力,书写商业传奇。 翻开本书,在笑出腹肌的同时轻松通晓地理知识!
作者以不同种类苔藓的独特生物学特征为主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与科研经历,用散文般优美的语言,介绍了苔藓在自然界以及原住民文明和现代城市环境,乃至全球生态大背景中的作用。 作为最古老的陆生植物,苔藓堪称真正的 先锋植物 ,能够将贫瘠的岩石和土壤转变成适合其他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的环境。这些文章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全新角度,以微小到常被忽略的苔藓作为棱镜,折射出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关联的深刻反思。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生态与环境问题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不断增长,全球温室效应加剧,生态系统变得更脆弱。二氧化碳在时空上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空间上,碳元素在有机界和无机界来回穿梭,从空中到海洋再到地球深部,循环不止。在时间上,几十亿年的地质演化中,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跌宕起伏,谱写了一曲恢弘的乐章。 要了解碳循环这样一个复杂系统,需要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作为支撑,最好还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碳宝历险记》这本书于是应运而生。这本书就是要为小朋友乃至广大科普爱好者,讲述碳宝家族复杂的循环体系,为全面理解目前地球和全人类面临的碳排放问题提供背景知识和独特的视角。
本系列丛书是国内科学文化品牌果壳为青少年编著的科普读物,精选有趣又有料的科学话题,旨在通过科普阅读的形式拓展青少年的知识面,全系列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5个分册。本书为地理分册,内容涉及我们生活的地球、各大洲与各国、壮美山河等。书中以阅读笔记的形式,对专业名词做了注释,每篇文章末尾还做了知识点总结。本书不仅仅是对地理学科知识的讲解,更着重于地理知识点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非常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
地球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激情四射,充满活力。由内向外、从小到大,在各种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地球永不停息地运动着,以独有的方式演绎着自己不平凡的一生。本书带我们去探寻:人类怎样一步步弄清地球内部结构?地球经历了怎样剧烈的诞生过程?岩石如何记录古老地球历史?沧海桑田是如何演进的?火热的岩浆和无处不在的流体如何形成丰富矿产?在阅读过程中,您将逐渐破译地球的“生命密码”。全书精彩展现了从未知、怀疑到科学探索的过程,有困惑,有惊喜,令人着迷。希望年轻一代接受挑战,继续探索地球的未解之谜。
此前我们只能在遥远的度假胜地感受到的热浪、暴雨和毁灭性的风暴,是否意味着气候变化,抑或它们只是正常的天气现象?物理学家弗丽德里克 奥托女士参与了归因科学的建立。借助这种革命性的方法,她可以准确计算出气候变化何时会发挥作用。像 哈维 飓风这样的灾难是人为的吗?干旱是全球变暖的结果,还是像往常一样,只是一段难耐的酷暑?数据显示,由于气候变化,2018 年在德国出现的热浪再次出现的概率至少是以前的两倍。在澳大利亚, 2019 2020 年摧毁整个大陆的丛林大火再次发生的概率至少增加了30%。好消息是,借助归因科学的数据,人们可以追溯导致天气现象的具体原因。一家企业,甚至一个国家都可能被告上法庭。而且,气候变化不再被滥用为借口:政客不能再用它来掩盖管理不善和自身的失败。这本书让那些激烈的辩论变得清晰明了。
人类生活在一个 空气之海 的海底 确切地说,这个大海里的空气有520万亿吨重。这么多的大气被均匀涂抹在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上,而其中的99%又分布在地面以上18英里的范围内。这18英里的大气层就像一个巨大的 气象剧场 ,其中上演着既华丽又可怕的自然现象 从倾盆大雨到狂暴飓风,从电闪雷鸣到雪落荒原,反复无常,难以捉摸。 作者从小就对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预报十分着迷,他在书中将看似无关的各种气象事件联系起来,用诗意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变化万端的天气现象,带领我们漫游于这片人类时刻生活于其中却不甚了解的大气世界。
本书首先介绍了环境的基本定义和我国的美丽河山,之后分别阐述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及其各自特点。重点介绍了水、土壤、大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定义、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目前面临的污染问题及防治措施。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带领读者关注出现在空气和水中的许多现象。要深入了解空气和水这两种介质需要诉诸很多学科,尤其是流体力学。但是,这一学科并没有设立在所有大学的课程规划中。因此,作者提供了一些未接受高等教育的读者也能理解的解释。一些琐碎的知识(如流体动力学不稳定性和湍流的概念)在附录里给出,可以视为前八章内容的补充,尽量避免了公式或抽象概念。此外,本书还提供了一个很详细的术语表,读者可以从中找到大部分科学用语的含义。《BR》具有较高科学知识水平的读者可能对一些解释感到困惑或认为这些解释过于简单,那么就需要在相关网站上寻找补充材料了。这些材料的理解需要理论物理的实践和利用偏微分方程、矢量分析等的数学工具。此外,补充材料还包括完全理解书中引用的物理定律的提示和实验技术的信息。《BR》
“海错图笔记”系列图书是一套多元解读清代海洋生物图谱《海错图》的科普书,以博物达人的视角,从生物学、博物学及生活美学等角度,讲述中国丰富的海洋及滨海生物、植物和风土人情。 本书从74篇考证笔记中精选25篇文章,涉及鱼类、鸟类、甲壳类、哺乳动物等44种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种,可谓一次酣畅痛快的海洋及滨海生物物种解密,更是一次精彩的古今博物达人思维碰撞。
写成《群》之后,意犹未尽的施茨廷忍不住打开进化女神的手提包,先陪三叶虫吃饭、看珊瑚盖房子,又偷窥琵琶鱼,一边帮鲨鱼贴鱼翅说明书,一边还原《白鲸》犯罪现场,令读者再也分不清科普和小说的疆界。 爱海成痴的施茨廷,以一贯创作惊悚小说的大胆手法、闲话家常的幽默笔调,细数海洋 45 亿年古今大小事。全书以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为轴,带领读者搭乘时空客机,上天下地观赏地球、海洋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故事,一路尽是 施式 风趣渊博又发人深省的导览解说: 请把我碾成药粉吧! 海藻背上的说明书应该这么写, 这样就可以把我用在你的面膜、敷泥和沐浴乳里。 当鲨鱼听到人的惨叫时,它知道猎物的痛苦吗?还是它们会把这种惨叫视为猎物新鲜的信号,就像我们把柠檬汁滴在牡蛎肉上,惬意地看着它战栗一样? 施茨廷讲故事的才
在斯文·赫定所处的年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还没有全部完成,“征服地球”依旧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斯文·赫定结合自身多年探险经历与历史上其他著名探险家的事迹,描绘了一幅人类如何勇敢地挑战自然、探索未知区域的画卷,在人类立足地球、放眼太空的今天,这样的经历和探索精神依旧值得回味。在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斯文·赫定从欧洲一路往东,横跨亚洲大陆到达中国、日本,穿越沙漠,翻越高原,登上冰山之巅,九死一生的丰富经历,还可以看到对他产生影响和激励的先行者哥伦布、利文斯通、斯坦利、富兰克林、沙克尔顿等人在全球各地的精彩故事。 本书曾经在瑞典作为青少年的教科书,与著名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诞生于同一时代,既是供青少年了解世界历史地理的简明读本,也是了解斯文·赫定经历和人类探索地球历史的全球性读物,既有生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
l 社会生物学之父 、两届普利策奖得主、进化生物学先驱、殿堂级的科学巨星爱德华 威尔逊,深情讲述全球的物种灭绝故事,探索生物多样性的未来出路与方法。 l 阅读《半个地球》,就如同威尔逊在带领我们领略地球多种多样的生物多样性。整个地球生命的进化史,也是一部精彩绝伦的生物多样性发展史。但随着人类足迹的扩展,我们也逐渐将众多物种带向了濒危与灭绝的不归路。只有将半个地球交还给大自然,我们才能保护地球上众多的生命形式,拯救现存的有生力量,实现人类生存所需的稳定与发展。
本书是一本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科普类读物,是作者张辰亮对清代奇书《海错图》中物种的描述与解读。作者自2015年7月起就像柯南一样抽丝剥茧地鉴定、考证、分析、比对《海错图》中记载的海洋生物。作者对书中每种物种的描述,既有观察记录,又有文献考证,还有个人美食建议,既沿袭了他科学考据一贯的高冷严谨,又有接地气儿的趣味调侃。书中还有以海产品为主材的餐饮建议,让人读起来兴致盎然、跃跃欲试。
海错的 错 ,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 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海错图》,共描绘了300多种生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是一本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的奇书。 但时代所限,书中也有很多不靠谱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绘制的外形,就会有很大失真。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混杂。 正因如此,当我开始用今天生物学的角度,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分析考证,从他的文字和画作中发现蛛丝马迹,辨别真伪,一步一步推理分析后,鉴定出画中生物的真身 这就像在破案一样,非常过瘾。 在这期间,我还去了辽宁、福建、广东、广西、天津及日本、泰国等地搜集素材、实地考证 到今天一年半多了,不知不觉也写了30篇文章。 破译 还将继续,先集为一本《海错
史地不分家,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人类活动的进程构成了人类历史。诸多历史事件的背后推手都有地理因素。大到沧海桑田、文明诞生、人类战争,小到城市发展、人口政策,甚至衣食住行。这些历史事件的幕后,地理从未缺席。 本书分十个专题一边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的神奇之处,一边探索其神奇背后的神秘力量 地理之 理 。本书所选取的这些地理之 理 ,同时也正是中学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并共同构成一张知识结构、知识地图之网。本书内容涵盖天体运动、气候与天气、大洋环流、地质作用、生态问题、人口迁移、城市发展、农业区位、产业转移、交通运输线布局。
城市环境生态学作为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其专业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城市环境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分支,近些年 对此研究才刚刚起步, 相关理论研究较少,但是城镇化过程引起的城市污染、生物多样性丢失、孤岛化、破碎化以及物理环境的改变已经 显著。因此,引入 化教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系统研究种群和物种水平、群落以及生态系统对城镇化的响应。关注人类的城市生态学,保护城市中的生态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系统服务。本教材能够弥补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城市环境生态学的空缺,有利于增强该专业的生态学素养和生态学思维,使规划不只是对空间和物质的规划,而是 多地关注对空间、物质和生命的协同与保护。
本书首先分析了北京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和植物滞留PM2.5的机理。根据北京市2009年绿化普查数据,选取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应用频率较高的60种植物,包括32种乔木、26种灌木、2种藤本,进行了植物叶片滞留颗粒物能力的评价研究。同时对叶片表面颗粒物进行电镜观测,分析叶片表面颗粒物形态特征及滞留细颗粒物(PM2.5)的规律,进而评价北京市绿化现状对PM2.5消减能力。同时本书还真对不同绿地类型内典型植物配置群落对消减大气中PM2.5浓度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公园内绿地空气PM2.5浓度连续监测数据库。优化与构建了消减PM2.5能力较强的典型植物配置模式。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地理学研究曾经向我们揭示地球是圆的,告诉我们在哪里种植粮食,帮助我们理解空间、地区、气候、战争、经济发展差异等要素之间的联系。今天,人类面临着海平面上升、森林砍伐、物种灭绝、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移民等等挑战,地理学的意义愈发凸显。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地理学的研究主题、方法、学科意义和价值,梳理了地理学的发展历程,视野广阔,叙述清晰流畅,为读者打开了地理学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