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库·科技文化类: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选入作者近30篇代表性的科普文章。在书中,作者介绍了关于自然科学的基本历史,揭示了大自然的秘密,表现了自然界各种因子变化规律,发出了改造自然、向大自然进军的号召。全书语言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是一部产生过广泛深远影响的科普名著。《中国文库·科技文化类: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出版。
本书介绍了50多种岩石、200多种矿物。翻开此书,地质学知识将透过指尖带你进入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本书可作为帮助读者识别、收集岩石与矿物标本的指南,详细且易于使用。本书汇集岩石与矿物引人注目的精美照片,这些照片均出自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珍藏。
所有的生物, 都是传递生命的“接力棒”。 为了孩子而献身, 为了交配而竭尽全力, 为了伙伴的死而落泪…… 有限的生命中, 却有决不放弃的姿态。 在地球漫长的46 亿年生命长河里,生物慢慢进化出生命更迭的机制,从而才有了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和“死”,隐藏在生物中的“死亡”,其实是被创造出来的。 本书讲述了29 种生物的生命历程——从昆虫到深海生物,以一种独有的视角观察它们,并以人类社会特有的情感审视它们,将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生命的生死放大到与人类同等高度,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搭乘飞机已普及寻常百姓家,但回顾灾难事件发生时我们所置身的舆论环境,专业术语、沉默的企业、别有用心的媒体,都使航空业看似扑朔迷离,阴谋论盛行。作为经验丰富的机长,作者解开了人们普遍好奇的关于航空旅行的各种秘密,并讲述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飞行故事和真实经历:你所不满的问题,哪些是航空公司应当改进的,哪些又是乘客不得不理解和接受的;何以判断飞行是否遭遇危险;航空公司运行有哪些 潜规则 ;不同航空公司的服务品质和舒适度如何 从计划一次旅行,到结束航程走出航站楼,一切问题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作为国家 ji 学生食育课题,由北京十四中学各科目老师从饮食营养、生物、地理、化学等多角度解析各个节气,让小读者感受节令变迁的美好,跟着节令了解食物、爱上食物、珍惜食物,学会健康饮食,丰富各学科知识。 图书特点: 1.本书作为国家 ji 学生食育课题,由北京十四中学各科目老师从饮食营养、生物、地理、化学等多角度解析各个节气,让小读者能感受节令变迁的美好,能跟着节令了解食物、爱上食物、珍惜食物,学会健康饮食,同时还能丰富各学科知识。本书也是全国首本将国家食育课题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的学生科普读物。 2.本书主编为北京市第十四中学高级教师,知识内容与学校科目更贴近,既是有趣的课外科普读物,又可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复习。适合作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优秀课外参考书使用。 3.书中插画,是当代著名书画家邢振龄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和事物的精准传递。尤其是人类世界出现部落、国家以后, 送快递 这件今日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儿,变得无比重要,它甚至决定着国家的生死存亡。 当古人无法用一副大嗓门把紧急信息告诉大山背后的伙伴的时候,他们的脑袋里开始冒出越来越多的 点子,目的只有一个 用快的速度把消息或物品送给特定的人。尤其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一边 疯狂地建设中转站形成浩瀚的驿路网络,让信使可以又快又安全地完成邮驿任务,另一边利用更新的 技术,跨过千山万水,让天下没有收不到的 快递 。
近一万年来,人脑的体积在不断缩小,可一些脑中缺少部件的人却活得好好的。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的脑子到底够用吗? 本书将带领读者坐上脑的时光机,了解脑的前世今生、优越性能和在事故下的出色表现,展望脑的可观前景。它具体介绍了:古往今来脑都经历了些什么,它有哪些重要功能又将如何动态地变化,男性和女性的脑有何不同,我们会在何时迎来脑力*,脑受损时人有多大潜力,以后的脑将何去何从 脑比我们想的更坚强,其处境也比我们预期的更险恶。结合本书提供的有趣假设、精彩个体经验和专业学术观点,读者将对脑产生全新的认识,生活得更聪明。
本书是一本百科知识类图书,采用问答的形式,涵盖了4到14岁的孩子*常问的近700个问题,涉及诸多领域,例如科学、技术、数学、医药等。这些问题极为有趣、与众不同;常在口边,却又难于解答。是一本全家共赏的百科式参考书。
辐射是这个世界的基本物理现象,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核”一直与我们同在,只是我们并未留意或者知晓。 物理学上一个伟大的“意外”实验,使得贝克勒尔通过铀的氧化物研究,发现了元素的放射性。贝克勒尔惊奇见到的实验结果,终打开了人类通向原子内部的大门。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得到应用以后,原子所能释放的巨大能量,让无数人或为此欣喜神迷、或恐惧战栗,总之纠结不已。核物理学和核技术百多年的发展,已经使人类能够驾驭原子裂变产生的巨大能量,并且在过程中保持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一一不断强化安全措施,更好地使用核的力量而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恐惧往往来自未知,阅读改变的可能只是你的看法。
意外伤害是0~14岁儿童的首要受伤害原因,平均每年近20万名儿童因意外伤害而失去生命。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是伤害死亡率的35倍。而对于5岁以下儿童来说,在死亡原因排序中,意外伤害死亡排在前三位。本书根据作者从事儿童安全教育16年积累的经验,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分22个专题介绍儿童安全知识,并急救方法。
《简明自然科学向导丛书:畜禽家族》面向大众普及科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既充分展现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成果,又全面反映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科学发明和创造。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宗旨,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培养科学息维,激发创新活力。
杂学,顾名思义,就是杂七杂八的学问。杂学知识看起来毫不起眼,却能丰富你的知识领域,启迪你的思维,开阔你的视野。 本书涵盖了食物、生活、心理、文化、艺术、语言等多个领域的杂学知识,可谓千奇百怪、包罗万象。阅读本书,将会帮你一网打尽从未涉猎过的杂学知识,更会让你成为交际圈中备受欢迎的知识达人,尽享他人羡慕的眼光。
关于时间,很多物理学家已经给出了各式各样的论述。本书的作者向读者传达了,时间的历史仅用一两页篇幅就可以写尽,而经典科学理论和科普作品中对 时间简史 的描述,实质上大多数是 时间的科研史 。作者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批判性质疑,他重新论述了 时间 和 历史 的定义,让没有科学背景的外行人士也可以通过本书重新思考 时间 。
为普及前沿科技进展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与老年生活息息相关的先进科技应用,本书着重介绍了18项当前前沿科技领域的成果,帮助读者从中管窥第五次科技革命以来高度信息化世界的浩瀚与斑斓,同时洞悉先进科技为老年生活所带来的福利。全书共分为3篇,每一篇分为6节,共计18节。所选的18项科技按属性归类为3个类别:医疗健康类、日常辅助类和体验升级类。*篇 解锁密码 包含6项医疗健康类科技,主要讲解高新科技如何从根源上克服以往认为是绝症的若干疾病,例如基因重组、组织器官的再生与替换等;第二篇 改善生活 包含6项日常辅助类科技,主要面向科技养老,解决无人陪护下的老年人独立完成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问题;第三篇 升级未来 包含6项服务娱乐类科技,侧重于在保障基本生活便利之外,新兴科技又是怎样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的。
大多数人都将食物过敏视为一种玩笑,或是逃避某事的托词。事实上,这种“疾病”会对人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危及生命。如果一个人被诊断为食物过敏,那么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对每一口食物都要特别小心。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食物过敏学要么被当成时尚,要么被看作垃圾学问。虽然很多临床医生认为某些食物会引起身体的不良反应,但一些人仍坚持认为过敏症只是心理问题。 马修·史密斯著伊玉岩译的《食物的心机(过敏的历史)/新知文库》从一场“花生引发的纠纷”开始,追溯了过敏在社会大众、医学领域产生的争议,及其对公共卫生、制药化工、食品生产、市场消费的影响。作者以患者为中心视角,探索涉及政治、经济、医疗、科技领域,阐明了其间的种种矛盾关系,引导读者用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食物过敏问题。
方福德,出生在台湾基隆市,6岁时随父母回到老家温州,启蒙于一个百年小学,接着考入一所温州名中学——勤俭中学,中学毕业后考入我国一所重点名牌大学——南开大学,再接着加盟我国医学科学殿堂——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一杆子插到底,除去上学时间,迄今已连续在医学科学领域工作41个春秋,坚守在科研教学线。 自“文化大革命”结束,工作进入正常状态后,他的科普写作也随之进入正常状态,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报刊上发表的科普文章计有几十万字,积少成多,收获颇丰。 本书为《方福德医学科普文集》,主要向我们阐述了有关触摸生命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