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桥梁史纲(新版)》旨在用较小的篇幅,集中介绍自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直至21世纪四千多年间中国桥梁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史,并列出重要的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工程,以描绘出中国桥梁的历史纲要和主要骨架,希望对桥梁专业的学子和桥梁界的同仁有所启迪和鼓舞,为中国桥梁的未来贡献力量。
本书详细介绍了东南亚地区(包含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诸国)的社会、宗教背景,并以历史时期为轴线,分阶段分析、讲述了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城市发展脉络,以及世俗、宗教建筑的独特形制和建筑艺术成就。 按照本套书之前运作的惯例,本书由王院士负责正文及封面的设计、制版,由利丰雅高印厂负责印装。
赖德霖、伍江、徐苏斌主编的《摩登时代--世界现代建筑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精)》主要内容为 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世界现代建筑影响下,中国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情况。具体包括上海这座近代中国* 大都市的城市化、商业化与现代化,体现在建筑设备、装饰艺术风格、都市与女性、作为一种 公民建筑 的公共图书馆以及作为都市公共空间的公园和体育场等诸多方面的中国都市现代性多元表现,1927年至 1937年南京、武汉、广州、天津、北平、西安、重庆、青岛、济南,以及香港等中国其他主要城市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建筑的引介与影响,中国近代市政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科学的形成与实践。这些内容展示了在一个 摩登时代 ,中国城市和建筑在设计思想、物质形态,以及社会功能等各方面现代化的过程。
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我国传统建筑的研究,肇自梁思成、刘敦桢两位先生。在其引领下,一代学人对我国建筑古代建筑遗存进行了实地测绘和调研,写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报告,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两位开拓者的引领和影响下,近百年来我国建筑史领域的几代学人在中国建筑史研究这一项浩大的学术工程中,不畏艰辛,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世纪60年代由梁思成与刘敦桢两位先生亲自负责,并由刘敦桢先生担任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这部系统而全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学术著作,曾八易其稿,久经磨难,直到 文革 结束的1980年代,才得以出版。 本套《中国古代建筑史》(五卷)正是在继承前人研究基础上,按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而编写的全面、系统描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巨著,按照历史年代顺
赖德霖、伍江、徐苏斌主编的《民族国家--中国城市建筑的现代化与历史遗产》主要内容为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建筑的现代化与历史遗产的关系问题。具体包括近代以来西方建筑师对中国风格的尝试,民国礼制重建与礼制建筑,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首都计划》、《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大上海计划》和广州地方自治建设中对于建筑的民族性的表现,中外建筑家对于中国建筑的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保护,中国建筑家对于中国风格的探索,以及以厦门大学校园建筑为代表的对于中国风格的地域性表达。这些内容一方面体现了西方建筑师创造一种中西结合的 适应性 建筑的努力,另一方面反映了在民族国家的重建过程中,中国政治和文化精英对于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目标的追求和他们 中国的文化复兴 的理想?br/
赖德霖、伍江、徐苏斌主编的《浴火河山--日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精)》主要内容为日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包括1931年以后东北和华北地区,以及抗战时期重庆、贵阳、南京、延安、上海和香港等地的建筑活动。此外还有抗战期间及之后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战后重建和对战后都市发展的进一步思考,以及1949年前后中国建筑师的移民等情况。在结语中,编者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公有化、经济制度计划化、国家发展战略工业化以及意识形态宣传上均以苏联为追摹对象,影响到建筑生产力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建筑重点类型、建筑教育思想以及建筑美学。这一切转变标志着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结束,以及中国建筑发展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本卷还包括 台湾地区近代建筑大事年表 和 国外关于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介
古希腊的雕塑与绘画也在本书中占有一定的篇幅,从新石器时期的基克拉迪抽象艺术到古典时期的写实艺术,古希腊的雕塑始终领导着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本书选择了古希腊各时代的雕塑和绘画优秀作品,用较多的图片进行介绍。通过学习古希腊的雕塑和绘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希腊人民的生活与习俗,而且能够进一步理解雕塑、绘画与建筑学的密切关系。此外,本书还简略地介绍了吉希腊黄金时代后的建筑学发展,有助读者全面了解古希建筑学的发展状况。 本书介绍的作品多数为世界遗产,考虑到国内相关资料较少,在编写过程中尽量把作品介绍详细些,编入的图片超过580幅,力图使读者淆楚地了解作品的全貌,对于尚未去过作品现场的读者尤为重要。
王瑞珠编著的《世界建筑史(伊斯兰卷上中下) (精)》内容包括:章:导论;第二章:哈里发 时代;第三章:西部穆斯林地区;第四章:埃及;第 五章:伊朗和中亚(9世纪~14世纪中叶);第六章 :伊朗和中亚(14世纪中叶~18世纪);第七章:叙 利亚、伊拉克和安纳托利亚地区;第八章:奥斯曼帝 国建筑;第九章:印度。
作者自1982年起,先后在建设部设计局、建设部计划重点科研项目、两项博士点基金和两项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在青年学者的广泛参与下,经长期专题研究积累,于2000年完成《中国现代建筑史》专项学术著作,2002年获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等。2015年完成进一步修订,并补充了进入新世纪后约十年的资料,完成新一版。 作者把中国现代建筑的起点提前到1920年代之末,把1949年前后的中国现代建筑史贯通起来,以1949年以后的建筑发展为重点,一直叙述到新世纪的一个十年。 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档案和正式发表的文献,以再现真实历史为主线,对于半个多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中的建筑现象、建筑事件、建筑作品、建筑理论和建筑人物进行了论述,特别注重对建筑作品的介绍,有的并附有多幅图片。作者访问过大量的建筑师,并现场参观
本书是国内部以城乡建筑遗产保存与再生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实践和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综合性专业著作。书中以国际前沿的视野和中外比较的视角,通过大量典型生动的案例分析,系统阐述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作为新兴学科方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妥善解决城乡改造和城镇化中保护与发展关系问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从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的研究和教育两个层面,整体反映了上世纪末至今同济大学在这一学科方向上长期持续的专业探索,适合城乡建设管理者、建筑师与规划师、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关注我国城乡建筑遗产保存与再生的各界、各阶层人士阅读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湖北卷》立足于湖北省的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着重探析其传承与发展的长期实践。全书由三部分组成,*部分绪论是湖北地区概况、荆楚文化及全书内容概要;第二部分 上篇是湖北传统建筑文化特色解析(第二至第七章);第三部分为下篇,是近、现代篇,阐述了湖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八至第十章),大致涵盖了理论研究、案例解析以及传承发展传统建筑风格原则与设计方法等内容,同时结合了大量优秀案例的评述,剖析了建筑文化的特征要素。 本套丛书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共计31卷,*批9卷在2016年9月正式出版。丛书系统解析了各区传统建筑在聚落、建筑、细部等层面的特征,探讨了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传承优秀建筑传统的途径和手段。丛书内容主要有四个特点:*,地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编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安徽卷》以安徽省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为主线,不仅对省内传统建筑有全面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而且对省内现代地域建筑的长期实践与设计手法有所探讨。由绪论、上篇、下篇、附录篇四部分组成,涵盖了安徽省自然人文历史概况、传统建筑类型与特征、现代建筑传承与发展等内容,同时结合大量实际案例的评述,剖析其建筑文化的特征要素。 本套丛书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共计31卷,*批9卷在2016年9月正式出版。丛书系统解析了各区传统建筑在聚落、建筑、细部等层面的特征,探讨了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传承优秀建筑传统的途径和手段。丛书内容主要有四个特点:*,地域覆盖范围大;第二,理论与现实价值高;第三,图片、文字资料丰富翔实;第四,编写力量雄厚。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主要介绍了19世纪以前的外国建筑史的脉络,中国建筑界对西方古代建筑史研究的奠基之作。1950年代到2010年代的五十余年间,作者遍寻史料,详加论证,系统撰述,屡次修订,不唯风格论,不拘泥于建筑史自身,将建筑纳入整个历史学科,从建筑史的研究对象、建筑的创造过程、其与社会生态的大系统的对应关系和所反映的思想文化潮流,兼顾主流建筑和非主流建筑的发展层次等方面,全面呈现了建筑史的发展及流变,显示出作者在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本书详细介绍了东南亚地区(包含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诸国)的社会、宗教背景,并以历史时期为轴线,分阶段分析、讲述了这些地区和 的城市发展脉络,以及世俗、宗教建筑的独特形制和建筑艺术成就。 按照本套书之前运作的惯例,本书由王院士负责正文及封面的设计、制版,由利丰雅高印厂负责印装。
《日本建筑史精要》是日本著名建筑史学开拓者关野贞关于日本建筑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日本的传统建筑与中国建筑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木构建筑体系,11者关系极为密切。该经典著作所研究的内容、结果与方法,至今仍在沿袭使用,这对认识和研究我国传统建筑提供“他山之石”。 全书内容共分十章。从原始时代的建筑一直讲述到明治大正时代的建筑,书后还附有日本建筑重要遗物一览表和建筑用语解说等内容6全书文字简洁、图片精美,注释详明,是一本系统介绍日本建筑历史的学术专著,可供建筑界、文史界有志于此道者学习参考,也可供建筑爱好者阅读欣赏。
赖德霖、伍江、徐苏斌主编的《门户开放--中国城市和建筑的西化与现代化(精)/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卷,主要内容为1840年 鸦片战争 前后中国城市和建筑的西化与现代化。 具体包括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澳门、广州,以及皇家园林圓明园建筑所受的外来影响;1842年《南京条约》和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之后中国香港、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汉口等条约口岸和租界,甚至帝都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建筑的发展,西方教会势力的在华扩张与教会建筑的发展,以及洋务运动、新政、地方主义、早期民族主义对中国两广、两江和直隶地区城市建筑现代化的影响,中国现代土木工学和建筑学的诞生。这些内容在表明外来影响是中国城市和建筑现代化的契机和动力的同时,也表明中国建筑早期的现代化是以西方为目标的自强运动的重要内容。
今天的江苏,拥有1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村、3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周岚主编的《城镇溯源乡愁记忆(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图集)》,回顾江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和城镇村变迁,展示了江苏文化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提供了珍贵资料和经验借鉴,更为我们在未来推进城乡建设、塑造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书详尽介绍了美洲古代文明产生的地域、文化、历史及社会背景,以及考古发现,并详细介绍了美洲古代文明的各个时期在绘画、雕塑、建筑、城市方面的伟大的艺术成就与技术成就。 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册,并分三个部分介绍了美洲的墨西哥文明、玛雅及其临近地区的文明和印加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