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建筑是城市的“物质灵魂”,我们从古建筑中 可以读出城市灿烂的历史文化。本书以古建筑作为中轴线的主体,并适当融入中轴线相关的现代建筑群,故书名取为《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名建筑》。 全书以“绪论”开始,共阐述了31个相关的建筑群体项目, 有5篇附录,介绍了古建筑的相关专业术语、国外几个首都城市中轴线实例及宫城(紫禁城)导览。
本书从传统园林的景象系统构建角度出发,将 借景 与 造景 对照起来,对传统园林中借景和借景设计进行思考,以期对借景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析,供大家参考。本书前两章主要分析阐释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第3章至第4章主要探究了借景的类型、特性、传统园林的外围环境及 实借 景象等基本问题。第5章至第8章主要探析了借景设计的目标、内容、对象、原则、一般过程以及设计要点等内容。最后进行了一定的总结。
地理分布图以代表人类先进生产力的“集成电路图”为设计理念,参照中国传统城市天人合一、对称布局的特点进行设计,秉承文化性、可读性、科普性、专业性的主旨,在有限尺寸内全面、清晰、生动地展示超级工程。
明十三陵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大、帝后陵寝*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包括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和思陵(明思宗)十三个陵。胡汉生编写的《明十三陵》对其中的长陵、定陵、昭陵、永陵、康陵和思陵进行了详细介绍,还介绍了陵区的下马碑、石像生、御路石雕、石五供、明楼、琉璃影壁等雕刻。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既有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分期,存在着以政治变革阶段性分割建筑历史内在整体性的状况。有鉴于此,本书从20世纪中国建筑不可分割的历史连续性出发,尝试打破建筑历史分期中的人为分隔,建立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整合观。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整合,并非仅仅是把现行的中国近代、现代建筑历史进行简单叠加,而是把二者作为一个有着历史延续性和内在规律性的完整历史过程,对其历史演变线索进行重新审视和梳理,进而建立新的研究体系与框架。本书主要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的切人点和侧重点,通过揭示中国现代建筑从发轫、兴起乃至高潮的历史过程,追溯和探寻了1949年之后中国现代建筑自发延续和发展的历史源头。
居义杰、李思丽主编的《建筑识图(附习题集第2版中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规划教材)》是根据 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识图教学大纲》和现行 制图标准等相关规范编写的。全书共分8个项目,包括: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图、绘制简单施工图、投影法在建筑工程图中的应用、建筑形体的图样表达方法、建筑工程施工图认知、建筑施工图识读、测绘建筑施工图、施工图识读实务模拟——图纸会审。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的建筑工程图识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建筑、了解建筑,为学习后续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书有配套习题集,并附图纸一套,供课堂教学和练习使用。本书适用于中等
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创立于1895年,是中国 所现代大学。这里学风醇正,氛围自由,全体师生秉承了“实事求是”的校训,为祖国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北洋大讲堂”创立于2002年,是天津大学的品牌论坛,它集思想教育、 文化、前沿科学为一体,广延名家大师为学生传道授业。为了传承我校办学以来的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营造 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建校120周年之际应广大师生要求,校团委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了面向全校师生的“迎天津大学120华诞系列讲座”活动,120年薪火相传,120年弦歌不断,120场校庆系列讲座凝聚了主讲人的智慧,也传来了这所百年老校在历史深处的回响。这既是对120年历史的尊重, 彰显了我校一以贯之的办学精神和育人使命。 吕静主编的这本《北洋大讲堂(第4辑天津大学北洋大讲堂系列讲座实录)》主要收录
本书为 中职示范校建设成果系列实训教材。本书依据 2014年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和 的标准规范编写。本书是“十二五”职业教育 规划教材《建筑工程测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王雁荣主编)的配套习题集。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十五”规划教材。本教材对1982年版《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一书进行了全面地修订和重新编写,大大地补充和增加了新的内容,并尽可能地反映了国外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至今两百余年来的建筑文化发展概况,以适应新暑期的教学需要。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欧洲与美国的建筑;二、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三、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及其代表人物;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五、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想—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六、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等。
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创立于1895年,是中国 所现代大学。这里学风醇正,氛围自由,全体师生秉承了“实事求是”的校训,为祖国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北洋大讲堂”创立于2002年,是天津大学的品牌论坛,它集思想教育、 文化、前沿科学为一体,广延名家大师为学生传道授业。为了传承我校办学以来的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营造 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建校120周年之际应广大师生要求,校团委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了面向全校师生的“迎天津大学120华诞系列讲座”活动,120年薪火相传,120年弦歌不断,120场校庆系列讲座凝聚了主讲人的智慧,也传来了这所百年老校在历史深处的回响。这既是对120年历史的尊重, 彰显了我校一以贯之的办学精神和育人使命。 吕静主编的这本《北洋大讲堂(第4辑天津大学北洋大讲堂系列讲座实录)》主要收录
中国近现代超级工程历史年代时间轴图以“星汉灿烂”为设计理念。在182年时间里,撷取299项超级工程,它们犹如一颗鹼星辰,缀满了夜空,照亮了文明。它们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若出其里”,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
此书考量了自19世纪末建筑史学科出现以来建筑史学家所提出的诸多问题。建筑史学家如何把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如何将历史考据转化为历史叙事?建筑史对建筑从业者是否有用,又在哪些方面起作用?里奇将建筑史视作一个开放的学科,并围绕建筑史知识从三个领域展开论述:艺术史、历史学和建筑学。他认为,本书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富有启示意义,为从历史角度研究建筑学提供了多种路径。 通过对西方及 建筑史的介绍性回顾,本书将会扩展建筑学、艺术史和历史学的学生的研究视角、理论框架,推动研究生和建筑史学家对当前相关研究领域的探讨。
林源所著的《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基础理论(高校建筑类专业参考书系)》作者详细阐述了诸多关干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并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全书内容包括5章:绪论,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理论与实践,建筑遗产的价值,建筑遗产保护的 制度以及建筑遗产的保护。书中文字朴质晓畅,读来亲切真实。内容详尽,专业知识性强。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基础理论(高校建筑类专业参考书系)》可供高校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风景园林专业师生参考使用,也可作为相关领域专业人员指导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