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十五”规划教材。本教材对1982年版《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一书进行了全面地修订和重新编写,大大地补充和增加了新的内容,并尽可能地反映了国外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至今两百余年来的建筑文化发展概况,以适应新暑期的教学需要。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欧洲与美国的建筑;二、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三、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及其代表人物;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五、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想—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六、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等。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使用,也可供土建及相关专业人员学习与工作参考。
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0f Human Settlements)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等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人居环境科学丛书》是吴良镛院士基于多年来的理论思考和建设实践著述而成。内容包括上下两篇。上篇 人居环境科学释义 阐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来由、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下篇 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 ,是吴良镛院士指导研究生对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思想
本书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欧洲 古典时代 的建筑,欧洲中世纪建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君权时期的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美洲印第安人建筑等。 本书对第三版进行了修订,文字更准确、更精炼,并更换和增加了一些效果更好的插图。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院校使用。
结构工程师罗玛 阿格拉瓦尔从专业角度,带领我们解析建筑的成形过程。她从基础的结构和材料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如何在水下开凿隧道,如何在宽和深的河流之上架起桥梁,某些地区又如何驯服大自然中宝贵又难以捉摸的水资源。她生动地讲述了历史中充满野心和想象力的有识之士,介绍了万神殿的混凝土穹顶是如何完成的,摩天大楼如何一步步拔地而起,人类如何以更高的高度突入天际线。罗玛不逃避失败的案例,审视了多个建筑事故悲剧,反复强调工程师从灾难中学习的重要性。她与我们分享了见证自己个有形贡献的喜悦,也不断地向我们传递工程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朴素导向。书中还收录了罗玛的手绘说明图。
作为明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和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遗产,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系统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新特征的工作领域。截至目前为止,剔除一些零散的学术成果,学术界还没有推出一部系统完整的关于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成果,本书针对明长城沿线大量存在的分散分布的军事堡寨,借鉴和发展了 遗产廊道 的理念,提出了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区域保护和利用模式,同时借鉴 文化景观 的理念,提出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三种典型模式,这些模式的提出在此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创新意义。
《中外建筑简史/中国高等院校 十二五 建筑专业基础理论规划教材》是一本有关中外建筑的建筑史类教材。具体说来,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本书中穿插了很多历史上著名建筑作品的个案分析,为其他建筑史著作和教材所没有,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第二,本书主线清晰,章节设置合理,更能满足教学需求。第三,本书语言生动,内容简洁明了,易读性强,除了作为建筑史教材,还可作为有关建筑史的一般读物,相较于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建筑史教材,目标读者的范围更加广泛。第四,本书的作者陈捷、张昕原为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二人基本功扎实,逻辑思维强,多年致力于建筑史的研究。两位作者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还受到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分理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建规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昌鸣教授,同济大学建规学院博士生导
我国的文物建筑主要以砖木结构为主,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一旦引发火灾,燃烧蔓延迅速,消防扑救困难,因此防火安全工作一直是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本书主要介绍了文物建筑防火的相关做法,内容共6章,包括:文物建筑防火现状;文物建筑火灾荷载特性;文物建筑火灾蔓延规律;文物建筑电气防火;文物建筑火灾报警;文物建筑灭火设施。内容既涵盖了文物建筑火灾荷载的调查和对文物建筑火灾蔓延规律的认识,又囊括了文物建筑电气火灾预防、文物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工程设计,文物建筑灭火设施设置等。本书适合于从事文物建筑防火保护和研究的人员使用,同时也可供其他防火相关专业人员学习使用。
《普通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系列规划教材 中外城市史》一书将中国与西方城市发展过程并行讲授,按照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划分章节,主要内容为:早期城市,自史前时期至公元前3世纪东西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帝国城市,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汉帝国、罗马帝国、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城市的发展、繁荣与衰落;商业城市,10 15世纪中国宋元时期和西方中世纪商业城市的兴起和繁荣;古典主义城市,13 18世纪中国明清城市和文艺复兴影响下形成的西方巴洛克-古典主义城市;近代城市,西方工业城市的兴起、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和近代化;现代主义城市,西方对现代城市问题的探索。 本书可作为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教材,同时也可供广大从事城乡规划、城市史研究等的相关工作
跟保护行为本身一样,这本书着眼于真实的场所 ,通过它们来建构起那些曾经被用于指导历史保护的 观点和价值标准的广泛背景框架。 《建筑、景观与记忆——历史保护案例研究》以 历史视角和批判态度探究了美国的历史保护运动。分 析了十处与众不同的地点,得出的这些对历史保护发 展沿革具有挑战性的分析结果,将会转变当前对于这 项运动的理解,审视为什么将历史、遗产和场所三者 密切联系起来的假设。它广泛涵盖了从关于1824~ 1825年间美国拉斐德侯爵凯旋征程纪念场地的讨论到 关于环境保护署超级基金有毒废弃场地历史的解读中 关于文化和政治影响力的推测。 批判性地思考保护行为时也同样需要批判性地思 考其对立面:破坏行为。本书同等看待从暗色岩采石 工的破坏性行为中拯救出来的哈得孙河岩壁的运动, 和那些为了保护所谓阻
本书收绿《雷氏族谱》十卷,完整地记载了雷氏家族从代雷发逵、第二代雷金玉、第三代雷聱潋、第四代雷家璋舆雷家重及雷家瑞三兄弟、第五代雷景修、第六代雷思起、七代雷廷昌等七代人作为檬式房掌班在清朝200年嗣的家族燮遥及所作所为,当屠弥足珍贵的文献。 本害可供建筑历史研究人具、相关专业师生及其他有典趣的读者收藏阅读。
从古至今,中国许多古城都是基于城市轴线不断发展起来的。北京中轴线,如同脊梁一样贯穿城市南北,北京城市布局由此展开。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清单,预计2035年内实现申遗。这本书用翻页图画书的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北京中轴线是如何形成的?对北京城又意味着什么?在漫长的历史 迭中,它又曾见证过多少的没落与繁华?还原首都中轴线建筑的今夕变化,了解建筑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风俗民情。
从古至今,中国许多古城都是基于城市轴线不断发展起来的。北京中轴线,如同脊梁一样贯穿城市南北,北京城市布局由此展开。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清单,预计2035年内实现申遗。这本书用翻页图画书的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北京中轴线是如何形成的?对北京城又意味着什么?在漫长的历史 迭中,它又曾见证过多少的没落与繁华?还原首都中轴线建筑的今夕变化,了解建筑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风俗民情。
遗产化本质上是一个认同过程,它包括个人、家庭(家族)、群体(族群)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知识、情感、记忆的内化过程,也包括当代政府等公权组织的“制造”“生产”遗产过程。季国良所著的《近代外国人在华建筑遗存的遗产化研究》主要研究近代外国人在华建筑遗存如何遗产化问题,即研究其怎样由外国建筑文化、外国人的建筑转变为中国人所接受、认同的遗产。这主要是进行一项历史研究,并将这个历史过程大体分为三个时期,即1949年以前、1949年到1970年代末和1970年代末以后,重点是 一个阶段,遗产化的实质进行并取得显著进展也是在这个时期。本书在 还试图从遗存的历史因素、认同的理论基础和认同途径三方面破解外来建筑遗存遗产化的难题。 本书适合近代中国建筑、遗产学领域的研究者与学生阅读参考,也适合对相关问题有兴趣的社会人士阅读
2022年是我国设立历史文化名城制度暨北京成为首批 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确定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基本形成了“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全过程保护、全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古都北京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绽放光彩。 为帮助公众 好地了解北京历史文化名城, 好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本书系统梳理北京“历史沿革与营城理念”“保护体系与保护对象”“保护要求与保护措施”三方面的专有名词,从中筛选出百余个“关键词”。排序时综合考虑《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相关词条表述顺序及词条重要性等。释义则依据有关 组织文件、我国法律法规条文,并结合学术研究成果和北京名城保护实践经验。各词条名称及相应释义均适用于北京
这是一本为建筑、规划和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现代建筑史。本书将为您详尽讲述从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现代建筑所走过的200多年发展历程,涉及34个 ,289位建筑家、工程师、工业设计家、艺术家、教育家、理论家、评论家以及对现代建筑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和实业家,360座(件)建筑、绘画、家具和工业产品。本书配有488幅精美的插图辅助您的阅读。
吴焕加编著的《外国现代建筑二十讲(插图珍藏本)》以讲座的形式,历述两百年来,在历史、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下现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及科学的进步、思想的 新对建筑发展的影响,整体仍是一种建筑史的脉络。然而现代建筑风格的多元化、建筑大师的角色凸现,加之对建筑作品及思潮的评价,使得本书显得支脉纷繁,线索庞杂,与古代建筑的论述面貌大为不同, 显丰富多彩。
本书包括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2个方面,重点介绍中外建筑发展概况、建筑形式、建筑特点, 代表性的建筑,并介绍了一些典型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本书内容简明扼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每个模块后附有思考训练题,可供学员巩固和练习。本书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可读性和实用性,搜集整理大量图片、实例,并制作了微课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微课素材通过“二维码”的形式添加在书中相关知识点旁边、读者可使用手机的“扫一扫”功能进行查看及学习。教学PPT、以及大量的习题库,也可以电子版形式提供。本书可作为工程造价、城镇建设、建筑表现、房地产等相关建设行业职业教育教材,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同时也可作为一本介绍中外建筑史的普及性读物。
《建筑十书》由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建筑十书》论述的范围 广泛。从总体上看,它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机械工程等范畴。从细目上看,它包括建筑教育,城市规划原理,市政设施(如道路、给水、排水、污染、筑港等),建筑构图基本理论,西方古典建筑形制,各种建筑物的设计原理,建筑环境控制(如炎热环境、音质设计、日照、采光等),建筑材料(如性质、制备、使用和运输),建筑构造做法(如主体结构和装修),施工工艺,施工机械和设备,建筑经济等方面。 这部著作记载了大量的建筑实践经验,阐述了建筑科学的基本理论。为了奠定这些理论的基础还引用了一定数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诸如几何学、光学、声学、气象学、天文学以及哲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等,作为解释理论的依据,其目的在于昭示这些学科对于建筑创作的作用。
刘清泉主编的《质量员专业管理实务》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专业人员岗位培训考核系列用书》中的一本,依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 250-2011、《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考核评价大纲》及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专业人员岗位统一考核评价题库编写。全书共17章,内容包括:装饰装修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标准,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工程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工程质量控制的方法,施工质量计划的内容和编制方法,装饰工程质量问题的分析、预防及处理方法,参与编制施工项目质量计划,建筑装饰材料的评价,施工试验结果的判断,施工图识读、绘制的基本知识,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点的确定,编写质量控制措施等质量控制文件、实施质量交底,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检查、验收与评定,工程质量缺陷的识别、分析与
《建筑史》原名《建筑史论文集》,是中国 第一部专门发表建筑史研究论文的学术丛书,由清华大学创办于1964年,本书为第45辑。 本辑共收入论文16篇,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术、中国城市史、古典园林、乡土建筑、地域建筑文化、近代建筑、文物建筑保护、现代建筑理论等领域。 《唐代斗栱与清官式斗栱的挑檐性能对比——兼论斗栱演变的力学因素》论证了从唐代到清代斗栱演变的两种趋势;周淼、胡石的论文基于精细测绘对晋祠圣母殿进行尺度复原,分析其木架的构成规律;《高平三王村三嵕庙大殿之四铺作下昂造斗拱》讨论了三嵕庙大殿的大木尺度设计及其匠作渊源;喻梦哲、惠盛健的论文梳理了晋南地区宋金遗构的测量数据,探讨了内下昂斜率的生成逻辑和调节模式;《清华藏定东陵烫样基础信息实录》一文探讨了制作烫样采用的主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