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长时间的、科学的调查,他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在那个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对全国近两百个县城的两千余个古建筑项目进行了考察和详细的测绘,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并撰写了详尽的科学研究报告。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与《中国建筑史》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写作于四川省李庄,其时 宿不蔽风雨,食只见菜粝 , 贫病交加,故人寥落 ,而梁思成正是怀抱着殉国者的心态,为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保存发奋著述。因种种原因,书稿未能及时出版。梁思成逝世十多年后,在费慰梅的努力下,这本著作终于得以面世。 《图像中国
《古拙 梁思成笔下的古建之美》,既是一本梁思成先生所著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通俗读物,它还兼备日历和笔记本的功能。 《古拙 梁思成笔下的古建之美》中收录大量古建筑手绘图和老照片,每天看一点关于中国古建的内容,也许是一张古建筑老照片,也许是一幅手绘图,也许是一段文字,从尧舜时期的 堂高三尺,茅茨土阶 开始,直至今天我们能随时去游览的故宫、北海公园。通过一年的时间,每天看一点内容,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风格演变的过程,会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简单的了解。
1941 年夏天,受戴季陶先生委托,梁思成与刘致平一起,应邀到广汉参与重修县志,承担了拍摄、测绘古建筑的任务,留下了广汉县(今四川省广汉市)的全套影像资料 城墙、会馆、文庙、武庙、公馆、书院、寺庙、道观、宗祠等,几乎囊括了城市的所有典型建筑。*令人震撼的是梁思成拍摄的从广汉西门外去成都的大道上,前后五座鱼贯相连、极为壮观的牌楼,牌坊上装饰精美的故事浮雕清晰可见。 这些珍贵的照片一度不知所踪。《影子之城 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首次较完整地公开了这批古建筑照片,再现中国古建筑之美。 百年之前,城墙、衙门、文庙、关岳庙、城隍庙、牌坊、奎星阁,曾是每座城市的标准配置:恢宏的城墙环绕城池,蜿蜒的护城河保护城里的百姓;高大的牌坊上写满故事,是庄严的地理坐标,也是精神的华表;文庙祭祀孔子,奎星阁
赖德霖、伍江、徐苏斌主编的《浴火河山--日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精)》主要内容为日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包括1931年以后东北和华北地区,以及抗战时期重庆、贵阳、南京、延安、上海和香港等地的建筑活动。此外还有抗战期间及之后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战后重建和对战后都市发展的进一步思考,以及1949年前后中国建筑师的移民等情况。在结语中,编者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公有化、经济制度计划化、国家发展战略工业化以及意识形态宣传上均以苏联为追摹对象,影响到建筑生产力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建筑重点类型、建筑教育思想以及建筑美学。这一切转变标志着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结束,以及中国建筑发展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本卷还包括 台湾地区近代建筑大事年表 和 国外关于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介
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我国传统建筑的研究,肇自梁思成、刘敦桢两位先生。在其引领下,一代学人对我国建筑古代建筑遗存进行了实地测绘和调研,写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报告,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两位开拓者的引领和影响下,近百年来我国建筑史领域的几代学人在中国建筑史研究这一项浩大的学术工程中,不畏艰辛,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世纪60年代由梁思成与刘敦桢两位先生亲自负责,并由刘敦桢先生担任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这部系统而全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学术著作,曾八易其稿,久经磨难,直到 文革 结束的1980年代,才得以出版。 本套《中国古代建筑史》(五卷)正是在继承前人研究基础上,按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而编写的全面、系统描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巨著,按照历史年代顺
《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钦准颁行全国的一部侧重于估工算料的建筑营造技术法规。自1919年初朱启钤发现《营造法式》抄本后,数代学者赓续不辍地开展研究,既开启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大门,更曾多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了该学科的深化发展。本书细致梳理现代以来《营造法式》的研究历程,从版本研究、实物测绘、术语解读、理论探索、多元化取向等多个层面,对相关论著及其研究动因、方法、成就和影响等予以系统分析和归纳,以揭橥并彰显各时期典型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探讨其利钝得失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期能裨益于《营造法式》研究的持续深入乃至取得新的突破,为充实和完善中国建筑史学做出贡献。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编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江苏卷》探讨了江苏的建筑传统和它的传承,主要目标是面向社会实际,在有所侧重地讨论了若干问题后仍然有一个问题特别值得思考 如何让传统走向未来。本书分上、下篇。上篇为江苏传统建筑的区系与特征解析,下篇为当代江苏传统建筑文化之传承与发展。 本套丛书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共计31卷,*批9卷在2016年9月正式出版。丛书系统解析了各区传统建筑在聚落、建筑、细部等层面的特征,探讨了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传承优秀建筑传统的途径和手段。丛书内容主要有四个特点:*,地域覆盖范围大;第二,理论与现实价值高;第三,图片、文字资料丰富翔实;第四,编写力量雄厚。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内蒙古卷)(精)》内容构成分为两个部分: 上篇为内蒙古传统建筑特征解析篇,分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总结了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又从文化的角度解析了内蒙古传统建筑的典型空间范例。 下篇为内蒙古现代建筑传承研究篇,在整体回顾和背景解析的基础上,总结内蒙古地区现代建筑传承实践的基本手法,力求把共性的、取得共识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传承成果加以总结,以求引导*为深层的传承实践。 本套丛书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共计31卷,*批9卷在2016年9月正式出版。丛书系统解析了各区传统建筑在聚落、建筑、细部等层面的特征,探讨了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传承优秀建筑传统的途径和手段。丛书内容主要有四个特点:*,地域覆盖范围大;第二,理论与现实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史》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分为五卷。本书为其中的第四卷,内容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中的第三次发展高潮,元明时期的建筑。 本书主要供建筑届人士、建筑院校师生及广大读者参考阅读。
近年来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村镇建设工作日益重视,作为两者交集的历史文化镇村保护问题,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武汉市基于自己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研究,本书即是对这些工作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可供城乡规划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由武汉大学档案馆组织编写,武汉出版社出版。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 珞珈建校 主要记述了国立武汉大学自1928年起在武昌珞珈山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新校舍建设的历史进程,下篇 黉宫胜景 则对武汉大学在20世纪30-50年代陆续建成的诸多早期历史建筑逐一予以详细介绍。本书主要依据武汉大学档案馆馆藏的各类历史档案、建筑图纸、报刊资料以及若干当事人的回忆录等基本史料,力图对上述校园历史建筑进行一番较为权威、可信和详细的考述,呈现出这些优秀历史建筑的初始风貌及其饱经岁月沧桑的变迁历程。
彼得·霍尔影响广泛的《明日之城》仍然是针对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历史,针对其所缘起的社会经济问题和机遇的绝世阐述。这部经典文献由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最受尊敬的人物所撰写,为读者呈现了发生于20世纪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史。 《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涵盖了过去十年间所发表的众多新成果,借鉴了来自全球范围的案例。霍尔在讨论中涉及的城市内容广泛,并将他自己多彩的经验融入这部权威性的城市发展史之中。
本书在阐述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内涵及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从补偿主体、受偿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与渠道等方面,剖析了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机理,构建了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模型。结合***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湘西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实践,选择典型传统村镇对其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具体行动进行个案分析,并提炼出典型模式。后,基于前述理论分析及湘西实证,提出传统镇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的优化途径。
《世界现代建筑史》已经出版了十多年了,其中印刷过好多次。承蒙读者的支持,这本书在建筑史类的出版物中能够印刷这么多次,也是一个幸事,说明建筑发展快,读者希望比较全面地了解现代建筑发展经过的历程和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重要建筑作品、重要建筑家,也希望了解一百多年来经历过的建筑运动、风格。书的印刷量如此庞大,说明看的人多,但是那本书是十多年前的旧作,并且内中的资料整理有些是二十多年前做的,时过境迁,现代建筑发展得如此迅速,变化如此巨大,无论是当时用的参考资料。还是当时拍摄的图片都有明显跟不上现在的要求的情况,编写那本书的时候,还没有网络,资料完全是在一个个大学的图书馆里面阅读和手工检索的,因此,难免有差错和出入的地方。何况,当时对于处理这么庞大的一个主题还是有些经验不足,在整个结构
既有建筑改造年鉴编委会编著的《既有建筑改造 年鉴(2014)(精)》是近年来我国既有建筑绿色化 改造领域发展的缩影,全书分为政策篇、标准篇、科 研篇、成果篇、论文篇、工程篇、统计篇和附录共八 部分内容,可供从事既有建筑改造的工程技术人员、 大专院校师生和有关管理人员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贵州卷》旨在通过对**现 代建筑的调查梳理,深入挖掘传统建筑的地域和民族 特点,系统阐释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与发展,总结弘扬**的传统建筑思想和设计方法,为 当代建筑的创作和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与评价依据。本书分上篇、下篇两大部分,上篇为贵州I传统 建筑特征与解析,下篇为贵州当代建筑传承与发展。上篇按照地域或民族进行传统建筑分析,从贵州当地 的气候、地理环境、文化、经济为出发点解析传统建筑。考虑现代建筑的特点,下篇主要从当代建筑的发 展以及应对地理气候环境、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和文脉 传承的表现方法以及如何传承等角度,对当代建筑传 承传统文化进行了阐述。 本套丛书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共计31卷,*批9卷在2016年9月正式出版
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文化汇集了众多因素(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作为文化桥梁和重要的交流平台,在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疆段建筑文化经历了众多转型,如早期草原文化至佛教文化,*后转型为伊斯兰教文化等,从而促进了西域建筑文化的发展。本书以研究丝绸之路新疆段(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绿洲线的古代城址、建筑特征、建筑技术、建筑纹饰为基础,来阐述塔里木盆地建筑文化的历史状况和演变历程,讲述新疆古代建筑历史,探析佛教建筑文化对和伊斯兰教建筑文化的影响等。
从1895年到1926年,张謇在南通进行城市建设的30年中,他所领导的事业及所创造的“南通模式”,对于当时和现在的中国城市建设,都有重要启发意义。南通近代城市建设具有源于传统、走向近代的特性,它正是一种源自中国本土、采纳先进文化的城市现代化道路。南通的全面建设来自张謇卓越的发展实业、拉动经济和系统的社会规划,也包含了很多创新之处。更重要的是,张謇的贡献在于为中国城乡发展与区域发展问题的真正解决提供一些历史借鉴。 本书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居环境科学观念,对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城”进行了较为整体的与系统的研究,涉及到历史理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对南通人居环境的建设进行了探索。
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产业更新的加速,使城市中传统的制造行业比重下降,大量的城市旧区地段面临更新改造,而其中产业用地往往是更新改造的主要对象。本书由国内城市设计著名专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教授撰写,主要针对产业建筑保护更新这一目前建筑界、规划界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廓清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和再利用的内涵意义和价值;提出产业建筑价值评定及分析的界定和分类标准;对产业类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实施策略、具体方法、技术手段和效益等进行系统分类,并做出明确针对性的研究总结,对我国的著名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具体的改造设计手法;构建产业建筑保护理论与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 浙江卷》核心内容分上下两 篇,上篇对浙江传统建筑地域特征进行研究,从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环境特征、建造技术渊源三方面归纳进行归纳,并从聚落 公共建筑 民居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建构完整的浙江省传统建筑地域特征体系;下篇提出浙江现代建筑地域特征传承创作实践取向,探讨浙江当代建筑地域性特征的生成机制,提取浙江当代建筑地域化创作的语言要素取向、场域表述取向、回应气候取向等。 本套丛书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共计31卷,*批9卷在2016年9月正式出版。丛书系统解析了各区传统建筑在聚落、建筑、细部等层面的特征,探讨了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传承优秀建筑传统的途径和手段。丛书内容主要有四个特点:*,地域覆盖范围大;第二,理论与现实价值高;第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