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拙 梁思成笔下的古建之美》,既是一本梁思成先生所著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通俗读物,它还兼备日历和笔记本的功能。 《古拙 梁思成笔下的古建之美》中收录大量古建筑手绘图和老照片,每天看一点关于中国古建的内容,也许是一张古建筑老照片,也许是一幅手绘图,也许是一段文字,从尧舜时期的 堂高三尺,茅茨土阶 开始,直至今天我们能随时去游览的故宫、北海公园。通过一年的时间,每天看一点内容,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风格演变的过程,会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简单的了解。
《中国古代建筑史》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分为五卷。本书为其中的第四卷,内容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中的第三次发展高潮,元明时期的建筑。 本书主要供建筑届人士、建筑院校师生及广大读者参考阅读。
《建筑记忆与多元化历史(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 第二辑)》汇集了20余篇建筑口述史采访记录及口述史工作经验论文。在延续《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辑:抢救记忆中的历史》中国现代建筑记述、建筑遗产保护与中国建筑史研究记述的专题外,加入了华侨建筑与传统匠作记述、口述史工作经验及论文、历史照片识读三个主题。拟为建筑史研究者提供更丰富的史料和口述经验参考。
《从水晶宫到达尔文中心--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建筑进化史》系统记录了该博物馆的建筑发展,更强调了各种建筑物在博物馆发现与理解自然世界的研究过程中所发挥的轴心作用。王琦精心讲述了自然历史博物馆160多年来的建筑建造与发展史,而这段历史恰恰与那馆藏的7000余万件标本一样趣味十足,引人入胜。从阿尔弗雷德·沃特豪斯于19世纪60年代设计的那栋标志性建筑,到在2009年向公众开放的达尔文中心二期,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进化始终引导着自然历史类展览设计的*思潮。基于系统严谨的研究,王琦博士的著作的确展示了一段信息丰富且至关重要的历史,这对于博物馆建筑研究与知识积累均意味深长。
《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钦准颁行全国的一部侧重于估工算料的建筑营造技术法规。自1919年初朱启钤发现《营造法式》抄本后,数代学者赓续不辍地开展研究,既开启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大门,更曾多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了该学科的深化发展。本书细致梳理现代以来《营造法式》的研究历程,从版本研究、实物测绘、术语解读、理论探索、多元化取向等多个层面,对相关论著及其研究动因、方法、成就和影响等予以系统分析和归纳,以揭橥并彰显各时期典型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探讨其利钝得失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期能裨益于《营造法式》研究的持续深入乃至取得新的突破,为充实和完善中国建筑史学做出贡献。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编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江苏卷》探讨了江苏的建筑传统和它的传承,主要目标是面向社会实际,在有所侧重地讨论了若干问题后仍然有一个问题特别值得思考 如何让传统走向未来。本书分上、下篇。上篇为江苏传统建筑的区系与特征解析,下篇为当代江苏传统建筑文化之传承与发展。 本套丛书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共计31卷,*批9卷在2016年9月正式出版。丛书系统解析了各区传统建筑在聚落、建筑、细部等层面的特征,探讨了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传承优秀建筑传统的途径和手段。丛书内容主要有四个特点:*,地域覆盖范围大;第二,理论与现实价值高;第三,图片、文字资料丰富翔实;第四,编写力量雄厚。
黄元炤编*的《中国近代建筑纲要(1840-1949 年)》通过大量的查阅和收集工作,以及实地考察与挖掘,在汇集既有的和新发现的史料(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专*及文章)后,重新整理、细分,并编制成“年表”。另外,从读解史料与年表的过程中,进行基础性的概括和归纳,以“纲要”(近代的历史、建设和辩证;近代建筑师之个体观察;近代建筑教育的一萌生和发展:近代建筑相关执业形态的破啼面生;近代建筑组织、机构、团体与媒体的成形和效应;近代建筑思潮及风格之演变、现象、姿态与哲学观)的方式,将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年)作适切的梳理和衔接,还原当时所能掌握到的事件和现象,进行细致、严谨、客观的分类和分析,再予以深化研究、对照和整合,从而叠加出新的体系和框架。 笔者冀望,从框架中完整呈现浩瀚的中国近代建筑
彼得·霍尔影响广泛的《明日之城》仍然是针对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历史,针对其所缘起的社会经济问题和机遇的绝世阐述。这部经典文献由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最受尊敬的人物所撰写,为读者呈现了发生于20世纪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史。 《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涵盖了过去十年间所发表的众多新成果,借鉴了来自全球范围的案例。霍尔在讨论中涉及的城市内容广泛,并将他自己多彩的经验融入这部权威性的城市发展史之中。
《世界现代建筑史》已经出版了十多年了,其中印刷过好多次。承蒙读者的支持,这本书在建筑史类的出版物中能够印刷这么多次,也是一个幸事,说明建筑发展快,读者希望比较全面地了解现代建筑发展经过的历程和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重要建筑作品、重要建筑家,也希望了解一百多年来经历过的建筑运动、风格。书的印刷量如此庞大,说明看的人多,但是那本书是十多年前的旧作,并且内中的资料整理有些是二十多年前做的,时过境迁,现代建筑发展得如此迅速,变化如此巨大,无论是当时用的参考资料。还是当时拍摄的图片都有明显跟不上现在的要求的情况,编写那本书的时候,还没有网络,资料完全是在一个个大学的图书馆里面阅读和手工检索的,因此,难免有差错和出入的地方。何况,当时对于处理这么庞大的一个主题还是有些经验不足,在整个结构
既有建筑改造年鉴编委会编著的《既有建筑改造 年鉴(2014)(精)》是近年来我国既有建筑绿色化 改造领域发展的缩影,全书分为政策篇、标准篇、科 研篇、成果篇、论文篇、工程篇、统计篇和附录共八 部分内容,可供从事既有建筑改造的工程技术人员、 大专院校师生和有关管理人员参考。
锦纶会馆创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坐落于广州西关的下九路西来新街21号,是一座三进三路的砖木结构宗祠式建筑,因建设康王路,整体移位到其北面约百米的华林寺东邻。移位工程在2001年8月18日启动,先从南向北平移80.04m,然后顶升1.085m,转轨,再由东向西平移22.40m,9月28日凌晨5时会馆整体成功地移位到今天的新址。这座不可移动文物的“搬家”保护创下了两项可载入史册的记录:一是在我国砖木结构的古建筑中把上部结构连同基础一起整体移位的尚属首例;二是在整体移位过程中,包括了平移、升高(顶升)、转向(转轨)再平移这样的复杂的技术,且取得圆满成功,这在国内和国际上也属次。 研究锦纶会馆维修保护的问题始于6年之前。其时,我在广州市政府分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并兼任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产业更新的加速,使城市中传统的制造行业比重下降,大量的城市旧区地段面临更新改造,而其中产业用地往往是更新改造的主要对象。本书由国内城市设计著名专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教授撰写,主要针对产业建筑保护更新这一目前建筑界、规划界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廓清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和再利用的内涵意义和价值;提出产业建筑价值评定及分析的界定和分类标准;对产业类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实施策略、具体方法、技术手段和效益等进行系统分类,并做出明确针对性的研究总结,对我国的著名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具体的改造设计手法;构建产业建筑保护理论与方法。
德国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如同包豪斯学院一样,在国际设计界负有盛名。这所将自己定位们工业品设计领域的一个国际性教学和研究机构,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欧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并创造了一个乌尔姆时代。近二十年的历史,这所学院成为一个卓越的设计实验室和天才们聚集的中心。作为客观事物及设计为工业发展的社会意识的倡导者,乌尔姆建立了全新的设计体系,乌尔姆风格——珍珠灰用于亚光的饰面、可调节的腿、减少装饰到少的限度和纯粹几何化的形式,今天仍影响着工业产品的设计。本书是一本有关乌尔姆设计学院发展的翔实的记载,收录了大量原始的材料,作者林丁格尔曾任乌尔姆设计教授。
刘涤宇编著的《历代清明上河图--城市与建筑》以历代《清明上河图》为主要研究素材,从“市井”的角度,将日常生活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图像城市史为基本研究思路展开。 本书上篇以图像城市史比较研究为中心,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微观特征,如自然要素和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宋代以降街道与街坊的边界形态、中国古代城市市井空间场景的特征及其基础等进行深入的探讨。下篇则在上篇基础上进一步对与具体图像有关的建筑形态进行比较研究。 本书适合广大建筑专业本、专科生及古建筑、文史工作者和爱好者阅读、收藏。
彼得 霍尔影响广泛的《明日之城》仍然是针对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历史,针对其所缘起的社会经济问题和机遇的绝世阐述。这部经典文献由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很受尊敬的人物所撰写,为读者呈现了发生于20世纪优SHOU*选范围内的重要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史。 此次经过全面修订的第四版涵盖了过去十年间所发表的众多新成果,借鉴了来自优SHOU*选范围的案例。霍尔在讨论中涉及的城市内容广泛,并将他自己多彩的经验融入到这部性的城市发展史之中。
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人类文明瑰宝,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同古长城遗址屡遭蚕食破坏,周边生态环境恶化、旅游发展迟滞、百姓生活贫困。2017年,大同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大同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的构想。基于广泛的调研、严谨的分析,规划团队构建了一条长度258km、涉及面域186km2的线性遗产廊道系统,探索遗产保护、生态修复、文化旅游、产业协调等多项目标。本书着重论述了大同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空间格局的构建途径和保护发展策略,探讨了长城沿线生态修复的修复范围、群落设计和建植策略,廊道整体和重点地区慢行基础设施的结构体系,以及长城沿线村落的产业引导措施。通过风景园林牵头,多学科团队协同,在规划团队、业主、专家和施工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探索了长城这种特殊线形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策略;指导了面域近
从1895年到1926年,张謇在南通进行城市建设的30年中,他所领导的事业及所创造的“南通模式”,对于当时和现在的中国城市建设,都有重要启发意义。南通近代城市建设具有源于传统、走向近代的特性,它正是一种源自中国本土、采纳先进文化的城市现代化道路。南通的全面建设来自张謇卓越的发展实业、拉动经济和系统的社会规划,也包含了很多创新之处。更重要的是,张謇的贡献在于为中国城乡发展与区域发展问题的真正解决提供一些历史借鉴。 本书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居环境科学观念,对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城”进行了较为整体的与系统的研究,涉及到历史理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对南通人居环境的建设进行了探索。
本书是对中国历代官订和民间约定俗成的建筑典章制度进行全面文献搜集与整理的文献汇编,以“录”为主,择其善本,大致按其制度创制完成的时代顺序收录现存历代建筑典章制度,并加以简要说明,注明出处及版本情况。本书是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者和中国典章制度的研究者案头的参考资料,也可供建筑工程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总结历史经验借鉴之用。
建筑界丛书旨在介绍中国青年建筑师的建筑实践,讨论中国当代建筑问题,从学术角度剖析中国*活力的建筑师的代表作。 *辑丛书已于2002年出版,共计5册,分别为张永和的《平常建筑》、崔愷的《工程报告》、刘家琨的《此时此地》、汤桦的《营造乌托邦》和王澍的《设计的开始》。该丛书是中国实验建筑的*集体呈现。 此次 建筑界丛书第二辑 推介了6组*代表性的中国新一代建筑师,分别为马岩松、李兴钢、李虎 黄文箐、华黎、张轲和董豫赣。在从书中,建筑师们充分展现了他们超越建筑之外的文字功底和文化理念。在这里,建筑已不仅仅止于某种具体的 盖房子 过程,更是建筑家漫长的艺术领悟路径与心灵体验历程的直接折射。 欣赏6种关于建筑的不同阅读方式,解读6种不同的建筑文化模式,这是读者在本辑丛书中能体验到的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