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进程为脉络,详述从原始建筑、夏商周建筑、秦汉建筑,直至明清建筑以及延续传统的近代乡土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活动特点。对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实例和技术、艺术成就,采取列词条的写作体例,分项逐条展开深入细致的阐述。全书精选墨线图500多幅,史料翔实,图文并茂。文字阐述简练精要,版面编排紧凑充实,学科信息浓缩密集,是建筑院校学生学习中国建筑史课程的对口参考用书,也是建筑学专业与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应试和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参考书。本书也可以作为文化、艺术、旅游等部门的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知识读物。
随着我国园林建筑、仿古建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很多从业人员迫切需要了解古建筑基础知识。本书以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吴《营造法原》三本历史著作为基础,讲解古建筑中所涉及的常用名词,剖析古建筑构造的细节内容。体系清晰,层次分明,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全书共分八章:中国古建筑文化特征;中国古建筑台基与地面;中国古建筑木构架;中国古建筑屋面结构;中国古建筑砖墙砌体;中国古建筑斗栱;中国古建筑木装修;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本书可供古建筑设计、施工、预算和教学人员参考阅读,是一本随用随查的知识手册。
该书重点探讨了动物园中的动物学习及训练内容。全书主要分为两大框架:1. 部分框架主要包括通用原理(学习原理、认知原理、训练原理,等),实际训练工作中的要点及心得(如何将训练融入饲养工作、如何在动物园内实现动物的学习、训练安全,等),以及训练工作对于动物园的意义(训练在动物园的教育意义、训练的福利意义,等)。这一部分的内容为面向动物园所有动物训练均可通用的内容。2. 第二部分框架主要为部分的补充信息,针对一些专题类内容,如特定物种的训练要点(象的训练、灵长类训练、鸟类训练、爬行动物训练,等),与学习相关的感知能力要点(动物独特的视觉、听觉、嗅觉能力)。 本书为2020年出版的专业书籍,也是国际范围内本针对动物园动物学习及训练的书籍,既包括了的动物学习及训练中的基础通用理论,又总结
刘大可编著的《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是以明、清官式建筑的作法为主线,主要介绍古建筑土作、瓦作和石作的传统营造方法和法式,包括地基、台基、墙体、屋面及地面等部位的式样变化、构造关系、比例尺度、规矩作法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建筑院校的师生参考。
本书以作者亲自考察路易斯.I.康的建筑和和绘制图示的感受为契机,其内容分为两部分.首先,将路易斯.I.康的作品以空间构成的视点加以分析,形成容易理解的视觉表现;然后,将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等20世纪的巨匠们的空间构成与路易斯·康空间构成作比较,在明确双方作品各自本质的同时,对整个20世纪作一历史性的透视。通过对比众多的建筑作品,尝试让每个作品都浮现出它自身的特性。书中各章配有两幅以上的轴测图,使人能一目了然地把握空间构成。另外,众多平、立、剖面图等更加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同时还可将其作为设计和研究的资料保存。
名城八探共分八个部分。初探名城由来,探讨名城制度建立的背景和目的,以及与西方历史文化保护制度的区别。二探名城内涵,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在物质和非物质等两种形态方面的内涵要素,及其与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区别。三探名城标准,探讨名城保护的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标准,及其与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的区别。四探名城分类,探讨名城保护中应当按照不同类型、内容、层次进行相关技术分类,才能便于对名城进行科学的保护。五探保护理念,针对当前名城保护基本理念的问题,在逻辑分析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本书的观点和新的保护理念。六探保护要点,探讨名城保护中各个层次、相关领域和专业技术方面应该关注和做到的关键环节。七探保护方式,探讨名城的不同类型、层次、内容对象的相应保护方式。八探保护路标,探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本书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佛塔的起源、传播、种类,我国早期佛塔塔刹的形制、不同材料制作的塔刹形制的演变、组成塔刹不同元素的演变、佛塔塔刹的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等,显示了佛教建筑艺术由外来逐步汉化的历程。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对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构图比例的研究方法正是延续先辈指点的途径,在多位专家研究的基础上,进而通过对6座都城,118处建筑群和276座单体建筑(共计400个实例)的大量实测图进行几何作图、数据分析,找出一系列构图比例,以探索古代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规律。
本书主体为第一到第七章,为总分结构。第一、二章又构成了一个总分结构的整体。第一章讨论了从仿木行为、仿木对象到仿木现象这个过程,介绍了 仿木现象 这个对象产生和变化的营造传统、伦理观、生死观、对死后世界的看法、仿木对象、技术储备、制度因素等。第二章综述是对绪论的深化,有关于 仿木现象 的思考,何为 仿木 ,为何 仿木 ,如何 仿木 , 仿木现象 的所指,仿木砖墓的技术储备,仿木砖墓的地域差异,仿木砖墓的后续发展等内容。这两章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视野、抱负与学力,完全超越了单个学科的局限。从本文第一部分和本书中列举的考古学、建筑史和美术史的研究领域就足以让人惊叹了。第三到第七章分别对宋金仿木砖墓的内容组织、空间营构、设计思路、加工方法、比例控制与构图规律进行论述,算是对第一、二章中理念的实践。这几
本书包括:古建筑布置定位与建筑基础;古建筑主体构造、用材及营造技术;古建筑屋面铺设的要求等内容。本书内容新颖、全面,可操作性强。 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管理人员使用。
夏咸淳、曹林娣主编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明代卷)》论述明代近三百年间美学思想从初期萧条到中期振兴而臻后期繁荣鼎盛的全过程。探讨数十家园林美学观及其理论建树和思想闪光点,解析有关园林妙诗妙文和园林专*,搜寻脉络源流,探究演变动因。展放历史文化大视野,广采细考原始文献材料,包括一些明刻清抄稀见善本。此书兼具原创性、学术性、可读性,乃书林之霜叶,亦读者之良友。
曹林娣、沈岚*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隋唐 五代两宋辽金元卷)》展示了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开 拓与成熟的历史进程,也揭示了中国园林及其美学思 想的主流由北向南转移的转折:隋奠定的山水宫苑的 美学风貌,到盛唐得以全面发展,以天地山川为美、 自然中见人工的初唐盛唐山水园林,到中唐晚唐逐渐 走向写意化,园林审美从追求悦耳悦目走向追求悦心 悦意,到两宋琴棋书画诗酒茶为代表的同林美学艺术 体系臻于成熟。辽金元统治者倾慕、皈依以农耕为主 的中华传统园林美学思想,为明中后期及盛清时期园 林美学理论的全面成熟夯实了基石?br/>
样式雷是清代供职于皇家建筑设计机构的雷姓世家的誉称。本书系统回顾了清代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的研究历程,自19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开始整理研究,经过80多年的发展,该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反映出该领域研究对于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主要介绍杭嘉湖地区近现代丝绸工业遗产,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杭嘉湖地区近现代丝绸工业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介绍了杭嘉湖地区近现代丝绸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与研究样本调查情况,构建了与之相关的综合信息数据库,并利用GIS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解析,从而得出了杭嘉湖地区近现代丝绸工业遗产的 基因图谱 。中篇为案例研究,选取了茧站、相关生产设施、茧仓等相关设施作为案例。下篇为国内外丝绸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案例,分别选取了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布特工厂、日本横滨的红砖仓库、无锡的永泰丝厂旧址等作为研究案例。本书图文并茂,以生动丰富的细节,全面展示了丝绸工业遗产的过去和现状。
本书包括调查研究和资料汇编两大部分,其中有文献(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测绘图纸、维修大事记、附属文物一览与历史图像,*后为附录。资料汇编部分辑录的历史文献,在收入本书时均再次进行了校核;研究资料为原文录入,除校正了其中可准确判定的错别字外,未做任何改动。
碛口镇坐落于山西省西部,位于吕梁市临县,南邻柳林县,西与陕西省吴堡县隔黄河相望,在明清时代因为商业兴盛而一时誉为“黄河*镇”,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建筑价值和文化价值。本书先总体介绍了碛口古镇的整体格局与建筑风貌及相关的特点,然后根据碛口古镇的分区特点,分别介绍了西市院落、中市楼阁、东市窑台以及黑龙庙等特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