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体为第一到第七章,为总分结构。第一、二章又构成了一个总分结构的整体。第一章讨论了从仿木行为、仿木对象到仿木现象这个过程,介绍了 仿木现象 这个对象产生和变化的营造传统、伦理观、生死观、对死后世界的看法、仿木对象、技术储备、制度因素等。第二章综述是对绪论的深化,有关于 仿木现象 的思考,何为 仿木 ,为何 仿木 ,如何 仿木 , 仿木现象 的所指,仿木砖墓的技术储备,仿木砖墓的地域差异,仿木砖墓的后续发展等内容。这两章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视野、抱负与学力,完全超越了单个学科的局限。从本文第一部分和本书中列举的考古学、建筑史和美术史的研究领域就足以让人惊叹了。第三到第七章分别对宋金仿木砖墓的内容组织、空间营构、设计思路、加工方法、比例控制与构图规律进行论述,算是对第一、二章中理念的实践。这几
《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对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构图比例的研究方法正是延续先辈指点的途径,在多位专家研究的基础上,进而通过对6座都城,118处建筑群和276座单体建筑(共计400个实例)的大量实测图进行几何作图、数据分析,找出一系列构图比例,以探索古代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规律。
本书主要介绍杭嘉湖地区近现代丝绸工业遗产,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杭嘉湖地区近现代丝绸工业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介绍了杭嘉湖地区近现代丝绸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与研究样本调查情况,构建了与之相关的综合信息数据库,并利用GIS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解析,从而得出了杭嘉湖地区近现代丝绸工业遗产的 基因图谱 。中篇为案例研究,选取了茧站、相关生产设施、茧仓等相关设施作为案例。下篇为国内外丝绸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案例,分别选取了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布特工厂、日本横滨的红砖仓库、无锡的永泰丝厂旧址等作为研究案例。本书图文并茂,以生动丰富的细节,全面展示了丝绸工业遗产的过去和现状。
福州又称闽都,是福建省会,也是福建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建城到如今的数千年间,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人文胜迹与古建遗徽,现有世界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另有许多省级及市级文物。 本书通过对福州现存的古建筑进行一次全方位普查和整理,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福州的生动实践情况,也旨在向全世界交上一份文物保护、遗产保护的福州答卷。
浙江是一个地域面积小省,却是历史文化及古建筑大省。深厚的地域传统文化,孕育了浙江丰富多样的古代建筑,其类型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城市、村镇、宗教建筑、祠堂庙宇、文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牌坊、桥梁、水工建筑、会馆、戏台等。 全书共十章,*章是绪论,概述了浙江的自然环境状况、历史与文化、建筑发展与特征;第二至九章分别介绍了城镇与村落,儒学与礼教建筑、寺观、庙宇,祠堂、住宅、园林, 古塔、经幢,藏书楼、书院, 古桥梁, 海防建筑,戏台、牌坊;*后,第十章阐述了浙江古建筑的营造与装饰特色。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史籍和考古发掘大量翔实的资料,阐述了中国屋面烧结瓦四千年的历史。上限为4000-4300年,历经商代的继承,西周的完善,秦汉的繁荣,唐宋的规范和普及,至明清达到了*,创造了世界文明史的辉煌。从而纠正了以往史学界的 始于西周 说以及某些外国学者的谬误,论证了中国屋面烧结瓦为世界之*。本书侧重于屋面瓦的多功能性、装饰性、可重复使用性以及丰富的文化积淀,从广义和狭义的文化诸层面作了深入的探讨评价,论述了中华屋面瓦文化的底蕴。本书还展示了中国各地民居建筑的特点和风情以及现代瓦的建筑应用实例,介绍了现代烧结瓦生产的*设备和工艺技术,概述了欧美屋面瓦的简史和流行趋势,让读者从历史人文和科技的角度对中国屋面瓦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
在丰富且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共同作用之下,新疆的古建筑在类型上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并构成与之紧密关联的建筑造型、装饰样貌和建造技艺等,其灿烂和瑰丽成就了中国古建筑文化遗产的独特部分。 全书共 11章,*章是绪论,概述了新疆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历史沿革、建筑营造与特征;第二至十章分别介绍了新疆的古城遗址及军事戌堡遗址,城镇、老城与村落,石窟寺院与石刻岩画,佛教建筑,伊斯兰教寺院与经文学院,府邸及独立建筑,民居建筑,古墓群与麻扎,烽燧及其他构筑;*后,第十一章阐述了新疆古建筑营造与装饰特征。
本辑收录了明代文震亨著《长物志》和清代著名作家李渔的《一家言·居室器玩部》。《长物志》完成于崇祯七年,直接有关园艺的有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五志,可与《园冶》相参证补充,只不过更多注重对园林的玩赏。书中还配图介绍了一些园林建筑与陈设器物。《一家言·居室器玩部》主要记述房舍构筑,窗栏图式,墙、壁、联匾、山石及几椅、床帐、橱柜、茶酒具、灯烛、笺等制作工艺,内容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综合提炼了成都市通风廊道规划系列研究成果及工作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是 本全面、详细论述典型高静风频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全过程的书,对于同类高静风、弱风环境城市开展通风廊道规划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系统性介绍了成都市通风廊道规划的总体内容,包括成都市通风廊道的规划背景,通风廊道体系构建方法、具体廊道的精准划定原理和方法以及精细化规划管控;第二部分选取了成都市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通风廊道实践案例,多尺度展示了研究内容在规划领域的应用成果。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本规划中涉及气象学、环境科学的两个研究专题,包括风源空间评估模型构建方法和规划用地污染影响评估方法。期待本书能为 生态文明战略、大气污染防治,以及各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和参考。
内蒙古古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内蒙古古建筑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建筑类型,并具有自己的特色。相对于中国其它地区,表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总体上可概括为:丰富的类型、广散的分布、外地域的建筑类型植入、简朴粗放的建造技艺、生态集约的本土用材、临近其它地区影响下的近地域性特征,同时,在与中原同类型的建筑相比表现出规制式微的倾向等。 《内蒙古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 内蒙古 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 本书内容构成按类型分为城镇聚落、宗教建筑、衙署府第、传统民居、敖包、塔幢和建造技艺等。本书既适合于建筑史学研究、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参考阅读,也适合于各大图书馆馆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甘肃省,简称甘或陇,位于黄河上游,是中国 西部 的一个省份。古属雍州,是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 甘肃古建筑虽不如北京古建筑气势恢宏,不似广东古建轻盈婉约,不像山西古建筑端庄大气。但是甘肃古建筑苍凉中平添妩媚、萧瑟中尽显壮丽,要说甘肃古建筑的气度却是别具一格。 《甘肃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甘肃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 按古建筑类型分类编写,每一种类型选择甘肃当地*代表性的建筑,按其历史年代、构造类型、细部装饰等方面全面阐述,不仅展现我国古建筑的建造知识,还对其历史文化、人文特点等作综合介绍,使其全面反映甘肃古建筑的卓越成就。具体包括概论、宗教寺观、坛庙宗祠、塔幢、石窟建筑、市政与军事政权建筑、民居、其他类型建筑、甘肃古建筑地点及年
宁夏古建筑时间跨度从 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清末,类型包括原始人的穴居、窑居、古城、古堡、石窟、古塔、寺庙等,以及被誉为 东方金字塔 的西夏陵墓建筑。本书是宁夏古建筑的初步研究成果,对于博大精深的宁夏古建筑进行了条理性梳理,以建筑实录的形式,对各个时期重要建筑实物和一些已发现的重要建筑遗址实际情况进行叙述。 全书共 7章,*章是绪论,概述了宁夏的自然环境、历史与文化、古建筑发展历史与特征、古建筑现状;第二至六章分别介绍了宁夏的古城与村落、长城与堡寨、寺庙宫观、伊斯兰教建筑,以及其他类型的建筑;*后,第七章阐述了宁夏古建筑的地方营造与建筑装饰特征。
《辽宁传统聚落研究与保护》一书涵盖了辽河流域核心区 今辽宁地区的五种主要经济形态影响下的典型聚落,即渔猎文化影响下的聚落、游牧文化影响下的聚落、农耕文化影响下的聚落、卫戍文化影响下的聚落以及辽河航运影响下的聚落。本书以文字、照片、测绘图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诠释着体现于辽河流域人居环境营建之中的人类历史与文明。收录内容和表述形式力求同时具有专业性与普及型、资料性与可读性。它们将为辽宁地区的乡村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佐证与参考,本书的面世更将使它们在今后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建设和旅游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南粤驿道串联了中原与岭南地区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和文明交流,是岭南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南粤驿道建筑文化为研究对象,在保护驿道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分析南粤驿道建筑文化的特殊性,对驿道沿线的建行保护、开发利用很有必要。 本书结合作者单位长期研究成果,选取了处南粤驿道建筑,依据现场实测图纸与实景图片,绘制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图,通过3D绘图技术对南粤驿道建行了的记录,力求展示岭南历史文化景观,为南粤驿道建筑的保护和城乡济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拥有魅力却又最为深奥的部分。它以极为简单又极标准化的构建,组成了千姿百态又千变万化的种类,承担起中国古代建筑中出檐悬挑、承托梁栿、装点檐下、显示等级等功能,其榫卯之精巧又作为中国建筑木工技艺的优选典能。本书作者在这一领域中研究与实践达四十余年,并以十二年的努力写成此书。斗栱的历代变化悉收书中,卯榫之堂奥尽收眼底,共绘图纸三百余幅,照片一百四十余张,斗栱分件图一千余件,可谓斗栱研究之大展览。
《天津 河北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 天津、河北 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 按古建筑类型分类编写,每一种类型选择当地*代表性的建筑,按其历史年代、构造类型、细部装饰等方面全面阐述,不仅展现我国古建筑的建造知识,还对其历史文化、人文特点等作综合介绍,使其全面反映天津、河北古建筑的卓越成就。 本书 在写作中大致采取了建筑研究者的观察视角 对多数建筑案例都从选址、群落布局、单体空间与结构设计、细部构造与装饰设计、材料与施工等方面作出简明扼要的介绍,以期在不同的比例尺上反映不同层面的建筑问题,从而凸显空间与造型艺术的 共时性 内涵。另一方面,全书的组织也秉持了历史研究者的问题意识 在相应的历史地理背景下,勾勒出建筑的沿革历程,以期在特定情境中理
本书图文并茂,以金属材料为切入点,抢先发售对中国古代金属建筑进行了系统、专深研究,是一项以大量田野调查为基础,以多学科交叉为方法的探索工作。作者提出:象征与技术是推动金属建筑出现、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此为纲寻找金属建筑出现的文化根源,对其与宗教、政权等重大象征意义的关联及其实现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对金属建筑不断吸收其他材质建筑,及冶金铸造等工程领域优选技术和技术思想作为适应性技术的历史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