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进程为脉络,详述从原始建筑、夏商周建筑、秦汉建筑,直至明清建筑以及延续传统的近代乡土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活动特点。对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实例和技术、艺术成就,采取列词条的写作体例,分项逐条展开深入细致的阐述。全书精选墨线图500多幅,史料翔实,图文并茂。文字阐述简练精要,版面编排紧凑充实,学科信息浓缩密集,是建筑院校学生学习中国建筑史课程的对口参考用书,也是建筑学专业与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应试和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参考书。本书也可以作为文化、艺术、旅游等部门的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知识读物。
随着我国园林建筑、仿古建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很多从业人员迫切需要了解古建筑基础知识。本书以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吴《营造法原》三本历史著作为基础,讲解古建筑中所涉及的常用名词,剖析古建筑构造的细节内容。体系清晰,层次分明,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全书共分八章:中国古建筑文化特征;中国古建筑台基与地面;中国古建筑木构架;中国古建筑屋面结构;中国古建筑砖墙砌体;中国古建筑斗栱;中国古建筑木装修;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本书可供古建筑设计、施工、预算和教学人员参考阅读,是一本随用随查的知识手册。
本书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佛塔的起源、传播、种类,我国早期佛塔塔刹的形制、不同材料制作的塔刹形制的演变、组成塔刹不同元素的演变、佛塔塔刹的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等,显示了佛教建筑艺术由外来逐步汉化的历程。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中国古代桥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特色门类,其独特的技术和艺术特色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本书重点关注桥梁建筑的艺术特色,重点介绍了桥梁出入口、桥上建筑、桥栏、桥上雕塑、泥塑、彩绘等各种装饰内容,较为形象地显现了我国古代桥梁的装饰艺术特色。
王贵祥主编的《明代城市与建筑--环列分布纲维布置与制度重建》以七个部分,从城市史与建筑史的角度,对明代城市和建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研究。明代是一个制度重建的时代,明代的城市、宫殿、王府、第宅、衙署、坛壝、祠庙等很多方面,与其前的唐宋辽金元时代有很大的不同。系统研究明代的城市和建筑,有助于理解清代的城市与建筑,对理解明代以前的城市、建筑的空间、尺度、分布格局等也会有一些帮助。《明代城市与建筑--环列分布纲维布置与制度重建》对建筑历史、城市历史的研究者、考古工作者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和相关研究人员具有较好的参考阅读作用。
名城八探共分八个部分。初探名城由来,探讨名城制度建立的背景和目的,以及与西方历史文化保护制度的区别。二探名城内涵,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在物质和非物质等两种形态方面的内涵要素,及其与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区别。三探名城标准,探讨名城保护的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标准,及其与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的区别。四探名城分类,探讨名城保护中应当按照不同类型、内容、层次进行相关技术分类,才能便于对名城进行科学的保护。五探保护理念,针对当前名城保护基本理念的问题,在逻辑分析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本书的观点和新的保护理念。六探保护要点,探讨名城保护中各个层次、相关领域和专业技术方面应该关注和做到的关键环节。七探保护方式,探讨名城的不同类型、层次、内容对象的相应保护方式。八探保护路标,探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跟随着《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从网师园到天山蒙古包,从紫禁城到丽江民居,从布达拉宫到苗寨吊脚楼,跟随楼庆西教授来一次古建筑文化之旅。听楼教授细细讲述木结构房屋为何“墙倒屋不塌”、飞檐斗拱的力学原理、山石房屋的色彩搭配、风水学说的科学运用……
本套丛书主要对象为陕西省古建筑。丛书各册以市县域来划分,*册为泾阳、三原,之后陆续有西安、韩城、汉中等各册。每册基于各县市范围内现存的古建筑保存现状,其中主要包括陵墓、祠庙、道观、佛塔、民居等丰富的建筑类型。本套丛书是在全面田野调查、文献资料研究、测绘的基础上形成的。各册均由两部分组成,*部分为测绘图纸和现状照片,其中测绘图纸主要包括建筑组群总平面图,单体建筑平、立、剖面图,梁架仰视图以及斗拱、墙头、雕花等的大样图;第二部分为文字描述,简要、精炼地描述了测绘对象的现状及其建筑形制特征。*后附每册书的图纸目录,便于读者使用检索。本书对象为泾阳、三原县的古建筑,主要包括陵墓、祠庙、佛塔、民居等建筑类型。全书共由两部分组成,*部分为测绘图纸和现状照片,第二部分为文字描述。其中测绘图纸主
张壁古堡位于山西省介休市东南部龙凤镇的绵山北麓,是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中国北方坞堡聚落的典型代表。本书从张壁古堡的历史文化谈起,重点介绍了张壁古堡的空间格局,以及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特点。书后附有碑文摘录和对村民的采访口述,进一步补充了相关资料。本书适合建筑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对于中国传统时期的营建活动来说,除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经济和技术等客观因素外,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审美心理等社会思想观念层面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着 明显的体现。本书希望对影响中国传统营建活动的思想和观念做一概要梳理,尝试描述 所见的中国传统时期建成环境的物质实体是在一种怎么样的思想观念与逻辑体系之上建立起来的。上篇“营建之道”侧重于传统时期意识形态、精神信仰、社会文化、审美心理等因素对营建活动的影响,下篇“营造之器”则侧重于这些思想观念是如何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营造体系中各个环节的基本逻辑之中的。
《营造法式》作为我国建筑领域 为重要的一部文献,围绕其开展的研究呈现出方法多元、成果丰硕、争鸣频繁的特点,以之为纲目,兼及实例与其他文献、图像等旁证资料,是深化对于我国建筑发展历史全面认识,建构传统营造智慧立体评价体系的必然途径。然而,即便经过了近百年的挖掘,《营造法式》的文本中仍存在大量未能厘清的细则性问题,这是过去的研究重文献考据、释读,重文本与实例的二元互证,而轻图学自身逻辑建构的大趋势所造成的。作为一部用于指导设计施工时间的专业法规,《营造法式》同时兼有“文法课本”的功效,其所列举的大量数据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用于示例“范本”,以资工匠参酌损益的。因此,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以图示分析的方法,去论证《营造法式》所载诸制度是否切实可行?若可行则其间蕴藏的数理逻辑为何?其算法
这是我国 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大家梁思成先生在系统调查、整理、研究清式建筑历史文献和现场实体的基础之上撰写的学术专著,也是梁先生一生的重要学术著作之一。 全书共六章,详细讲解了清代“官式”建筑各部位构件的名称、比例、功用和做法,并绘制了建筑物立面、剖面和局部详图,附录了相关建筑的实体照片。本书一直被古建筑修缮机构和仿古建筑设计师视为重要的,甚至是 的“文法课本”,同时也是古建筑研究者、古建筑修缮者和古建筑仿造者的 著述。
“小品建筑”指区别于大型建筑的小型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 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在世界建筑 有突出的地位。 楼庆西所著的《中国小品建筑十讲(插图珍藏本)》以讲座的方式,介绍中国小品建筑的产生、作用及其在建筑和艺术上的特点,从门楼、影壁到碑碣、堆石…… 读者徜徉于独特而神秘的中国古代建筑之中。《中国小品建筑十讲(插图珍藏本)》近三百幅精致的照片和线描,使阅读直观而又赏心悦目,文字亦有小品的特点,晓畅,清雅,质朴,自然。
本文基于全国性的研究视野梳理统计江西会馆建筑在全国的空间分布,确定了江西会馆建筑分布的特征和规律。在动态研究上,通过建筑文化传播性的研究角度切入,研究江西本土地域建筑文化和他乡江西会馆建筑之间的动态关联,在概念上通过“原乡”和“他乡”的空间文化概念,“原型”和“类型”建筑概念,予以实现。在静态研究上,从会馆建筑类型的“普遍性”和江西会馆建筑的“特殊性”两条线索两个方面并行论述分析江西会馆不同的建筑类型。“普遍性”对应会馆建筑的典型特征,“特殊性”对应江西会馆的地方性特征。对明清江西会馆建筑类型的具体深入研究上,本文从“士农工商”四民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不同人群和会馆建筑类型之间的关联和类型之间的区别。本文分析确定了会馆建筑的历史演变分期以及在全国背景之下江西会馆的建筑历史演
《西泠印社(中文版)/中国精致建筑100》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创建于浙江杭州西湖西泠印社。《西泠印社(中文版)/中国精致建筑100》介绍了作为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很悠久、成就高、影
本书将作者七年的测绘成果加以整理、遴选、完善,这些测绘图是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师生们辛劳和汗水的结晶,是一份珍贵的资料集,展示了观音阁整体与局部的结构、造型与细部,尽可能多地保留了观音阁测绘的原始数据。本测绘集不仅可为古建筑研究爱好者所用,也可以为从事古建筑修复、保护与传统风格设计的建筑师们提供较为丰富的资料,对我国大连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深厚意义。 大黑山位于辽宁省南部,大连北部,金州城以东15 公里处,距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11公里,又被称作大和尚山、大赫山、老虎山等,海拔663.1 米,面积约110.9 平方公里。自明代起,大连地区逐渐繁荣起来,大黑山也兴建了一批重要的建筑,号称“辽南名胜”。这里山势逶迤,谷幽林茂,古金州八景有四处坐落于此山中,分别是“响水消夏”“南阁飞云”“山城夕照”
“中国精致建筑100”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与 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策划,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组织 百余位专家学者和摄影专家不惮繁杂,对遍布全国有历史意义的、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进行认真考察和潜心研究,并按建筑思想、建筑元素、宫殿建筑、礼制建筑、宗教建筑、古城镇、古村落、民居建筑、陵墓建筑、园林建筑、书院与会馆等建筑专题与类别,历经数年系统科学地梳理、编撰而成。本套图书按专题分册,就其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建筑特征、建筑文化,结合精美图照和线图撰写。全套100册、文约200万字、图照6000余幅。 这套图书内容精练、文字通俗、图文并茂、设计考究,是适合海内外读者轻松阅读、便于携带的专业与文化并蓄的普及性读物。目的是让 多的热爱中华文化的人, 全面地欣赏和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丰姿、独特的设计手法
本书主要通过建筑遗产多维价值评价模型、中东铁路建筑遗产价值体系、中东铁路建筑遗产价值指标体系、中东铁路建筑遗产价值评价实证等方面,从多元视角分析了中东铁路建筑遗产的特征及价值脉络,探寻隐藏在建筑遗产空间形态之后的本质价值内涵;同时采用熵值法、雷达图法和德尔菲法等评价方法建立了在遗产整体保护前提下的中东铁路建筑遗产多维价值评价模型;在评价方法上强调了各价值维度相对于遗产的平等性和独立性,并明确了遗产进行价值评价的目的,拓展了中东铁路建筑遗产的价值范畴,为中东铁路建筑遗产的保护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吴庆洲撰的《龙母祖庙》介绍: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民俗不同。全国旧有许多龙王庙,祭祀龙王爷。惟独岭南有别,西江一带,祭祀的不是龙王爷,而是龙母娘娘。西江沿岸的城市村镇,都兴建龙母庙。据统计,西江流域在民国
柳肃、程里尧编写的《北京天坛》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按照天坛今昔、祭天之礼、整体的艺术、形的象征、色的象征、数的象征、技术和艺术、附属性建筑等多方面深入浅出地详细宣传、介绍了天坛,书后还附有大事年
位于山西东南部沁河流域、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历山腹地的西文兴村,是柳氏族人世代聚居的血缘村落,文化底蕴深厚,其村落选址、规划布局、居民建筑、细部装饰以及风俗民情等,是一个深藏儒家思想、传承封建礼教的建筑博物馆。 薛林平、包涵、李博君、郭创、王博凯等所*的《西文兴古村/山西古村镇系列丛书》全面介绍了西文兴古村的历史文化,在深入研究和实地调查、测量的基础上,对其空间格局、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以及整个村落的装饰艺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本书适合民居建筑爱好者收藏阅读,也可供建筑文化研究与爱好者参考。
本书立足于巴蜀传统城乡建成环境的田野调查与技术深描,在风土建筑历史现象描述的基础上,专注于院落空间历时性的动态发生学分析;在风土建筑类别形式特征的基础上,专注于院落空间共时性的多元类型归纳;在风土建筑应对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专注于院落空间适应环境变化过程的探究;在风土建筑应对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专注于院落空间适应多元制度模式的探究;在风土建筑应对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专注于院落空间适应民间观念惯习的探究;在风土建筑地域技术表达的基础上,专注于院落空间的特色文化技术解析。综合阐述地域合力影响下的巴蜀风土院落空间特色,指出文化技术特色是解开巴蜀风土院落空间现象与本征的密钥;巴蜀风土院落空间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且饱含科学艺术价值,其作为一种延续至今的文化技术建成实体,包含多元丰厚的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