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可编著的《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是以明、清官式建筑的作法为主线,主要介绍古建筑土作、瓦作和石作的传统营造方法和法式,包括地基、台基、墙体、屋面及地面等部位的式样变化、构造关系、比例尺度、规矩作法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建筑院校的师生参考。
样式雷是清代供职于皇家建筑设计机构的雷姓世家的誉称。本书系统回顾了清代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的研究历程,自19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开始整理研究,经过80多年的发展,该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反映出该领域研究对于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包括调查研究和资料汇编两大部分,其中有文献(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测绘图纸、维修大事记、附属文物一览与历史图像,*后为附录。资料汇编部分辑录的历史文献,在收入本书时均再次进行了校核;研究资料为原文录入,除校正了其中可准确判定的错别字外,未做任何改动。
李允?(1930年―1989年),祖籍广东,出身书香世家,其父李研山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岭南画家、书法家和诗人,被誉为“山水画大师”。李允?在其父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便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基础。1953年李允?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他曾先后在沈阳、北京、香港、曼谷、新加坡、广州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及室内设计工作。 李允?先生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他借鉴西方建筑设计理论方法,继承中国古代典籍的论著体裁,以现代建筑科技的观点和语汇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验证了中国自古便存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及技法属中国独有或首创,在世界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
东汉以前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聚落及其主导元素的设置与组织规则的主要任务,就是确认聚落权力的规格或等级。这使得聚落建设成为社会生活秩序构建的重要部分和国家景观秩序构建的主要内容。《营国 东汉以前华夏聚落景观规制与秩序》通过探讨东汉以前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区聚落主导元素的设置与城池构形规则,明堂、宗庙、社祀等中国传统聚落主导元素的产生与变迁,都城或京畿地区的人口聚集与防御组织,不同时段都城空间与轴线构成的主要特征等,揭示相应时期国家的权力结构及权力重心的转变在聚落设施、空间、形态上的表达,试图勾勒相应时期地域乃至国家景观秩序的基本特征,并力图形成一个相对连续的,立体的聚落景观变迁史框架。
本书包括调查研究和资料汇编两大部分,其中有文献(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测绘图纸、维修大事记、附属文物一览与历史图像,*后为附录。资料汇编部分辑录的历史文献,在收入本书时均再次进行了校核;研究资料为原文录入,除校正了其中可准确判定的错别字外,未做任何改动。
王贵祥主编的《明代城市与建筑--环列分布纲维布置与制度重建》以七个部分,从城市史与建筑史的角度,对明代城市和建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研究。明代是一个制度重建的时代,明代的城市、宫殿、王府、第宅、衙署、坛壝、祠庙等很多方面,与其前的唐宋辽金元时代有很大的不同。系统研究明代的城市和建筑,有助于理解清代的城市与建筑,对理解明代以前的城市、建筑的空间、尺度、分布格局等也会有一些帮助。《明代城市与建筑--环列分布纲维布置与制度重建》对建筑历史、城市历史的研究者、考古工作者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和相关研究人员具有较好的参考阅读作用。
本书由11篇84章组成,内容涵盖了中国古建筑修建工程各个分部分项工程。在编写方式上,没有冗长的叙述语言,抓住施工工艺中7个关键要素,即材料要求、主要机具、作业条件、操作工艺、质量标准、成品保护和应注意的问题,直接切入主题,脉络清楚,通俗易懂。 本书适用于以清代官式作法为主的新建、改建、修缮古建筑工程。对面临失传的一些技艺作法,本着严谨、求实的精神作了详细地归纳总结。因此本书不仅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文献资料,具有传承中国古建筑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作用。
本书以中国古建筑栏杆设计为专题,收集整理了近300例古建筑栏杆设计方案图,分成4个部分,以AutoCAD矢量图的形式展现给读者,即走道栏杆、楼梯栏杆、维护栏杆和坐凳美人靠。随书附送的AutoCAD矢量图光盘,与书的内容完全对应,读者可将选中的设计方案修改后直接下载打印成图纸用于工程中,非常方便。 本书可作为数据库,为从事古建筑设计、维修和仿古装饰装修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服务。其实用、方便、快捷的特点,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管理和建筑等级制度研究》由傅熹年主编,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工程管理机构研究、建筑等级制度研究、工程管理方式研究、建筑标准规范研究和古代有关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辑要五个方面。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较广泛梳理历代史籍中的相关内容,系统整理和分析古代工官制度、建筑等级制度、工程管理制度以及建筑设计标准规范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城市与建筑发展所起到的作用,理清历代的发展与演进,总结中国古代建筑制度和工程管理方面的历史经验与成就。
本书是一本展示中国传统建筑门艺术风采的图集,以精美且有专业针对性的图片为基础,辅之以精练的文字。全书图文并茂,资料丰富,信息量大。 本书通过相关背景资料,说明中国传统建筑门的演变发展历程;从结构、功能和建筑属性等方面人手,介绍其丰富类型;从材料、工艺入手,说明其技术特征;从细部装饰入手,展示其艺术风貌;从环境功能入手,揭示其深厚的人文内涵。 本书针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大中外读者,针对从事建筑设计、造型艺术设计和相关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士。
本书是一本展示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艺术风采的图集,以精美且有专业针对性的图片为基础,辅之以精练的文字。全书图文并茂,资料丰富,信息量大。 本书通过相关背景资料,说明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演变发展历程;从建筑环境入手,介绍其地域风格;从材料、结构入手,介绍其丰富类型;从屋脊、屋檐、屋角和山尖等细部装饰入手,展示其艺术风貌;从功能属性入手,揭示其深厚的人文内涵。 本书针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大中外读者,针对从事建筑设计、造型艺术设计和相关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士。
本书按照时代顺序,精选上古至唐五代有关建筑的文献,内容涉及历史脉络、建筑文化、建筑技术、建筑制度及著名都城营造等方面内容,力求通过文章的遴选绘出这一时期建筑历史发展的轨迹。 单篇文字按照提要、正文、作者简介和注释等组成,试图为读者提供宏观有挂依、微观可解惑的阅读条件。全书文字较为简约、精到。 本书为国内目前建筑文献读本,适合广大建筑专业本、专科生及占建筑工作者和爱好者阅读、收藏。
本书以中国古建筑门窗设计为专题,收集整理了近500例古建筑门窗设计方案图,分成7个部分。以AutoCAD矢量图的形式展现给读者,即什锦窗、隔断、屏风、节点大样、传统花式、民居花式和创新花式。随书附送的Auto CAD矢量图光盘。与书的内容完全对应,读者可将选中的设计方案直接下载打印成图纸用于工程中,非常方便。 本书可作为数据库,为从事古建筑设计、维修和仿古装饰装修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服务。其实用、方便、快捷的特点,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营造法原》是记载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做 法的专著,被刘敦桢先生称为“南方中国建 筑之宝典”,在古典建筑业中名声显赫,影响深 远,对研究和建造古典园林起到了重大作用。 《图解营造法原做法》主要作者侯洪德先生从事 古典园林建筑三十余年,是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 司的一 级项目经理,一直在施工现场做管理工作,对于《营 造法原》,无论是研读体会,还是实际运 用,均有很深刻的领悟和独到的见解。 本书正文共计15万余言,插图805幅,以《营造 法原》为蓝本,以香山帮传统做法为基础, 结合作者三十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用图解的方式对 《营造法原》中有关木作、瓦作、石作方面 的内容,作了全方位的解读和补充。全书图文对照, 严谨实用,通俗易懂。 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与园林工作的设计、施工、 预算人员使
作者早年曾应邀赴美国讲学,在八所大学进行演讲。针对在场的听众当场提出的许多问题,作者逐一回答。回到北京之后,作者将问答再做查阅,一一整理笔记,汇集了作者几十年来对全国各地古建筑进行考察的研究成果。本书即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而成。
本书以中国古建筑挂落设计为专题,收集整理了500余例古建筑挂落设计方案图,分成6个部分,以AutoCAD矢量图的形式展现给读者,即节点大样、花牙子、矩花挂落、菱花挂落、圆花挂落和组合挂落。随书附送的AutoCAD矢量图光盘,与书的内容完全对应,读者可将选中的设计方案修改后直接下载打印成图纸用于工程中,非常方便。 本书可作为数据库,为从事古建筑设计、维修和仿古装饰装修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服务。其实用、方便、快捷的特点,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